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4056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1 0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层井管。此多层井管包含外管、内管、多个填充管、第一阻隔单元、第二阻隔单元、水泵、至少一个汽提板及气体导入管。内管的管壁具有开筛区域,且每一个开筛区域的开筛深度不高于地下水位。填充管设于外管及内管之间。第一阻隔单元及第二阻隔单元设于内管中,并定义出抽水区域,其中第二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低于第一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水泵的出水口设于内管顶部。汽提板设于出水口及地下水位之间。气体导入管的导入口设于地下水位及第一阻隔单元之间。此多层井管可使地下水形成循环流场,而提升地下水的治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井管,特别是有关一种可提升地下水的治理效能及保养便利性的多层井管
技术介绍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含土壤污染及地下水污染,其中土壤污染及地下水污染多为污染物经过各种管道渗透至土壤及/或地下水中。依据污染物的特性、土壤结构及场址状况等因素,渗透至土壤及/或地下水的污染物会渗透至含水层中,而使得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公知的污染物多为非水相的有机化合物,而不易溶解于水中或微溶于水中。据此,当污染物渗透至地下水层时,污染物会形成独立的液相,而使得地下水的治理相当不易且复杂。其中,若污染物的密度比水大时,所形成的液相是称为重质非水相液体(DenseNon-aqueousPhaseLiquid;DNAPL)。治理地下水一般是通过在地面设置井管,并抽取地下水。经处理设备处理后,再将处理后的地下水输出回井中。此方法虽可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惟处理设备须额外设置,且其设备成本也大幅增加。其次,地下水有不易恢复的特性,故若地质结构未经实际勘探,所抽出的地下水不易恢复至含水层中。为了解决前述处理设备所产生的缺陷,反应物质是直接被投入井管中,以取代公知的处理设备。虽然反应物质可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惟于采样阶段时,使用者易同时采集到反应物质,而降低采样的判读准确性,进而降低治理效能。若将采样井及反应井独立分开,所耗费的物力成本则相对提高,而降低其效益。再者,添加反应物质的井管在清洗时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徒增资源的浪费。此外,井管的井筛易聚积微生物,而堵塞井筛,进而降低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有鉴于此,亟须提供一种多层井管,以改进公知多层井管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多层井管,其系通过多层井管及开筛区域使得地下水形成循环流场,而可提升地下水治理的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是提出一种多层井管。此多层井管包含外管、内管、多个填充管、第一阻隔单元、第二阻隔单元、水泵、至少一个汽提板及第一气体导入管。此内管设置于外管中,其中内管之管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且每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第一开筛深度不高于地下水位。前述的填充管设置于外管及内管之间,其中每一个填充管内容置多个填充材料,且这些填充材料的填充高度不低于地下水位。前述的第一阻隔单元设置于内管中,且第一开筛区域的一个的第一开筛深度高于第一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第二阻隔单元设置于内管中,且第二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低于第一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其中,第一阻隔单元与第二阻隔单元定义出抽水区域,且抽水区域水平对应的内管的管壁具有前述第一开筛区域的另一个。水泵包含抽水管路及输出管路。此抽水管路连接水泵,且抽水管路的抽水口设置于抽水区域中。此输出管路连接水泵,且输出管路的出水口设置于内管的顶部。每一个汽提板的一端设置于内管的管壁上,且另一端与内管的管壁相距一定距离,其中每一个汽提板设置于出水口及地下水位之间。前述的第一气体导入管的导入口设置于地下水位及第一阻隔单元之间。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前述第一开筛区域的又一个的第一开筛深度低于第二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前述外管的管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开筛区域,且每一个第二开筛区域的第二开筛深度不高于地下水位。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前述每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开筛位置分别水平对应每一个第二开筛区域的开筛位置。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前述的填充管围绕内管。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又另一实施例,前述的水泵还包含喷洒元件,且此喷洒元件连接出水口,其中喷洒元件具有多个洒水孔。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实施例,至少部分之填充材料为反应材料及/或吸附材料。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实施例,此多层井管还包含第二气体导入管,且第二气体导入管的导入口设置于抽水区域中。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实施例,前述的第二气体导入管与第一气体导入管相连通。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再另一实施例,前述的汽提板系多个,且这些气提板不互相平行。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多层井管,其是通过多层井管、第一阻隔单元及第二阻隔单元分隔一抽水区域,并通过调整多层井管的内管管壁的开筛区域,使地下水形成循环流场,而提升地下水的治理效能。其次,多层井管内设置汽提板、气体导入管及/或喷洒元件,以增加多层井管中的液相及气相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能。附图说明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及其优点有更完整的理解,现请参照以下的说明并配合相应的附图。必须强调的是,各种特征并非依比例描绘且仅是为了图解目的。相关附图内容说明如下:图1a是绘示依照本发的明的一实施例的多层井管的俯视图。图1b是绘示依照本发的明的一实施例的多层井管设置于地底时,沿着多层井管的轴心剖切的局部剖视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发的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多层井管设置于地底时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仔细讨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制造和使用。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提供许多可应用的专利技术概念,其可实施于各式各样的特定内容中。所讨论的特定实施例仅供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是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多层井管的俯视图,且图1b是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多层井管设置于地底时,沿着多层井管的轴心剖切的局部剖视图。在一实施例中,多层井管100包含外管110、内管120、多个填充管130、第一阻隔单元140、第二阻隔单元150、水泵170、至少一个汽提板180及气体供给单元190。前述的内管120设置于外管110中,且内管120与外管110是同心设置。填充管130是设置于内管120及外管11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填充管130可间隔设置于内管120及外管110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填充管130是沿着内管120的外周面完整围绕内管120。其中,每一个填充管130内容置多个填充材料131,且至少部分的填充材料131可包含反应材料及/或吸附材料。在一实施例中,填充材料131可为化学药剂、氧化剂、生物助剂、吸附材料、缓释材料、水处理用的添加剂、其他适当的材料或上述材料的任意混合。以填充管130的底端为基准点,填充材料131的填充高度131a不低于地下水位101的高度101a。为了供地下水流通,本专利技术的填充管130的管壁可全部开筛。然而,填充管130中的填充材料131并不会由填充管130的管壁的开筛区域漏出。本专利技术的填充管130是可替换的。故,依据填充材料131的使用寿命,使用者可替换任一个填充管130,并更换其填充材料131,以提升多层井管100治理地下水的效能。请继续参照图1b,前述的内管120的管壁12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123、125及127,且每一个第一开筛区域123、125或127各别的第一开筛深度123a、125a或127a均不高于地下水位101。其中,为了便于说明,第一开筛区域123、125或127第一开筛深度123a、125a或127a分别是由地面100a至第一开筛区域123、125或127的中点的距离。须特别说明的是,前述第一开筛区域123、125或127的第一开筛深度123a、125a或127a也可高于地下水位101,虽然高于地下水位101的第一开筛区域123、125或127不会进一步提升多层井管100治理地下水的效能,惟其可使用统一规格的内管120,而提升内管120的制作便利性。第一阻隔单元140设置于内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层井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井管包含:外管;内管,设于所述外管中,其中所述内管的管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且每个所述第一开筛区域的第一开筛深度不高于地下水位;多个填充管,设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之间,其中每个所述填充管内容置多个填充材料,且所述多个填充材料的填充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水位;第一阻隔单元,设于所述内管中,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开筛深度高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第二阻隔单元,设于所述内管中,其中所述第二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低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的所述设置深度,所述第二阻隔单元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定义出抽水区域,且所述抽水区域水平对应的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另一个;水泵,包含;抽水管路,连接所述水泵,其中所述抽水管路的抽水口设于所述抽水区域中;以及输出管路,连接所述水泵,其中所述输出管路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内管的顶部;至少一个汽提板,其中每个所述汽提板的一端设于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上,每个所述汽提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相距一定距离,且每个所述汽提板设于所述出水口及所述地下水位之间;以及第一气体导入管,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导入管的导入口设于所述地下水位及所述第一阻隔单元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14 TW 1051011241.一种多层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井管包含:外管;内管,设于所述外管中,其中所述内管的管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且每个所述第一开筛区域的第一开筛深度不高于地下水位;多个填充管,设于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之间,其中每个所述填充管内容置多个填充材料,且所述多个填充材料的填充高度不低于所述地下水位;第一阻隔单元,设于所述内管中,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一个的所述第一开筛深度高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第二阻隔单元,设于所述内管中,其中所述第二阻隔单元的设置深度低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的所述设置深度,所述第二阻隔单元与所述第一阻隔单元定义出抽水区域,且所述抽水区域水平对应的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具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开筛区域的另一个;水泵,包含;抽水管路,连接所述水泵,其中所述抽水管路的抽水口设于所述抽水区域中;以及输出管路,连接所述水泵,其中所述输出管路的出水口设于所述内管的顶部;至少一个汽提板,其中每个所述汽提板的一端设于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上,每个所述汽提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内管的所述管壁相距一定距离,且每个所述汽提板设于所述出水口及所述地下水位之间;以及第一气体导入管,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导入管的导入口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敬远郭育嘉杨博名王志良陈博明洪万墩黄庆连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