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0576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下方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设有加热装置;所述装置本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水箱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填料层或填料层以下设有回流出水管,所述回流出水管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回流出水管的上方设有排水管。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高效的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损失率小,利用水循环,自动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保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
技术介绍
厌氧氨氧化菌是一种新发现的厌氧自养型细菌,它能够将氨氮和亚硝氮按1:1.32的比例转化成氮气。厌氧氨氧化菌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征,它的科研价值和开发价值俱佳,倍受生物界和环境工程界的关注。但由于厌氧氨氧化菌的世代时间长达11天,并且细胞产率很低,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难以获得富集培养物,因此研究新的富集方法和装置,对于推动厌氧氨氧化机理的研究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结构简单,高效的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损失率小,利用水循环,自动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对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下方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设有加热装置;所述装置本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外部进水系统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填料层或填料层以下设有回流出水管,所述回流出水管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回流出水管的上方设有排水管。采用此技术方案,在装置本体的上部设置填料层,水从底部向上流动时经过填料层,厌氧氨氧化菌受到填料层的阻挡,不会随着水流走,停留在填料层的下部,从而使得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损失率大大减小;另外,采用内部直接对水进行加热,利用水循环,自动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为软性填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通过进水泵与水箱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流出水管通过回流泵与进水管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稀释了进水口处氨氮、亚硝酸氮浓度,使反应器达到更高的总氮去除负荷。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高度高于回流出水管的出水口高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装置为加热棒,所述加热棒从装置本体的顶部向下穿过填料层。采用此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水管设在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采用此技术方案,水的回流,自动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且水从底部向上回流,使得本装置没有死角的地方,提高了效率。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料层的高度为所述装置本体高度的1/4~1/3。采用此技术方案,在保证足够大的富集空间的同时,减少了厌氧氨氧化菌的流失,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高效富集。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置本体为圆筒形,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开口,所述装置本体的下部为漏斗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置本体的圆筒直径为10cm,所述装置本体的高度为90c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料层的高度为30c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填料层顶部与装置本体的顶部的距离为2~4c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30~4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为3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装置本体的材质为有机玻璃。采用此技术方案,整个装置为透明材质,便于观察装置内部的情况。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在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内填料层的下方放入厌氧活性污泥和营养液,两者混合,使厌氧氨氧化菌增殖;在填料层填放软性填料;其中,所述营养液为本领域常规的营养液;步骤S2:向所述水箱内加入营养液,开启所述加热装置,使反应器逐步稳定运行;步骤S3:检测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的氨氮、亚硝酸氮及硝酸氮的浓度变化,当出水亚硝酸氮浓度低于20mg/L时,提高进水的氨氮及亚硝酸氮浓度,使进水的氨氮、亚硝酸氮比例为1:1.1~1.3;优选的,使进水的氨氮、亚硝酸氮的比例为1:1.2。优选的,提高进水的氨氮及亚硝酸氮浓度时,氨氮浓度每次提升50mg/L;步骤S4:培养100~150天后,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的底部富集得到沉降的颗粒厌氧氨氧化污泥。进一步改进,所述营养液中包含NH4+-N和NO2--N,所述NH4+-N和NO2--N的比例为1:1.2。进一步改进,所述营养液的pH值为7.5~8.2。进一步改进,所述NH4+-N和NO2--N的容积负荷分别为0.05~0.9kgNH4+-N/(m3·d)、0.06~1.0kgNO2--N/(m3·d)。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第一,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高效的实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在装置本体的上部设置填料层,一方面对污泥有很好的截留效果,更有利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使得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损失率小;另一方面填料层与污水层分界面处的填料起到载体作用,有微生物挂膜,增强其处理能力。第二,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内部直接对水进行加热,利用水循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在颗粒污泥完全形成前,反应过程中产生微小气泡附着在污泥表面,污泥上浮,在填料下端堆积,堆积污泥可随回流管路回流至装置底端,使反应可以持续稳定运行。第三,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利用水的回流,自动实现了温度的均匀化,且水从底部向上回流,使得本装置没有死角的地方,提高了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装置本体1呈圆筒形,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口,装置本体1的底部呈漏斗形,装置本体1的上部设有软性填料层2,用于防止颗粒污泥的流失,装置本体1的顶部插入一根加热棒3,加热棒3穿过软性填料层2,用于控制装置本体1内的水温,加热棒3的加热温度为35℃。装置本体1的底部设有进水管4,进水管4经进水泵9与水箱10连接,在装置本体1的软性填料层2处,设有回流管路5,回流管路5经回流泵6通过三通7进入到进水管4中。所述装置本体1的上部设有排水口8,所述排水口8在回流管路5的上方。所述装置本体1的圆筒直径为10cm,所述装置本体1的高度为90cm,所述软性填料层2的高度为30cm,所述软性填料层2的体积为装置本体1的圆筒体积的1/3,所述软性填料层2的顶端距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为3cm。所述装置本体1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制作。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通过进水泵9将水箱10中的培养液泵入到装置本体1内,装置本体1上部的软性填料层2拦截污泥,污泥在向下的水流和重力作用下返回圆筒下部。装置本体1的顶部开口,产生的气体直接排出。培养液通过回流管路5和回流泵6经三通7回流进入到进水管4中,水回流可以缓解基质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采用该装置,以某垃圾填埋厂渗滤液处理站底泥作为接种污泥,以模拟废水作为基质,在pH值为7.5-8.0,温度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下方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设有加热装置;所述装置本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水箱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填料层或填料层以下设有回流出水管,所述回流出水管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回流出水管的上方设有排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设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的下方为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所述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区设有加热装置;所述装置本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水箱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填料层或填料层以下设有回流出水管,所述回流出水管与进水管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在回流出水管的上方设有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加热棒,所述加热棒从装置本体的顶部向下穿过填料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设在所述装置本体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的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松王越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