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热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71201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1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热轨,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及设置于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碳棒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与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电连接;并且在碳棒与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接头保护装置;接头保护装置包括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电源线连接部和碳棒连接部;在电源线连接部中设置有沿电源线连接部轴向贯通电源线连接部的过线孔;在碳棒连接部上设置有沿碳棒连接部轴向与过线孔连通的连接孔;并且,在过线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凹槽;在连接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凹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室内采暖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热轨
技术介绍
传统的地热供暖主要以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对房间进行加热,这两种供暖方式都是先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室内的人们从空气中获取热量,然而室内的热空气往往都上升到上层,冷空气存在于下层,这就导致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出现上热下凉的情况。采用对流方式的散热器都要辅助风机进行散热,但是风机在运行中有噪音会影响人们的休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取暖的方式不断升级改造,出现了一种利用电能转化为红外热能的地热装置——电地暖,电地暖不但散热均匀,而且耗费能源较少。随着电地暖的盛行,其安全性也备注关注,尤其是电地暖取暖材料与电源线接头处的防脱落、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尤为引人瞩目。因此,电地暖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防脱落、防水、防潮和防止漏电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碳热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碳热轨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所述碳棒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碳棒与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接头保护装置;所述接头保护装置包括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电源线连接部和碳棒连接部;在所述电源线连接部中设置有沿所述电源线连接部轴向贯通所述电源线连接部的过线孔;在所述碳棒连接部上设置有沿所述碳棒连接部轴向与所述过线孔连通的连接孔;并且,在所述过线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凹槽。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碳棒与所述第一电源线相互垂直设置。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碳棒与所述第一电源线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的大小为30°~60°。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电防脱连接装置包括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一体成型的固定部;并且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脱落结构为螺纹。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电防脱连接装置为金属螺钉。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脱落结构为锯齿或倒刺。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过线孔左、右两段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凹槽。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过线孔左段中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电源线连接部左端端部位置处,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过线孔与所述连接孔连通位置处;在所述过线孔右段中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电源线连接部右端端部位置处,另一个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过线孔与所述连接孔连通位置处。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连接孔中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碳棒连接部远离所述电源线连接部的一端端部位置处,另一个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过线孔与所述连接孔连通位置处。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碳棒之间的间距为10~500mm;且所述碳棒为椭圆形长条,其长度为800~100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碳热轨与其他地热方式相比具有铺设简单、快捷、防潮、安全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房屋角落铺设更是不留死角,克服了传统地暖的缺陷;同时铺设后成轨道状,具有美观的效果。另外,耗能量比其他电取暖方式节省30%-50%;另外,本技术的碳热轨的接头保护装置是在将电源线和碳棒连接后,直接在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所以碳热轨接头保护装置可以将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包裹其中,将接头处的缝隙消除,从而使电源线和碳棒的连接处达到良好的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的效果;通过在过线孔和连接孔中设置凹槽,一方面可以在碳棒与连接孔孔壁或电源线与过线孔孔壁出现脱落开裂时阻断裂缝的蔓延,另一方面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水分,进一步起到防水、防潮以及防漏电的效果;同时,电源线与碳棒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连接,可以起到良好的防脱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碳热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碳热轨中电源线与碳棒接头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碳热轨中接头保护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碳热轨中导电源线与碳棒接头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碳热轨中接头保护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碳热轨中导电防脱连接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和图7是本技术碳热轨中导电防脱连接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00:碳热轨110:第一电源线120:第二电源线130:碳棒140:导电防脱连接装置150:接头保护装置151:电源线连接部152:碳棒连接部153:过线孔154:连接孔155:第一凹槽156:第二凹槽141:插入部142:固定部143:防脱落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其示出了本技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一种碳热轨100,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110、第二电源线120及设置于第一电源线110和第二电源线120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130。其中,碳棒130与第一电源线110可以相互垂直设置,也可以是碳棒130与第一电源线110之间形成有夹角。优选的,夹角的大小为30°~60°。其中,相邻两个碳棒130之间的间距为10~500mm,优选为100mm。其中,碳棒130为椭圆形长条,其长度为800~1000mm,优选为820mm。碳棒130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140与第一电源线110和第二电源线120电连接。碳棒130可以为碳素加热棒。优选的,碳棒130为碳纤维加热棒。优选的,碳棒130包括由碳素或碳纤维和树脂组成的碳芯和包覆于碳芯外的外壳。碳芯通电后通过内部分子的高速碰撞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导电、发热功能;外壳由聚四氟乙烯构成,聚四氟乙烯色彩为固定色彩(如R:G:B比例为164:59:1;C、M、Y、K比例分别为42%、87%、100%、8%)。导电防脱连接装置140包括插入部141和与插入部141一体成型的固定部142。并且在插入部141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43。插入部141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热轨(1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线(110)、第二电源线(120)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120)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130);所述碳棒(130)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140)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120)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碳棒(130)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120)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接头保护装置(150);所述接头保护装置(150)包括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电源线连接部(151)和碳棒连接部(152);在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中设置有沿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轴向贯通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的过线孔(153);在所述碳棒连接部(152)上设置有沿所述碳棒连接部(152)轴向与所述过线孔(153)连通的连接孔(154);并且,在所述过线孔(153)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凹槽(155);在所述连接孔(154)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凹槽(15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热轨(100),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电源
线(110)、第二电源线(120)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
二电源线(120)之间并相互平行的多个碳棒(130);
所述碳棒(130)的两端分别通过导电防脱连接装置(140)与所述第
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120)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碳棒(130)
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和所述第二电源线(120)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
接头保护装置(150);
所述接头保护装置(150)包括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电源线连接部(151)
和碳棒连接部(152);
在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中设置有沿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轴
向贯通所述电源线连接部(151)的过线孔(153);
在所述碳棒连接部(152)上设置有沿所述碳棒连接部(152)轴向与
所述过线孔(153)连通的连接孔(154);
并且,在所述过线孔(153)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一凹槽(155);
在所述连接孔(154)的孔壁上,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凹槽(15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热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棒(130)
与所述第一电源线(110)相互垂直设置;或者,所述碳棒(130)与所述
第一电源线(110)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夹角的大小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热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防脱
连接装置(140)包括插入部(141)和与所述插入部(141)一体成型的
固定部(142);并且在所述插入部(141)上设置有防脱落结构(1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热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落结
构(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滨张雪芳底杏甫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联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