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38109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7 0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塑料难以从污泥中分离出来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装平台上安装有圆辊筛,安装平台为格栅结构,分散物进料管位于圆辊筛的旋转入口上方,大件落料管位于圆辊筛的旋转出口下方,大件落料管上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负压气流管和正压气流管,负压气流管和正压气流管均与大件落料管相通,负压气流管上安装有塑料旋风分离器,塑料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处接有负压压缩机,正压气流管上安装有正压压缩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针对含水量在30%以下的污泥塑料掺杂的松散物料进行塑料分离,分离出塑料后的污泥可以再次利用进行火力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分筛设备
,具体来说是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前期,燃煤电厂主要依靠利用煤炭等传统资源,不重视煤泥、造纸污泥等“边角料”收集和处理。如今,污泥等低热值资源要求被重新利用,利用污泥等固废进行发电的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根据调研,造纸企业的纸浆废料中通常含有较多的塑料(长度不超过70cm),在对纸浆废料的燃烧发电过程中,塑料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二噁英,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如何将塑料制品从污泥中分离出来,从而将污泥用于发电,其已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塑料难以从污泥中分离出来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包括上盖、分散物进料管、大件落料管和安装平台,安装平台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内壁相接,安装平台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外壁相接,上盖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外壁相接,上盖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内壁相接,上盖位于安装平台的上方,所述的安装平台上安装有圆辊筛,安装平台为格栅结构,分散物进料管位于圆辊筛的旋转入口上方,大件落料管位于圆辊筛的旋转出口下方,大件落料管上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负压气流管和正压气流管,负压气流管和正压气流管均与大件落料管相通,负压气流管上安装有塑料旋风分离器,塑料旋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处接有负压压缩机,正压气流管上安装有正压压缩机。还包括格栅过滤板,格栅过滤板通过铰链支座安装在大件落料管的内壁上,格栅过滤板位于负压气流管与正压气流管之间;所述的大件落料管为圆柱形,格栅过滤板为圆形,格栅过滤板的直径大于铰链支座至正压气流管上管壁的垂直距离。所述安装平台的底部与分散物进料管内壁的夹角为80-88度。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针对含水量在30%以下的污泥塑料掺杂的松散物料进行塑料分离,分离出塑料后的污泥可以再次利用进行火力发电,从而降低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具有结构简单、能耗小、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塑料吸附过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大重量污泥下落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盖、2-圆辊筛、3-负压压缩机、4-正压压缩机、5-格栅过滤板、6-分散物进料管、7-安装平台、8-大件落料管、9-负压气流管、10-正压气流管、11-铰链支座、12-塑料旋风分离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包括现有技术中的上盖1、分散物进料管6、大件落料管8和安装平台7,四者共同组建成一个传统的“下落-传输-下落”的通道。分散物进料管6用于落入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在实际应用中,若针对于含水量较高的污泥、塑料混合物,可以先设计烘干装置进行烘干,再利用本技术的装置进行塑料分离。分散物进料管6和大件落料管8位于安装平台7的两端,安装平台7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内壁相接,安装平台7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外壁相接,上盖1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外壁相接,上盖1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内壁相接,从分散物进料管6下落的分散物落在安装平台7上方,由于安装平台7上安装有圆辊筛2,经过圆辊筛2的分散物落入大件落料管8。上盖1位于安装平台7的上方,上盖1用于形成密封环境,以便于正压气流和负压气流的产生。安装平台7上安装有圆辊筛2,圆辊筛2由多个圆辊组成,圆辊筛2用于过滤细颗粒污泥而使用,多个圆辊之间的布置间距则可以根据设计需要,针对细颗粒污泥而进行具体设计。安装平台7为格栅结构,即通过圆辊筛2过滤的细颗粒污泥落入安装平台7后,可以通过安装平台7继续下落。在实际应用中,在安装平台7下方可以设计传输皮带,下落的细颗粒污泥直接通过传输皮带送至锅炉燃烧。圆辊筛2分为首端(入口方向)和尾端(出口方向)为圆辊旋转传导,分散物进料管6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入口上方,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通过分散物进料管6直接落在圆辊筛2上。大件落料管8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出口下方,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经过圆辊筛2传输后,细颗粒污泥下落至安装平台7上,并从安装平台7上落下。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组成的分散物,则通过圆辊筛2传导至圆辊筛2的尾端,落入大件落料管8中。为了能够对大颗粒污泥和塑料进行分离,在大件落料管8上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均与大件落料管8相通。负压气流管9用于产生负压气流,负压气流为从大件落料管8往外的气流方向。正压气流管10用于产生正压气流,正压气流为向大件落料管8的气流方向。由于塑料的重量比大颗粒污泥要轻很多,因此当负压气流形成时,塑料被吸走,而大颗粒污泥则保留下来。正压气流管10上安装有正压压缩机4,通过正压压缩机4产生由正压压缩机4往大件落料管8的气流。负压气流管9上安装有塑料旋风分离器12,塑料旋风分离器12用于将塑料和空气进行分离,其主要原理为:吸入带塑料的含尘气体,在设备内进行利用离心力将塑料和空气分离开来,出口有两个,一个是干净空气,一个是塑料出口(间歇性开闭)。空气出口处接负压压缩机3,塑料旋风分离器12的气体出口处接有负压压缩机3,通过负压压缩机3形成负压。由于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的混合物在大件落料管8中的下落速度较快,为了给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的混合物在大件落料管8中形成一个下落缓冲,降低大块物料和塑料的下降速度,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在大件落料管8的内壁上通过铰链支座11安装格栅过滤板5,格栅过滤板5位于负压气流管9与正压气流管10之间,格栅过滤板5同样为格栅结构,其通过铰链支座11可以在大件落料管8的内壁上进行转动。通过大件落料管8为圆柱形,则可以设计格栅过滤板5为圆形,格栅过滤板5的直径大于铰链支座11至正压气流管10上管壁的垂直距离。由于负压压缩机3产生大件落料管8向外的气流,正压气流管10产生大件落料管8向内的气流,正压气流管10产生的正压气流将格栅过滤板5吹起,挡在大件落料管8内,从而针对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的混合物形成一个下落缓冲,便于负压压缩机3将塑料给吸走。而当大颗粒污泥形成较大重量,其重量超过正压气流的支撑力时,如图2所示,大颗粒污泥将格栅过滤板5压下,落出大件落料管8。同理,大件落料管8的下方也可以设计传输皮带,下落的大颗粒污泥直接通过传输皮带送至锅炉燃烧。为了便于圆辊筛2的过滤传递,安装平台7的底部与分散物进料管6内壁的夹角可以为80-88度,将圆辊筛2的入口和出口形成从上至下的设计,便于圆辊筛2对混合物的过滤传递。在实际使用时,未经分离的分散物通过分散物进料管6落入圆辊筛2的首端,圆辊筛2对分散物中的细颗粒污泥进行筛分后,细颗粒污泥通过安装平台7落入下方的传输皮带,送至锅炉燃烧。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的分散物经过圆辊筛2传递,从其尾端落入大件落料管8。如图1所示,大颗粒污泥和塑料的分散物在格栅过滤板5上停留,分散物内的塑料通过负压气流管9吸入塑料旋风分离器12,塑料旋风分离器12输出塑料。此时,大颗粒污泥由于其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包括上盖(1)、分散物进料管(6)、大件落料管(8)和安装平台(7),安装平台(7)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内壁相接,安装平台(7)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外壁相接,上盖(1)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外壁相接,上盖(1)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内壁相接,上盖(1)位于安装平台(7)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平台(7)上安装有圆辊筛(2),安装平台(7)为格栅结构,分散物进料管(6)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入口上方,大件落料管(8)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出口下方,大件落料管(8)上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均与大件落料管(8)相通,负压气流管(9)上安装有塑料旋风分离器(12),塑料旋风分离器(12)的气体出口处接有负压压缩机(3),正压气流管(10)上安装有正压压缩机(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低含水量污泥分散物的塑料分离装置,包括上盖(1)、分散物进料管(6)、大件落料管(8)和安装平台(7),安装平台(7)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内壁相接,安装平台(7)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外壁相接,上盖(1)的一端与分散物进料管(6)外壁相接,上盖(1)的另一端与大件落料管(8)内壁相接,上盖(1)位于安装平台(7)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平台(7)上安装有圆辊筛(2),安装平台(7)为格栅结构,分散物进料管(6)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入口上方,大件落料管(8)位于圆辊筛(2)的旋转出口下方,大件落料管(8)上从上至下依次安装有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负压气流管(9)和正压气流管(10)均与大件落料管(8)相通,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辉吴兆柱李振宇汪莉萍贺川郑晨雨胡发祥岳茂振李少华张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