一种抗震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81361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3 1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框架,属于三维框架技术领域。该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横框架,横框架由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组成,第二横梁与立柱连接,第二横梁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立柱下部设有套设于立柱的凸起的下弧面,下弧面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阻尼减震结构;相邻抗震框架之间通过上弧面与下弧面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框架的配合面进行改造,减小地震时的剧烈震动,用立柱内设置的阻尼结构逐渐消去震动能量,防止剧烈震动造成整体结构撕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抗震框架,属于三维框架

技术介绍
通常而言抗震框架是把地圈梁和地圈梁以下的基础部分浇筑成为基础单元;把基础单元上面的单层或多层的框架体的立柱与横框架浇筑成为抗震单元体。框架结构多应用于多层及高层民用建筑和多层的工业建筑,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易于布置较大房间。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纵向和横向布置适当的抗震墙,并与框架结构形成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其框架都是采用一体式的建筑构造,在遇到地震时,整栋楼都跟着地面摇动,而且,楼层越高,摆动得越大。传统的的高层建筑的防震措施就是采用加强整体框架结构的牢固性,这种方式的防震看似可行,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比纯框架结构显著减小,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隐患,比如框架的立柱部分经受不起地震的快速摆动时容易断裂而造成防震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抗震能力强的抗震框架。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横框架,所述横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所述立柱底部设有凸起的下弧面,所述下弧面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阻尼减震结构,多个抗震框架之间可以通过上弧面与下弧面依次配合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是:所述立柱连接于第二横梁的两端,所述上弧面位于与立柱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顶端。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是: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具有U型槽,所述上弧面与U型槽相连通。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种改进是:所述立柱之间固接有与所述第二横梁平行的连接梁。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对框架的配合面进行改造,减小地震时的剧烈震动,用立柱内设置的阻尼结构逐渐消去震动能量,防止剧烈震动造成整体结构撕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立柱1、下弧面2、上弧面3、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U型槽6。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抗震框架,如图1所示和图2所示,包括立柱1和横框架,横框架又包括第二横梁5和第一横梁4,第二横梁5与立柱1连接,第二横梁5与第一横梁4连接,第二横梁5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3,立柱1下部设有套设于立柱1的凸起的下弧面2,并在下弧面2与立柱1之间设置阻尼减震结构。本实施例的立柱1位于第二横梁5的两端,上弧面3位于与立柱1相对应的位置。本实施例的上弧面3通过开设于第二横梁5上的U型槽6连通,立柱1间固接有与第二横梁5平行的连接梁(图中未示出),连接梁与U型槽6相互配合。建造时,将基础部分的上端面也制一个与本实施例中抗震框架中的下弧面配合的上弧面,多个抗震框架之间通过上弧面与下弧面相互连接,即可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整体抗震机构。本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横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所述立柱底部设有凸起的下弧面,所述下弧面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阻尼减震结构;所述立柱连接于第二横梁的两端,所述上弧面位于与立柱与第二横梁连接处的顶端;所述第二横梁的上表面具有U型槽,所述上弧面与U型槽相连通;所述立柱之间固接有与所述第二横梁平行的连接梁;相邻抗震框架之间通过上弧面与下弧面相互连接成自下而上的整体抗震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框架,包括立柱和横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框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横梁和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上端面制有内陷的上弧面,所述立柱底部设有凸起的下弧面,所述下弧面与立柱之间设置有阻尼减震结构;所述立柱连接于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娟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中谊抗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