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所述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包括容纳并密封发热粉剂的发热带、具有柔性的传导套和密封贴;发热带具有柔性,发热带能卷绕在管路的外周,发热带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上覆盖透气膜;传导套卷绕包裹在发热带的外部,传导套上开设与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密封贴用于密封第二通气孔,密封贴能分离地贴合在传导套上,通过密封贴与传导套的分离,外界的空气经第二通气孔和第一通气孔,并透过透气膜与发热粉剂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热方式安全可靠,操作方式简单,使用方便、灵活,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品的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输液或输血时,通常是通过静脉滴注向人体内输入大剂量注射液或血液,注射液或血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者塑料制成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和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注射液或血液稳定持续地由静脉输入人体,具有补充人体的水分、电解质,调节人体内渗透压等作用,同时也适用于不能进行口服营养的患者。因此输液或输血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一般而言,注射液或血液的存储温度都低于20度,在冬天注射液或血液的温度会更低,尤其是血液在冷藏室冷藏,温度更低。由于温度较低的注射液或血液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因而患者在输液或输血的时候,通常采用手握输液或输血管路,以增加注射液或血液的温度,或者通过不断饮热水以及使用热水袋等方法缓解输液或输血带来的畏寒等不适症状。另外,由于冷藏的原因,血液中往往存在部分凝聚的血块,这些血块在输血的过程中容易堵塞输血管路,不利于输血的顺利进行。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例如:用交流电对电极通电,以加热电解质液,切断电源后可对输液管持续传导热量;还可以对输液瓶或输血袋进行加热,或者生产可加热输液袋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注射液或血液在输入前的温度,缓解患者的不适,但仍然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外部持续供电,成本高,体积过大等不足之处,使这些技术的应用受到环境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加热方式存在安全隐患、使用复杂、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加热方式安全可靠,操作方式简单,使用方便、灵活,成本低。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所述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包括:容纳并密封发热粉剂的发热带,所述发热带具有柔性,所述发热带能卷绕在所述管路的外周,所述发热带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上覆盖透气膜;具有柔性的传导套,其卷绕包裹在所述发热带的外部,所述传导套上开设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用于密封所述第二通气孔的密封贴,所述密封贴能分离地贴合在所述传导套上,通过所述密封贴与所述传导套的分离,外界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一通气孔,并透过所述透气膜与所述发热粉剂接触。进一步地,所述传导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热绝缘层和管路保温层,所述热绝缘层贴合在所述发热带的一侧表面,所述管路保温层贴合在所述发热带的另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通气孔位于所述热绝缘层上,且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位置。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二通气孔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所述第一通气孔。进一步地,各所述第一通气孔在所述发热带的宽度方向上排列呈直线;所述密封贴的数量为一个,且所述密封贴呈条状,所述密封贴覆盖在各所述第二通气孔上。进一步地,所述热绝缘层为由绝热材料制成的热绝缘层,所述管路保温层为由保温材料制成的管路保温层。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绝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硅酸盐或气凝胶毡。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保温材料为蛭石。进一步地,所述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还包括呈条状的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固定在管路保温层上,所述固定扣平行且靠近于所述发热带的一侧宽边,通过卷绕所述发热带所述固定扣能分离地连接到所述热绝缘层。进一步地,所述透气膜为无纺布,所述无纺布的孔径小于所述发热粉剂的外径。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贴的内表面上涂覆有明胶层。本专利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为一次性产品,通过发热带中发热粉剂的氧化反应产热,发热方式安全可靠,不可能存在加热金属生锈和高温溶液带电、溢出等安全隐患,也不存在产品膨胀、爆炸等问题,工作效率稳定且安全。本专利技术只需撕下设置在传导套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贴,即可开始使用,容易操作,使用方便简单。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外接电源即可完成加热功能,结构简单,组件少,成本低廉。另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不需要外接电源,不受适用场所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发热带可任意固定在输液或输血管路上,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输液或输血管路的粗细和盘绕的形状,适应性地调整与各种结构的输液装置配套使用;还可以根据需求使用多个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具有柔性的发热带和传导套可以弯曲变形,从而能方便地折叠,方便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的密封贴与传导套分离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卷绕到输液或输血管路上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发热带;20-传导套;22-第二通气孔;26-热绝缘层;28-管路保温层;30-密封贴;40-固定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上述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包括具有柔性的发热带10、具有柔性的传导套20和密封贴30。发热带10用于容纳并密封发热粉剂,发热带10能卷绕在管路的外周,发热带10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通气孔,第一通气孔上覆盖透气膜。传导套20卷绕包裹在发热带10的外部,传导套20上开设与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22。密封贴30用于密封第二通气孔22,密封贴30能分离地贴合在传导套20上,通过密封贴30与传导套20的分离,外界的空气经第二通气孔22和第一通气孔,并透过透气膜与发热粉剂接触。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加热方式安全可靠:以现有技术的电热储能输液为例,采用电极加热电解质液,这种方法在通电过程中电解质液气化严重,电极往往不能完全浸泡在液体中,导致电极工作效率低。同时,经常充电膨胀会加速外包装材料老化,容易发生高温电解质液溢出,存在给使用者带来意外伤害的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为一次性产品,通过化学反应(发热粉剂的氧化反应)产热,发热方式安全可靠,不可能存在加热金属生锈和高温溶液带电、溢出等安全隐患,也不存在产品膨胀、爆炸等问题,工作效率稳定且安全。2、加热操作简单:现有技术中,电热储能输液加温器和输血袋加热器实现输液温度可控,操作过程繁琐复杂,不方便使用者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只需撕下设置在传导套2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贴30,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即可开始使用,容易操作,使用方便简单。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外接电源即可完成加热功能,结构简单。3、体积小巧,使用灵活:现有技术中,电热储能输液加温器和输血袋加热器体积都比较大,不利于输液或输血过程中,根据实际使用的输液或输血管路的粗细和盘绕的形状,分别配套使用相应的加热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体积小,使用前呈条形,使用时围成管状,可任意固定在输液或输血管路上,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输液或输血管路的粗细和盘绕的形状,适应性地调整与各种结构的输液装置配套使用;还可以根据需求使用多个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具有柔性的发热带10和传导套20可以弯曲变形,从而能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包括:容纳并密封发热粉剂的发热带,所述发热带具有柔性,所述发热带能卷绕在所述管路的外周,所述发热带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上覆盖透气膜;具有柔性的传导套,其卷绕包裹在所述发热带的外部,所述传导套上开设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用于密封所述第二通气孔的密封贴,所述密封贴能分离地贴合在所述传导套上,通过所述密封贴与所述传导套的分离,外界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一通气孔,并透过所述透气膜与所述发热粉剂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包括:容纳并密封发热粉剂的发热带,所述发热带具有柔性,所述发热带能卷绕在所述管路的外周,所述发热带的一侧表面上开设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上覆盖透气膜;具有柔性的传导套,其卷绕包裹在所述发热带的外部,所述传导套上开设与所述第一通气孔连通的第二通气孔;用于密封所述第二通气孔的密封贴,所述密封贴能分离地贴合在所述传导套上,通过所述密封贴与所述传导套的分离,外界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一通气孔,并透过所述透气膜与所述发热粉剂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套包括相对设置的热绝缘层和管路保温层,所述热绝缘层贴合在所述发热带的一侧表面,所述管路保温层贴合在所述发热带的另一侧表面;所述第二通气孔位于所述热绝缘层上,且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输液或输血管路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通气孔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数量相同,各所述第二通气孔分别对应连通一个所述第一通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艳春,杨洁,李硕,刘云,谢耀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