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9251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9 01:37
自主行走型吸尘器(10)具备具有吸入口(101)的本体(20)、驱动单元(30)以及电动风扇。吸入口(101)配置在与驱动单元(30)相比靠本体(20)的最大宽度部分的位置,因此易于吸入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并能够迅速地从角落向其它场所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
技术介绍
一般地,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本体,其用于搭载各种构成部件;驱动装置,其使本体移动;主刷,其配置在形成于本体的吸入口处,用于收集清扫面上存在的垃圾;以及抽吸装置,其从本体的吸入口抽吸垃圾。如以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为代表的多数文献中公开的那样,以往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本体具有大致圆形。具有圆形的本体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有高转动性。另一方面,根据以往的具有圆形的本体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即使最大限度地接近清扫的对象区域的角落,也会在本体的吸入口与角落的前端部分之间形成比较大的间隔。因此,存在有时无法利用抽吸装置充分地抽吸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之类的问题。为了消除该问题,改良后的以往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还具备配置于本体的底面的一个或多个边刷。这种改良型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例如被专利文献3~6公开。在改良型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中,边刷具备与本体的轮廓相比向外侧突出的刷毛束。刷毛束将本体的轮廓的外侧存在的垃圾收集到本体的吸入口。因此,专利文献3~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能够抽吸更多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但是,根据专利文献3~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认为抽吸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的能力(以下,有时也简单地记载为“角落清扫能力”)主要由边刷的样式决定。然而,在各种制约下设定刷毛束的样式。例如,当延长刷毛束的长度时,刷毛束容易钩挂障碍物或者干扰驱动装置等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其它构成部件,因此有可能妨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行走。因而,通过边刷得到的角落清扫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另外,在利用边刷清扫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的情况下,边刷虽然能够扫出存在于角落的垃圾,但难以使扫出的所有垃圾直接送入吸入口,由于边刷而扩散的垃圾未被从吸入口吸入而残留于清扫对象区域。因此,如利用边刷清扫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的专利文献3~6中所公开那样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角落清扫能力有改善的余地。另一方面,专利文献7公开了进一步改善了角落清扫能力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一例。专利文献7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具有大致D型形状的本体、形成于本体的底面侧的吸入口以及在本体的底面的犄角处安装的一对边刷。在专利文献7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位于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时,例如与专利文献3~6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位于对象区域的角落的情况相比,边刷的轴和本体的吸入口更加接近角落的顶点。因此,与如专利文献3~6中公开的以往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相比,具有D型形状的本体能够抽吸更多的垃圾。但是,在专利文献7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位于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时,具有D型形状的本体的前表面和一个侧面与形成角落的墙壁接触或与墙壁接近到等同于接触的程度,因此自主行走型吸尘器不能在该场所进行旋转。因此,在结束了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的清扫之后从该角落向其它场所移动时的轨道对专利文献7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造成比较大的制约,因此存在移动中耗费时间的问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60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4-50453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212444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073192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094233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14-512247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4-0613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一种清扫效率高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能够更加可靠地从吸入口直接吸入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并且能够迅速地从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向其它场所移动。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具有吸入口的本体、使本体移动的驱动单元以及电动风扇。本体具有限定本体的最大宽度的两个顶部,吸入口设置在本体的底面侧,并且配置在与驱动单元相比靠近本体的最大宽度的部分。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从吸入口直接吸入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存在的垃圾,并且能够迅速地从清扫对象区域的角落向其它场所移动,能够提高清扫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电气系统的功能框图。图4是表示以往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俯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另一个俯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动作的又一个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仰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内部的俯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仰视图。图14是从侧方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图。图15是从正面侧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结构的一部分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从底面侧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结构的一部分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沿图11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在图11的XVII-XVII线处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结构的一部分分解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9是沿图14的XIX-XIX线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下部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1是从侧方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下部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2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下部单元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3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下部单元的内部构造的另一个立体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上部单元的立体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上部单元的仰视图。图2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电气系统的功能框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集尘盒单元的立体图。图2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集尘盒单元的剖视图。图29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30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2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图31是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3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10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10的仰视图。如图1所示,自主行走型吸尘器10是在清扫的对象区域(以下,有时称为“清扫对象区域”或简称为“对象区域”)的清扫面上自主地行走来抽吸清扫面上存在的垃圾的机器人型的吸尘器。清扫的对象区域例如是房间,清扫面例如是房间的地面。根据本实施方式,自主行走型吸尘器10具有用于搭载各种构成部件的本体20、使本体20移动的驱动单元30(参照图2)、收集存在于清扫对象区域的垃圾的清扫单元40(参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自主行走型吸尘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本体,其具有吸入口;驱动单元,其使所述本体移动;以及电动风扇,其中,所述本体具有限定所述本体的最大宽度的两个顶部,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底面侧的、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并且配置在与所述驱动单元相比与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靠近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30 JP 2014-135124;2014.07.02 JP 2014-136521.一种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具备:本体,其具有吸入口;驱动单元,其使所述本体移动;以及电动风扇,其中,所述本体具有限定所述本体的最大宽度的两个顶部,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底面侧的、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并且配置在与所述驱动单元相比与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靠近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面侧的脚轮,以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为基准,将所述脚轮设置在与所述驱动单元相比靠所述本体的后方侧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主行走型吸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底面侧的边刷,所述边刷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本体的具有所述最大宽度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千寿代吉川达夫恩田雅一宫原敏文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