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其包括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及靠近主体部的第二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未被下压时,主体部高于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高于第一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被下压后,第一接触部上抬与主体部位于相同的高度以用于和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第二接触部低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接触点,有效地保证导电端子的接触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导电端子,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的导电端子。
技术介绍
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170378号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括基部、自基部向上延伸的弹性部及自基部向下延伸的尾部。弹性部的末端设有与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的接触部。尾部用于和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所以,导电端子实现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当接触部被下压后,弹性部会产生弹性变形以提供导电端子与第一电子部件之间良好的电性接触。然而,在多次使用后,该弹性部容易产生弹性疲乏,影响导电端子与第一电子部件之间的接触效果。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导电端子,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效果更好的导电端子。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其包括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及靠近主体部的第二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未被下压时,主体部高于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高于第一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被下压后,第一接触部上抬与主体部位于相同的高度以用于和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第二接触部低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端、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及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一弹性部自主体部的第一端延伸,导电端子还包括自主体部的第二端延伸的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的末端设有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的接触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分别自主体部的第三端与第四端延伸的一对第三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一对第三弹性部之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三弹性部包括自主体部延伸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和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主体部、连接部及支撑部相互平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其包括用于和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与第三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及靠近主体部的第二接触部,第二弹性部的末端设有接触部,第三弹性部的末端设有支撑部,当导电端子位于第二电子部件上方且未被下压时,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与第三弹性部的支撑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第一弹性部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不接触,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被第一电子部件下压后,第一弹性部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第一弹性部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所述第三弹性部包括自主体部延伸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和第二电子部件接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所述主体部、连接部及支撑部相互平行。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一对第三弹性部之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及第三弹性部的延伸方向相同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接触点,有效地保证导电端子的接触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与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的立体部。图3与图2相似,其中第一电子部件进一步下压导电端子。图4与图3相似,其中第一电子部件再进一步下压导电端子。图5与图4相似,其中第一电子部件更进一步下压导电端子。【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与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1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2与第二电子部件3。导电端子1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10用于连接第一电子部件2、自主体部10延伸的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及一对第三弹性部11。所述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及一对第三弹性部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主体部10设有第一端、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及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一弹性部12自主体部10的第一端向前延伸,第二弹性部13自主体部10的第二端向下及向前延伸,一对第三弹性部11分别自主体部10的第三端与第四端向前延伸。第一弹性部12位于一对第三弹性部11之间。第三弹性部11包括自主体部10延伸的连接部110、自连接部110延伸的延伸部112及自延伸部112延伸的支撑部111。主体部10、连接部110及支撑部111相互平行。支撑部111支撑在第二电子部件3上以连接至第二电子部件3。第一弹性部12包括位于末端的第一接触部121及靠近主体部10的第二接触部122。当导电端子1被下压之前,主体部10高于第二接触部122,第二接触部122高于第一接触部121。第二弹性部13包括位于末端的接触部131。当导电端子1位于第一电子部件2与第二电子部件3之间未被下压时,第三弹性部11的支撑部111与第二弹性部13的接触部131与第二电子部件3接触,主体部10与第一电子部件2接触,第一弹性部12的第一接触部121与第二接触部122未与第二电子部件3接触。参阅图3-4所示,当第一电子部件2向下压接导电端子1时,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及第三弹性部11均受力发生弹性变形。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部12的第二接触部122与第二电子部件3接触,第一弹性部12的第一接触部121被抬高上翘至高于第二接触部122。参阅图5所示,当第一电子部件2继续向下压接导电端子1时,第一弹性部12的第一接触部121被抬高至与主体部10位于相同的高度以连接至第一电子部件2。此时,第一弹性部12的第一接触部121以及主体部10与第一电子部件2接触,第一弹性部12的第二接触部122、第二弹性部13的接触部131以及第三弹性部11的支撑部111与第二电子部件3接触。所以,本专利技术导电端子1可以提供第一电子部件2与第二电子部件3之间良好的电性连接。同时,由于第一弹性部12、第二弹性部13及第三弹性部11都具有弹性,避免弹性疲乏。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专利技术说明书而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其包括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及靠近主体部的第二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未被下压时,主体部高于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高于第一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被下压后,第一接触部上抬与主体部位于相同的高度以用于和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第二接触部低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22 US 14/4920991.一种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其包括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有位于其末端的第一接触部及靠近主体部的第二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未被下压时,主体部高于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高于第一接触部,当导电端子的主体部被下压后,第一接触部上抬与主体部位于相同的高度以用于和第一电子部件接触,第二接触部低于第一接触部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第一端、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及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的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一弹性部自主体部的第一端延伸,导电端子还包括自主体部的第二端延伸的第二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的末端设有与第二电子部件接触的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分别自主体部的第三端与第四端延伸的一对第三弹性部,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一对第三弹性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部包括自主体部延伸的连接部、自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和第二电子部件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浩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