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转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834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4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结构转接头,用于电子节气门与中冷器出气管之间的接口转接,包括第一筒体及与第一筒体轴向一体连接的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一筒体的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之间构成环形槽,第一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多条贯穿筒壁且横跨环形槽的轴向隙缝,紧贴第一筒体的内壁设有圆筒状密封套,密封套的内径与电子节气门接口管的外径相适配,第二筒体的外径与中冷器出气管的内径相适配。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中冷器与电子节气门的连接容易漏气或脱落,可靠性低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中冷器与电子节气门连接的新结构转接头
技术介绍
随着目前石油资源的减少,油价的居高不下和消费者对高功率、大扭矩的需求,增压发动机的使用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增压发动机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增压发动机的优点也十分突出,油耗低,动力强,低速扭矩大,小排量高性能。增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决定了进气压力较高,目前中冷后进气压力高达在2bar以上,高压气体不但对电子节气门、进气歧管、中冷器出气管等相关零件的耐压性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对零部件之间连接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增压后中冷器出气管与电子节气门连接多采用胶管加卡箍的连接方式,此种连接方式存在的主要缺点有:1.电子节气门与中冷器出气管易连接失效导致脱落;这种情况会造成发动机吸气方式由增压吸气变成自然吸气,涡轮增压器失去增压作用,同时空气滤清器也失去空气滤清作用,从而导致发动机工况恶劣,燃烧不充分,冒黑烟,功率严重下降,甚至中途熄火。2.生产设备接口不统一,切换时间长;3.卡箍装配时易卡偏,造成中冷器出气管脱落;4.中冷器出气管装配、拆卸困难;5.中冷器出气管易扭曲变形。公开日为2008年12月24日,公开号为CN201170399Y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重型汽车中冷器气管新式连接卡箍,包括卡箍,所述卡箍为截面是V型的环形卡箍,其V型侧面分别与中冷器胶管上的铝环和中冷器管口相配合,卡箍紧固端则由紧固件紧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对解决重型汽车中冷器进出气胶管易脱落、影响车辆正常使用的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该结构采用卡箍的V型两侧面分别与中冷器胶管上的铝环的楔形面和中冷器管口上的楔形面结合,卡箍V型面使中冷器胶管上铝环楔形面和中冷器上的楔形面沿两管口的轴向挤压而使中冷器胶管上的铝环推挤胶管的径向环面和中冷器管口径向环面相贴合的连接方案,在汽车行驶振动中容易出现松动,导致连接处密封不好,从而影响发动机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中冷器与电子节气门的连接容易漏气或脱落,可靠性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密封性好、连接可靠且装拆方便的新结构转接头。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新结构转接头,用于电子节气门与中冷器出气管之间的接口转接,所述转接头本体呈圆筒状,包括第一筒体及与第一筒体轴向一体连接的第二筒体,第一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一筒体的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之间构成环形槽,第一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多条贯穿筒壁且横跨环形槽的轴向隙缝(即轴向隙缝长度大于环形槽的宽度且贯穿环形槽的底部),紧贴第一筒体的内壁设有圆筒状密封套,密封套的内径与电子节气门接口管的外径相适配,第二筒体的外径与中冷器出气管的内径相适配。圆筒状的转接头本体适合与电子节气门及中冷器出气管的对接,将不同口径的电子节气门输出管与中冷器出气管方便对接;而与中冷管连接端的第二筒体构成快插接口,这样便于生产过程中设备接口的设计和统一,同时采用标准的快插接口在生产测试和零部件装配时拆装方便,可有效提高拆装速度,提高生产节拍,连接的可靠性高。另外,采用快插接口与中冷器出气管连接时,中冷器出气管可以在转接头径向方向转动,不会引起中冷器出气管扭曲、变形。另外,在转接头第一筒体上设置用于容纳卡箍的环形槽,并在环形槽的底部开设多条贯穿筒壁且横跨环形槽的轴向隙缝,可以提高卡箍作用在转接头上的抱紧力,提高连接可靠性。此外,在第一筒体的内壁设置密封套,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转接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中冷器与电子节气门的连接容易漏气或脱落,可靠性低的问题,是一种密封性好、连接可靠且装拆方便的新结构转接头。作为优选,位于第一筒体同侧的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上均设有缺口,第二环形凸边的缺口远离环形槽一侧设有与第一筒体轴向垂直的限位挡条,限位挡条的一端外周侧(即远离第一筒体轴心一侧)设有向环形槽延伸的悬空挡块,悬空挡块的底面与环形槽之间设有可以容纳卡箍环带穿过的间隙。缺口、限位挡条与悬空挡块组合,可以方便卡箍的装入与卡箍紧固装置的定位,在卡箍装配时在轴向起到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卡箍装配时偏斜,同时挡边还可以有效防止卡箍从转接头上脱落,有效防止拧紧卡箍时卡箍轴向转动,便于卡箍的装配和维护时拆卸。作为优选,第二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二筒体的凸环,所述凸环的横截面呈三角形。通常凸环为2-4条,截面为可以防止中冷器出气管脱落的直角三角形。这种三角形结构的凸环可以使中冷器出气管与转接头连接牢固,防止中冷器出气管与转接头因为出气压力或震动脱落。作为优选,第一筒体的外径大于第二筒体的外径,第一筒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筒体的内径,转接头本体内部为阶梯孔结构,密封套的外径与阶梯孔的大孔内径相适配,密封套的内径大于阶梯孔的小孔内径。作为优选,第一环形凸边设于第一筒体的开口处,第一环形凸边的凸起高度小于第二环形凸边的凸起高度。第一环形凸边的凸起高度小于第二环形凸边的凸起高度可以方便卡箍的安装与拆卸,确保转换接头装拆方便。作为优选,密封套为橡胶材质,密封套与第一筒体一体硫化,密封套靠近第一筒体开口处设有外翻边结构。转接头与节气门连接端采用的橡胶密封套与转接头本体一体硫化成型,橡胶密封套可以有效的保证密封,转接头的圆筒状本体可以有效地保证其结构强度。作为优选,密封套的内侧壁与外侧壁的轴向上均设有锯齿结构,电子节气门输出管的外壁及第一筒体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锯齿结构适配的锯齿形防脱结构。密封套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及第一筒体内壁之间的结合部均采用锯齿结构,可以使转接头与电子节气门之间的密封及连接更加可靠,有效地防止漏气及两者脱离。作为优选,密封套的内部设有整体呈环形的密封空腔,密封空腔位于密封套横截面的中部,密封套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相邻的内侧腔壁上设有可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连通的气孔。在密封套的内部设置密封空腔,该空腔通过一个气孔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连通,这样,当电子节气门的输出压力增大时,密封空腔内的压力随着增大,使得密封套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及转接头第一筒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可以有效的防止压力增大时对转接头造成的冲击,防止转接头脱落;而当电子节气门的输出压力减小时,密封空腔内的压力随着减小,此时密封套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及转接头第一筒体之间的连接相对松弛一些,可以避免实心结构密封套为了防漏防脱而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这种高压状态容易使密封套长时间受压而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密封效果及使用寿命。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密封套的内部设有整体呈环形的密封空腔,密封空腔位于密封套横截面的中部,密封空腔内充有压力为0.02至0.05Mpa的空气。本方案为实心结构密封套的一种替代方案,在本方案中,密封套的内部设有密封空腔,密封空腔内充有气压为0.02至0.05Mpa的空气。由于空气的流动性好,因此本方案的密封套在受到外来压力作用下可产生较大的变形,使得密封套与电子节气门输出管及转接头第一筒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可以有效的防止压力增大时对转接头造成的冲击,防止转接头脱落;同时由于密封套主动性形变较大,因此外来压力对密封套的影响较小,可以避免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新结构转接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结构转接头,用于电子节气门与中冷器出气管之间的接口转接,其特征是,所述转接头本体(1)呈圆筒状,包括第一筒体(2)及与第一筒体轴向一体连接的第二筒体(3),第一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一筒体的第一环形凸边(4)与第二环形凸边(5),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之间构成环形槽(6),第一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多条贯穿筒壁且横跨环形槽的轴向隙缝(7),紧贴第一筒体的内壁设有圆筒状密封套(8),密封套的内径与电子节气门接口管(9)的外径相适配,第二筒体的外径与中冷器出气管(10)的内径相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结构转接头,用于电子节气门与中冷器出气管之间的接口转接,其特征是,所述转接头本体(1)呈圆筒状,包括第一筒体(2)及与第一筒体轴向一体连接的第二筒体(3),第一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一筒体的第一环形凸边(4)与第二环形凸边(5),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之间构成环形槽(6),第一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多条贯穿筒壁且横跨环形槽的轴向隙缝(7),紧贴第一筒体的内壁设有圆筒状密封套(8),密封套的内径与电子节气门接口管(9)的外径相适配,第二筒体的外径与中冷器出气管(10)的内径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结构转接头,其特征是,位于第一筒体同侧的第一环形凸边与第二环形凸边上均设有缺口(11),第二环形凸边的缺口远离环形槽一侧设有与第一筒体轴向垂直的限位挡条(12),限位挡条的一端外周侧设有向环形槽延伸的悬空挡块(13),悬空挡块的底面与环形槽之间设有可以容纳卡箍环带(14)穿过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结构转接头,其特征是,第二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环绕第二筒体的凸环(15),所述凸环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结构转接头,其特征是,第一筒体的外径大于第二筒体的外径,第一筒体的内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君韦毛绍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罗佑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湖南罗佑发动机部件有限公司宁波上中下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