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93856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9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器外壳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且上筒体直径大于下筒体,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通过喇叭口相连。反应器内设有火山口状的环形隔板,环形隔板中心上方设有与进液管相连的喷淋头,内筒体与环形隔板夹持形成环形集泥槽,虹吸排泥管两端连通环形集泥槽底部和反应器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清除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中的上浮污泥,解决浮泥堵塞管道,阻碍装置运行问题;反应器利用虹吸效应排除浮泥,无需外加动力,节省运行成本;反应器通过设置特殊结构,优化结构参数实现清浮泥的高效性和可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 氧化反应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含氮污染物所致的水体污 染日益严重。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废水氨氮排放总量高达238. 5万吨;在十 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III类以下的水质占28. 8% ;在开展营养状况监测的61个湖泊(水库) 中,轻度富营养及中度富营养的水质占24. 6% ;地下水较差级及极差级的监测点占61. 5%。 其中,氮素是主要污染指标之一。废水脱氮迫在眉睫。 生物法是现代废水脱氮的主流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是厌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 子供体还原亚硝氮,生成氮气和少量硝氮,实现总氮去除(式1)的方法。与传统脱氮技术相 比,厌氧氨氧化技术无需曝气及外加有机物,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的优势,文献报道的厌氧 氨氧化工艺负荷可高达l〇〇kg-N·m3·d1以上,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00041 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床反应器中,功能菌主要以颗粒污泥的形态存在。反应过 程中,氨氮与亚硝氮反应产生氮气,尤其在高负荷下产气量很大,致使低密度污泥形成浮 渣,堵塞管道,阻碍气体排放,影响工艺运行。解决浮泥问题已成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稳定运 行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及工程现场,多采用人工清渣或机械清渣,过程繁琐。有鉴于此,有 必要设计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实现对浮泥的自动清除,且无需外加动力, 经济高效地消除浮泥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并提供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 反应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器外壳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且上筒 体直径大于下筒体,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通过喇叭口相连; 上筒体内同轴设有内筒体,内筒体顶部密闭但设有排气口,底部与呈喇叭状外扩 的挡泥板相连;内筒体内同轴设有火山口状的环形隔板,环形隔板无底无盖且底部外周与 内筒体密闭相连;环形隔板中心上方设有与进液管相连的喷淋头,进液管上设有进液阀; 内筒体与环形隔板夹持形成的环形集泥槽,虹吸排泥管穿过上筒体和内筒体两端连通环形 集泥槽底部和反应器外侧,虹吸排泥管最高点连接有带虹吸破坏阀的虹吸破坏管;上筒体 外壁上设有与上筒体内部贯通的溢流槽,溢流槽上设置出水口; 下筒体下部呈漏斗状,且底面上通有带阀门的底部排泥管;下筒体下部还设有进 水布水器,进水布水器与进水管相连; 喇叭口侧壁上连接有带顶部排泥阀的顶部排泥管; 所述的环形集泥槽不采用内筒体与环形隔板夹持形成,而直接一体化成型。 所述的虹吸排泥管分为依次相连的水封段、虹吸段和下降段,水封段分为相连的 弧形段和直管段,弧形段与环形隔板底部的圆弧相切,直管段与水平面呈45°倾角;虹吸 段为一段半径为5~10cm的圆弧,分别与水封段的直管段和下降段相切,虹吸段和下降段相 连处的切线与水平面间的倾角为30°。 所述的环形隔板高度为15~20cm,内筒体高于环形隔板顶部5~15cm,环形隔板最 高点高于出水口l~5cm,虹吸排泥管管径为1. 5~2. 0cm,虹吸段内壁最高点高度低于环形隔 板顶部但高于环形隔板高度的1/2~2/3,下降段最低点低于环形集泥槽底部,环形隔板顶部 横截面与内筒体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4~1/2。 所述的喷淋头位于环形隔板的中部正上方5~10cm处,喷淋头的喷淋角度为 15。~75° 〇 所述的下降段末端连接软管,用于调整虹吸排泥管出口高度。 与现有厌氧氨氧化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将清泥区整合进反应 器,能够定期去除反应器中的上浮污泥,解决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浮泥堵塞管道,阻碍气体排 放的严重问题,实现生物反应和清除浮泥的一体化;2)利用虹吸作用清除浮泥,无需外加动 力,节省能耗;3)通过优化虹吸管道参数增强虹吸抽吸力,通过增设特殊结构的喷淋头和环 形集泥槽提高清泥区的浮泥量,使除泥高效彻底;4)通过控制喷淋头的喷淋开关以及虹吸 破坏阀可以随时开始或停止虹吸排泥,加大了排泥的人工可控性。【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结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结构A-A剖面图; 图3是本技术的虹吸排泥管结构图。 图中:上筒体1、下筒体2、喇叭口 3、内筒体4、挡泥板5、环形隔板6、环形集泥槽7、 喷淋头8、进液管9、进液阀10、虹吸排泥管11、虹吸破坏管12、虹吸破坏阀13、溢流槽14、出 水口 15、排泥管16、进水布水器17、进水管18、顶部排泥阀19、顶部排泥管20和排气口 21。【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反应器外壳包括上筒体1和 下筒体2,且上筒体1直径大于下筒体2,上筒体1和下筒体2之间通过喇叭口 3相连。 上筒体1内同轴设有内筒体4,内筒体4顶部密闭但设有排气口 21,底部与呈喇叭 状外扩的挡泥板5相连;内筒体4内同轴设有火山口状的环形隔板6,环形隔板6无底无盖 且底部外周与内筒体4密闭相连;环形隔板6中心上方设有与进液管8相连的喷淋头8,进 液管9上设有进液阀10 ;内筒体4与环形隔板6夹持形成的环形集泥槽7有利于更好的收 集浮泥,虹吸排泥管11穿过上筒体1和内筒体4两端连通环形集泥槽7底部和反应器外侧, 虹吸排泥管11最高点连接有带虹吸破坏阀13的虹吸破坏管12 ;上筒体1外壁上设有与上 筒体1内部贯通的溢流槽14,溢流槽14上设置出水口 15。 下筒体2下部呈漏斗状,且底面上通有带阀门的底部排泥管16 ;下筒体2下部还 设有进水布水器17,进水布水器17与进水管18相连。 喇叭口 3侧壁上连接有带顶部排泥阀19的顶部排泥管20。 所述的环形集泥槽7不采用内筒体4与环形隔板6夹持形成,而直接一体化成型, 相当于环形隔板6用一体化的环形集泥槽7代替,以增加强度和密封性。 如图3所示,所述的虹吸排泥管11分为依次相连的水封段A、虹吸段B和下降段 C,水封段A分为相连的弧形段和直管段,弧形段与环形隔板6底部的圆弧相切,直管段与水 平面呈45°倾角,在水封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虹吸水量和加快虹吸形成时间;虹吸 段B为一段半径为5~10cm的圆弧,分别与水封段A的直管段和下降段C相切,虹吸段B和 下降段C相连处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外壳包括上筒体(1)和下筒体(2),且上筒体(1)直径大于下筒体(2),上筒体(1)和下筒体(2)之间通过喇叭口(3)相连;上筒体(1)内同轴设有内筒体(4),内筒体(4)顶部密闭但设有排气口(21),底部与呈喇叭状外扩的挡泥板(5)相连;内筒体(4)内同轴设有火山口状的环形隔板(6),环形隔板(6)无底无盖且底部外周与内筒体(4)密闭相连;环形隔板(6)中心上方设有与进液管(9)相连的喷淋头(8),进液管(9)上设有进液阀(10);内筒体(4)与环形隔板(6)夹持形成环形集泥槽(7),虹吸排泥管(11)穿过上筒体(1)和内筒体(4)两端连通环形集泥槽(7)底部和反应器外侧,虹吸排泥管(11)最高点连接有带虹吸破坏阀(13)的虹吸破坏管(12);上筒体(1)外壁上设有与上筒体(1)内部贯通的溢流槽(14),溢流槽(14)上设置出水口(15);下筒体(2)下部呈漏斗状,且底面上通有带阀门的底部排泥管(16);下筒体(2)下部还设有进水布水器(17),进水布水器(17)与进水管(18)相连;喇叭口(3)侧壁上连接有带顶部排泥阀(19)的顶部排泥管(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平胡倩怡康达张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