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71418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包括由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组成的充绒管,以及在相邻两个充绒管之间将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织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单层过渡组织;上层组织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下层组织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单层过渡组织由上层经纱、下层经纱和织入的过渡纬纱交织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双层无胆防绒面料防跑绒效果更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表里换层技术织造的防绒面料存在的换层处容易产生缝隙、造成跑绒的难题,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防绒面料制作的羽绒服不存在跑绒问题,保暖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
技术介绍
羽绒服不断追求轻量化,带动了羽绒服面料及羽绒服制作技术的发展,轻质羽绒服不再使用胆布(包绒布)而是直接用面料包裹羽绒,这样的羽绒服面料称作无胆防绒面料。目前这种无胆防绒面料已经被普遍使用,但是在羽绒服加工过程中在两层面料之间充绒是一件麻烦的工作,一方面容易造成羽绒的分布不匀,另一方面是车线部分的针孔容易跑绒。针对这个问题,生产中出现了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双层无胆防绒面料产品采用双层组织,为了充绒方便均匀并避免针孔容易跑绒的问题,设计成双层管状织物。最初的双层无胆防绒面料是设计成简单的表里换层织物,只在经向进行换层,成横向管状织物,里面可充绒;当然也可纬向换层,形成竖管状的,因竖管状充绒成衣后,绒会下落聚集,实际生产中用的较少。一般防绒面料多经过压光达到防钻绒的目的,而双层无胆防绒面料的生产难点是,因染色后不能做压光处理,所以织物密度要足够高,例如50D的涤纶低弹丝双层防绒布,其经密为1470根/10厘米,纬密为1420根/10厘米,在织造时必须用重磅织机加工。但上机后在上下换层处,因换层后上、下层经纱的交错,使得交织阻力太大而打不紧纬纱,会在换层处形成一条细的缝隙,在充绒后此处会有漏绒现象发生,羽绒很容易从这些缝隙中跑出。生产中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是在换层前后用几根(如换层前后总计8根)较粗的纬纱去填这个空隙,但治标不治本,效果不理想,且容易造成布面纬纱细度不匀,影响布面的匀整性。后来靠设备的更新进行改进,采用具有停送停卷功能的织机,在换层后的几纬停卷停送,增大局部纬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多数企业现有的织机是没有停送停卷功能的,采用这种方法就要更换新设备,设备更新成本高、周期长,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的采用表里交换方式织造的防绒面料因交织阻力大、打不紧纬纱而产生稀路造成跑绒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包括由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组成的充绒管,以及在相邻两个充绒管之间将所述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织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单层过渡组织;所述上层组织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下层组织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单层过渡组织由所述上层经纱、下层经纱和织入的过渡纬纱交织而成。优选的,所述充绒管的宽度相等。优选的,所述充绒管等距设置。优选的,所述单层过渡组织中织入的过渡纬纱为6~20根。优选的,所述充绒管包括用于充绒的宽管和用于过渡的细管,所述细管设置于相邻两宽管之间,所述细管与其两侧的宽管之间通过所述单层过渡组织织接在一起,所述单层过渡组织中织入的过渡纬纱为至少两根。优选的,所述细管的宽度为2~6mm。优选的,所述单层过渡组织中的纱线密度为所述上层组织或下层组织中纱线密度的两倍。优选的,所述单层过渡组织为平纹组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采取在上下层组织之间织出单层过渡组织的方式,不进行表里交换,可以在两个方面克服表里换层时打不紧纬纱的现象:一方面经纱不需要上下层交换,屈曲程度明显减小,经纬纱交织阻力也大幅降低,使纬纱之间容易靠拢;另一方面在过渡组织处由双层变为单层织造,单层纬密是双层纬密的两倍,纬纱之间排列更加紧密,更进一步消除了原来产生稀路的条件。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换层时纬纱之间出现缝隙的现象,经过试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双层无胆防绒面料防跑绒效果更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表里换层技术织造的防绒面料存在的换层处容易产生缝隙、造成跑绒的难题,采用本专利技术防绒面料制作的羽绒服不存在跑绒问题,保暖效果更好。3.本专利技术双层无胆防绒面料织造成本低,不需更换具有停送停卷功能的新型织造设备即可实现生产,易于大批量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层无胆防绒面料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面料的局部织物组织图。图3为图1中面料的局部组织形态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表里交换方式织造的防绒面料的局部组织形态图。在图3和图4中,a、b表示上层经纱,A、B表示下层经纱,①-⑧表示上层纬纱,Ⅰ-Ⅷ表示下层纬纱;ⅰ、ⅱ表示过渡纬纱。图4中,上、下层经纱和上、下层纬纱分别进行了交换。图5为是本专利技术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D部放大图。在图1、图5、图6中,1为充绒管;2为上层组织,3为下层组织,4为单层过渡组织,5为宽管,6为细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参见图1、图2、图3,包括由上层组织2和下层组织3组成的充绒管1,以及在相邻两个充绒管之间将上层组织2和下层组织3织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单层过渡组织4;上层组织2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下层组织3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单层过渡组织4由上层经纱、下层经纱和织入的过渡纬纱交织而成。其中,充绒管1的宽度相等,且等距设置。单层过渡组织4中织入的过渡纬纱为6~20根。单层过渡组织4为平纹组织,单层过渡组织4中的过渡纬线的密度为上层组织中纬线密度的两倍。实施例2: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参见图5、图6,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充绒管1包括用于充绒的宽管5和用于过渡的细管6,细管6设置于相邻两宽管之间,细管6与其两侧的宽管之间通过单层过渡组织4织接在一起,单层过渡组织4中织入的过渡纬纱为至少两根,细管的宽度为2~6mm。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原料和织造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原料和织造方法。本专利技术在组织设计时,织入充绒管之间的单层过渡组织中的过渡纬纱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定。在实施例1中,充绒管宽度相同、且等距均匀排列,各充绒管之间用单层过渡组织间隔,根据纬纱线密度和纬纱排列密度不同,两个充绒管之间织入了6~20根的单层平纹过渡纬纱。在实施例2中,充绒管设成了宽度不同的两种,宽管用于充绒,细管用于过渡,细管和宽管之间采用单层过渡组织织接,这样设置的结构,使宽管和细管之间的单层过渡组织中只需织入少量的(最少可减至两根)过渡纬纱即可实现宽管与细管的织接,这样可以节省织入的过渡纬纱的数量,但不会影响面料的质量和防跑绒性能,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单层平纹纬纱根数。现有的采用表里交换技术织造的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表里换层处的组织形态图如图4所示,其中的上、下层经纱和上、下层纬纱分别进行了交换。上层经纱a、b与上层纬纱①-④织成上层面料,下层经纱A、B与下层纬纱Ⅰ-Ⅳ织成下层面料,然后上层面料和下层面料之间进行表里交换,在下一个充绒管中上下层面料交换了位置,这样形成了两个相邻的充绒管,而在上下层面料进行换层的位置,由于经纱在上下层交换时交织阻力很大,引入的纬纱容易产生反拨,即换层后因上、下层的交错,造成交织阻力太大而打不紧纬纱,会形成一条细的缝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组成的充绒管,以及在相邻两个充绒管之间将所述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织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单层过渡组织;所述上层组织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下层组织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单层过渡组织由所述上层经纱、下层经纱和织入的过渡纬纱交织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组成的充绒管,以及在相邻两个充绒管之间将所述上层组织和下层组织织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单层过渡组织;
所述上层组织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下层组织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单层过渡组织由所述上层经纱、下层经纱和织入的过渡纬纱交织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绒管的宽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绒管等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无胆防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过渡组织中织入的过渡纬纱为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琴马会芳王秋霞刘慧娟鲁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