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864269 阅读:2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9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该方法为由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经循环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返回轮虫培养装置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至少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轮虫所需食物的培育。还涉及一种淡水轮虫培育系统,包括轮虫培养装置、循环水处理回路及食物培育回路,两回路的入口端均与轮虫培养装置的出水口连接,两回路的出口端均连接至轮虫培育装置,两回路上均设有流量调节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双回路的方式进行轮虫培育,只需在轮虫喂食这少部分时间内对部分培养废水进行相应处理,即间歇式分流,可减少处理压力和运行成本,降低固定投入和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轮虫在在天然水体中分布广泛,具有个体较小、繁殖迅速、易被水生动物捕食和消化吸收等特点。鱼类的生长过程中,对轮虫等活性饵料有一定需求,尤其是在仔鱼内源性营养转外源性营养阶段,其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够完善,需要动物性活性饵料来提供营养和促进生长。因此,在水产养殖上,轮虫常常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同时也是甲壳类动物幼体的优质饵料。但天然水体中存在的轮虫无法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其捕捞、富集和强化都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大规模培养轮虫是现代渔业尤其是育苗生产的迫切需求。国内外对轮虫大规模培育的技术工艺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水轮虫上,而对淡水轮虫的大规模高密度培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淡水轮虫与海水轮虫的培育存在较大的差别,用于培育的海水轮虫(如褶皱臂尾轮虫)一般比用于培育的淡水轮虫(如萼花臂尾轮虫)的个体要大,生长所需要的环境也不相同。褶皱臂尾轮虫虽然能部分存活在淡水中,但要在淡水中培养高密度的褶皱臂尾轮虫极为困难。因此,需要发展一类能够大规模高密度培育淡水轮虫的技术和工艺,以满足需求量日益增大的淡水鱼苗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及系统,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由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经循环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返回轮虫培养装置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至少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轮虫所需食物的培育。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轮虫所需食物为微藻。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循环水处理工艺包括初步过滤步骤,用于培育微藻的轮虫培养废水由经初步过滤步骤后的轮虫培养废水分流得到,且经精细过滤步骤滤去轮虫后再用于微藻的培育。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循环水处理工艺还包括生物过滤步骤,所述生物过滤步骤在放置有悬浮填料的生物过滤装置中进行;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生物过滤系统预培养:向生物过滤装置中放置悬浮填料、注水、接种菌种并加入菌种生长所需碳源和氮源,曝气进行生物过滤系统的预培养;轮虫培育系统启动:预培养工作完成后,向轮虫培养装置中放入轮虫幼虫或卵,注入轮虫培养用水,向微藻培育装置中接入藻种并加入培养液,开始轮虫的培育;轮虫培育日常管理:轮虫培育过程中,持续进行轮虫培养废水循环处理,具体为,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依次经初步过滤步骤、紫外线消毒步骤及生物过滤步骤后返回至轮虫培养装置中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将经初步过滤步骤和紫外线消毒步骤处理后的轮虫培养废水分流出一部分,该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经精细过滤装置滤去轮虫后引入至加药器中与微藻培养原液混合,混合液送入微藻培育装置中用于微藻培育,送入微藻培育中的混合液量达到要求量时,停止引入轮虫培养废水,将部分培育得到的藻液送入轮虫培养装置用于轮虫喂食;轮虫培育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收集初步过滤步骤滤下的轮虫,该部分轮虫进行强化后用于水产养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淡水轮虫培育系统,包括轮虫培养装置、用于净化轮虫培养废水的循环水处理回路及用于培育轮虫所需食物的食物培育回路,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入口端均与所述轮虫培养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的出口端均连接至所述轮虫培育装置,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及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上均设有流量调节机构。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上设有初步过滤装置,于所述初步过滤装置之后的循环水处理管路上连接一分支管路,所述分支管路上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精细过滤装置及微藻培育装置并连接至轮虫培养装置,所述分支管路及所述分支管路之前的循环水处理管路构成所述食物培育回路。作为实施例之一,于所述精细过滤装置与所述微藻培育装置之间的食物培育管路上设有加药器。作为实施例之一,位于所述加药器底部的出水口连接有呈倒U型结构的虹吸管,所述虹吸管顶端所在位置与预设的加药器内虹吸抽取开始液位高度适配,所述虹吸管出口端与所述微藻培育装置连通。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微藻培育装置通过藻液抽取泵与所述轮虫培养装置连接,所述微藻培育装置内配置有液位检测机构,所述液位检测机构与所述藻液抽取泵联锁控制。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初步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网袋和滤液收集器件,所述过滤网袋可拆卸架设于所述滤液收集器件内,所述过滤网袋的网孔目数在80~120目。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精细过滤装置采用微滤机或超滤装置。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上还设有生物过滤装置,沿水流方向所述生物过滤装置位于所述初步过滤装置之后;所述生物过滤装置包括生物过滤桶、置于所述生物过滤桶内的悬浮填料及向所述生物过滤桶内曝气的曝气机构。作为实施例之一,于所述初步过滤装置与所述生物过滤装置之间的循环水处理管路上还设有紫外线消毒器。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循环水处理回路上还设有流量调节器,所述流量调节器具有一废水入口和两废水出口,两所述废水出口上分别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废水入口与所述紫外线消毒器出水口连通,其中一所述废水出口与所述生物过滤装置入水口连通,另一所述废水出口与所述分支管路入口端连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双回路的方式进行轮虫培育,其中,循环水处理回路在日常轮虫培育过程中持续对轮虫培养废水进行净化处理,食物培育回路在日常轮虫喂食时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食物培育,因此只需在轮虫喂食这少部分时间内对部分培养废水进行相应处理,即间歇式分流,避免全天候进行全部水体的进入食物培育装置前的复杂处理,可减少处理压力和运行成本,降低固定投入和运行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淡水轮虫培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育技术,要实现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育,关键技术在于及时排走淡水轮虫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轮虫提供清洁优质的生长环境,以及及时为淡水轮虫提供食物。基于以上两点,高密度淡水轮虫培育方法需要同时具备:①循环水处理系统,将淡水轮虫培养产生的废水处理回用,除去轮虫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②高密度高纯度的食物培养系统,为轮虫生长提供营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淡水轮虫培育方法为,由轮虫培养装置1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经循环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返回轮虫培养装置1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至少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轮虫所需食物的培育。采用循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经循环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返回轮虫培养装置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至少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轮虫所需食物的培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经循环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返回轮虫培养装置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至少分流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用于轮虫所需食物的培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虫所需食物为微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处理工艺包括初步过滤步骤,用于培育微藻的轮虫培养废水由经初步过滤步骤后的轮虫培养废水分流得到,且经精细过滤步骤滤去轮虫后再用于微藻的培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淡水轮虫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处理工艺还包括生物过滤步骤,所述生物过滤步骤在放置有悬浮填料的生物过滤装置中进行;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生物过滤系统预培养:向生物过滤装置中放置悬浮填料、注水、接种菌种并加入菌种生长所需碳源和氮源,曝气进行生物过滤系统的预培养;
轮虫培育系统启动:预培养工作完成后,向轮虫培养装置中放入轮虫幼虫或卵,注入轮虫培养用水,向微藻培育装置中接入藻种并加入培养液,开始轮虫的培育;
轮虫培育日常管理:轮虫培育过程中,持续进行轮虫培养废水循环处理,具体为,轮虫培养装置排出的轮虫培养废水依次经初步过滤步骤、紫外线消毒步骤及生物过滤步骤后返回至轮虫培养装置中循环利用;需要对轮虫喂食时,将经初步过滤步骤和紫外线消毒步骤处理后的轮虫培养废水分流出一部分,该部分轮虫培养废水经精细过滤装置滤去轮虫后引入至加药器中与微藻培养原液混合,混合液送入微藻培育装置中用于微藻培育,送入微藻培育中的混合液量达到要求量时,停止引入轮虫培养废水,将部分培育得到的藻液送入轮虫培养装置用于轮虫喂食;轮虫培育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勤黄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康立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