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位于箱体顶部的箱体盖板,所述箱体盖板上开设有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消毒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大于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所述箱体盖板上设有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安放区,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放置有曝气风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流控制模块,可与模块化的循环水养殖设备无缝连接,使之及时对水流变化进行响应,从而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从而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从而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循环水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循环水养殖逐渐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趋势。循环水养殖可及时收集养殖池中产生的养殖污水,经过物理处理、生物处理、消毒等一系列工艺,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污染物(如悬浮颗粒物等)、溶解性污染物(如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性有机碳等)、溶解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有害微生物等逐步去除,将养殖废水净化成为洁净水体,再重新汇入养殖池供鱼类生长。
[0003]整个循环水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流平衡是维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日常生产中,由于连续性养殖的需要,经常要对既定水流进行调节。在目前我国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运行生产中,水流平衡的控制主要依靠技术工人凭借经验依次调节系统各连接处的阀门或者拔管来进行,不仅操作繁琐工作量大,而且控制精度差,反应慢,容易造成系统失衡。为此,使用自动化技术来控制循环水系统的运行非常必要。
[0004]但传统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对自动化技术的匹配程度较低,可以供PLC调节的节点通常只有水泵,同时,各系统设备与变频水泵的连接与配合是系统设计中的难点,如水泵流量变小,此时,传统管道连接方式无法将水流汇入生物移动床内,导致系统停转。因此,提供一种通用型的水流控制设计,是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能及时对水流变化进行响应,以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水流平衡自动化控制。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位于箱体顶部的箱体盖板,所述箱体盖板上开设有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消毒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大于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所述箱体盖板上设有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安放区,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放置有曝气风机,
[0008]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设有向箱体内输送过滤水的水管接口,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向一级生物模块的进水管送水的变频水泵,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和消毒模块安装槽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与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与所述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间通过溢流孔连通,所述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通过水管与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连通,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内设有将水送回养殖池的提水设备,
[0009]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底部、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底部以及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的底部均设有排污管接口,三所述排污管接口均设有电磁阀且均连通箱体内的排污总管,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以及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均设有一个供气接口,三所述供气接口均通过供气管道与所述曝气风机相连,
[0010]所述箱体内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槽下方,所述水位传感器、变频水泵、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消毒模块安装槽、电力设备安放区和各所述排污管接口的电磁阀均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槽的控制电缆接口相连,
[0011]所述电气设备区安放区设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接口,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和消毒模块安装槽均通过电线与所述电气设备区安放区相连。
[0012]作为优选,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和消毒模块安装槽沿所述箱体盖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位于所述箱体盖板的一侧,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电力设备安放区沿所述箱体盖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位于所述箱体盖板的另一侧,控制模块安装槽位于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和电力设备安放区之间。
[0013]作为优选,所述箱体上还设有方便观察水流控制模块运行情况的观察台阶,所述观察台阶设于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远离所述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的一侧。
[0014]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内设有排污区,所述排污区沿所述箱体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污区位于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远离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的一侧,所述排污总管设于所述排污区内。
[0015]作为优选,所述供气管道、电线、电缆均敷设于所述箱体盖板的内侧壁上。
[0016]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内设有支撑箱体盖板的硬质支撑体,所述硬质支撑体位于所述箱体内的中部且沿所述箱体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7]作为优选,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的深度为箱体高度的一半。
[0018]作为优选,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处设有向物理过滤模块内输送养殖池池水的系统主管道,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槽的深度、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的深度均为1.5倍的系统主管道管径,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为2.5倍系统主管道管径。
[0019]作为优选,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的深度为5cm。
[0020]作为优选,所述提水设备为低扬程潜水泵。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流控制模块,可与模块化的循环水养殖设备无缝连接,使之及时对水流变化进行响应,从而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0023]2、本技术采用集成化设计,将全部功能模块集中在一张箱体盖板上,并将集水池箱体盖板设计为设备模块载体,模块安装槽提前设置好最佳的摆放位置和高程,各功能模块通过集成的方式缩短了各功能模块间的距离,减少了管道数量,减少了各功能模块间的响应时间,保证自动化控制时水流的最佳响应。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的俯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如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包括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自动化集成循环水养殖的水流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位于箱体顶部的箱体盖板,所述箱体盖板上开设有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消毒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大于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深度,所述箱体盖板上设有提供电源的电力设备安放区,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放置有曝气风机,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设有向箱体内输送过滤水的水管接口,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向一级生物模块的进水管送水的变频水泵,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和消毒模块安装槽沿水流流向依次设置,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与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间通过溢流管连通,所述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与所述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间通过溢流孔连通,所述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通过水管与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连通,所述消毒模块安装槽内设有将水送回养殖池的提水设备,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底部、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的底部以及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的底部均设有排污管接口,三所述排污管接口均设有电磁阀且均连通箱体内的排污总管,所述一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二级生物模块安装槽以及气体交换模块安装槽均设有一个供气接口,三所述供气接口均通过供气管道与所述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箱体内设有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位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槽下方,所述水位传感器、变频水泵、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消毒模块安装槽、电力设备安放区和各所述排污管接口的电磁阀均通过电缆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槽的控制电缆接口相连,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设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源接口,所述物理过滤模块安装槽、控制模块安装槽和消毒模块安装槽均通过电线与所述电力设备安放区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流控制模块,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勤,黄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康立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