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臭氧转化、气体净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飞机机舱内除臭氧、气体净化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其分子含有三个氧原子,分子式为O3,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一股特殊的草腥味,有极强的氧化力。高空大气顶层的臭氧对人类是有益的物质,它能有效吸收有害的紫外线辐射,而在近地面,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却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危害,它不仅能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组分。如果环境中的臭氧浓度达到0.06mg/m3时,人会出现头痛、喉咙干涩、呼吸道粘膜受损等状况,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为此,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规定,连续8小时暴露在臭氧环境中,臭氧浓度上限值为0.1ppm。我国国家标准GB/T18202-2000《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规定室内环境中允许的最大浓度应低于0.10mg/m3。因此,臭氧的有效消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如机舱内,通常采用引入50%的新风和50%的回风来控制机舱内污染物浓度。而引入一定飞行高度的新风中,含有一定浓度的臭氧。为了保障飞行安全以及人员健康,必须将新风中的臭氧脱除。目前臭氧脱除的方法有:热分解法、活性炭吸附法、电磁波辐射分解法、吸收法和催化分解法。前四种方法存在吸收容量小、能耗高和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中国专利CN104524969A公开了一种臭氧尾气热风分解装置,由于随着温度的提高,臭氧分解加快,从而实现臭氧脱除,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但需要外部热源供热;中国专利CN102284301A公开了一种室温或低温触媒去除臭氧的掺杂氧化钛分子筛整体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机舱内除臭氧、气体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引入机舱外的新风,通过丝网过滤器滤除新风中的颗粒物,得到新风A;2)再通过臭氧转化催化剂,将新风A中的臭氧催化转化为氧气,得到新风B,其中臭氧脱除单元设计成径向反应器结构,臭氧转化催化剂设置于径向反应器内,径向反应器包括中心管和臭氧脱除腔,中心管管壁上设置多个中心管开孔;3)将新风B冷却至所需温度,并与机舱内的循环风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气;4)混合气通过吸附剂进行吸附过滤,进一步减少混合气中未完全脱除的臭氧,同时吸附和过滤微生物和固体颗粒,经吸附过滤后的混合气排出系统进入机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机机舱内除臭氧、气体净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引入机舱外的新风,通过丝网过滤器滤除新风中的颗粒物,得到新风A;2)再通过臭氧转化催化剂,将新风A中的臭氧催化转化为氧气,得到新风B,其中臭氧脱除单元设计成径向反应器结构,臭氧转化催化剂设置于径向反应器内,径向反应器包括中心管和臭氧脱除腔,中心管管壁上设置多个中心管开孔;3)将新风B冷却至所需温度,并与机舱内的循环风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气;4)混合气通过吸附剂进行吸附过滤,进一步减少混合气中未完全脱除的臭氧,同时吸附和过滤微生物和固体颗粒,经吸附过滤后的混合气排出系统进入机舱。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扫丝网过滤器和再生吸附剂的方法:周期性切入吹扫风,依次对吸附剂和丝网过滤器进行吹扫,将吸附剂和丝网过滤器中吸附和过滤的微生物及固体颗粒物吹出,排出系统。3.一种飞机机舱脱除臭氧气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催化脱除臭氧反应器、换热器、吸附净化器、脱附反吹系统,或将上述单元设备集成到一个反应器内。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脱除臭氧反应器设计为径向反应器结构,包括中心管、臭氧脱除腔(1),中心管管壁上设置多个中心管开孔,中心管与臭氧脱除腔(1)之间隔有丝网过滤器(9),臭氧脱除腔(1)内装填臭氧转化催化剂;所述换热器包括新风冷却腔(2)、冷却介质腔(11);所述吸附净化器包括吸附过滤床(3),吸附过滤床(3)内装填吸附剂;所述脱附反吹系统为将系统关闭后,通过一个气体入口向系统内通入吹扫风,对系统进行清扫。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将气体净化系统的各个反应器集成在一个反应器内,得到集成式反应器,所述集成式反应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三部分之间分别用隔层隔开,隔层上由密封段和网状段组成,上部、下部为空腔,中部由内到外设有五层,相邻两层之间为腔室,两层间套装设置,所述中部的腔室由内而外分别为中心管、臭氧脱除腔(1)、新风冷却腔(2)、冷却介质腔(11)、吸附过滤床(3);中心管管壁上设置多个中心管开孔,中心管与臭氧脱除腔(1)之间隔有丝网过滤器(9);上部空腔隔出区域I和区域II,区域I使吸附过滤床(3)的顶部只和净化风出口(5)连通,区域II使臭氧脱除腔(1)和新风冷却腔(2)的顶部连通,下部空腔使新风冷却腔(2)和吸附过滤床(3)的底部相连通;臭氧脱除腔(1)底部的隔层为密封段;冷却介质腔(11)与气体净化系统中其他部分不连通,其顶部设置冷却介质入口(6),低部设置冷却介质出口(7),冷却介质腔(11)内部通过通入、排出冷却介质进行储存或循环;气体净化系统还设有循环风入口(10)和净化风出口(5);气体净化系统的新风进风口(4)、循环风入口(10)、净化风出口(5)均连有气体管道,管道上各设置一个自动控制阀门(V1,V2,V4);臭氧脱除腔(1)内装填臭氧转化催化剂,吸附过滤床(3)中装填吸附剂;所述气体净化系统关闭所有自动控制阀门后,除冷却介质腔(11)能够单独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王树东,林乐,高典楠,汪明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