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93627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2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苗床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上。管状电机固定安装于卷管一端的空腔中,轴承座安装在后续苗床支架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与管状电机处于同一轴线上;双层塑料薄膜沿卷管轴线方向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卷管上,缠绕5‑6圈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引出左单层塑料薄膜和右单层塑料薄膜。加热封闭空间屋脊面由左单层塑料薄膜和右单层塑料薄膜覆盖而成,苗床底部和端面由水晶垫包围而成。水晶垫下方设置电热膜。电热膜下方设置隔热反射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经济实用、节能降耗、高效智能、降低劳动强度、柔性化生产,适应能力强,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业温室大棚育苗装备,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温室作为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在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冬季、早春等低温时节,为了保证温室移动苗床上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温度,常利用温室加热系统对整个温室内环境进行加温,同时搭盖塑料薄膜来增加苗床的蓄热保温能力,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温室采用整体式加热系统,即对温室内的空气、床土、地板、墙壁、屋架、覆盖材料等整个环境都进行加热,能耗大、运行成本高;二是苗床上塑料薄膜的覆盖、揭掀过程依靠人工完成,工作量大且易损伤幼苗;三是一个温室大环境温度只能满足一种作物育苗温度条件,造成空间、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育苗环境不理想的问题,构建基于移动苗床“温室小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和温室内不同作物育苗的柔性化管理的技术方案。在移动苗床上加装自动卷覆膜装置、自动控温系统和排水装置。通过时间和温度参数自动控制卷覆膜装置,避免揭掀过程对种苗的伤害和降低人工劳动强度,通过苗床内安装的温度传感器和床头安装的温控仪自动检测床内温度,并控制加热元件通断,保证作物恒定的生长所需温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主要包括管状电机、苗床边框、苗床支架、隔热反射膜、电热膜、水晶垫,其特征在于:苗床支架由1.5mm镀锌钢板折弯而成,采用不对称偏置设计,两边支脚高度分别为220mm、240mm,跨度为1.75m,与苗床内边框宽度相同,高度715mm,宽度132mm;横筋、斜筋铆接在苗床支架上,连接增加苗床支架强度,苗床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上。管状电机固定安装于卷管一端的空腔中,并固定好,卷管另一端空腔安装卷管堵头,管状电机端部固定在第一个苗床支架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轴承座安装在后续苗床支架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与管状电机处于同一轴线上,通过轴承座支撑的中托轴进行轴向连接,传递动力;双层塑料薄膜沿卷管轴线方向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卷管上,缠绕5-6圈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引出左单层塑料薄膜和右单层塑料薄膜,左单层塑料薄膜和右单层塑料薄膜末端焊接成筒状,安装牵引杆,牵引杆两端设置滚轮,在自身配重下处于张紧状态,并在管状电机牵引下实现薄膜的卷收和覆盖。苗床支架折弯处安装导向杆,导向杆由镀锌方管和卡槽组成,对左右两侧薄膜进行导向和张紧。加热封闭空间屋脊面由左单层塑料薄膜和右单层塑料薄膜覆盖而成,苗床底部和端面由水晶垫包围而成,水晶垫边沿翻折到苗床端面卡槽和导向杆卡槽中用卡簧固定。水晶垫材料为0.3mmPVC软玻璃,可保护电热膜,防止划伤。水晶垫下方设置电热膜,电热膜宽度为30cm,功率110w,有效工作长度为4m至30m,满足种苗生长需求的同时可适应大部分苗床长度要求。电热膜尾部用防水胶泥和防水胶带密封,头部同样密封后电源线连接至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连接温度传感器、管状电机、电热膜,可实现卷覆膜操作、加热温度设置和控制的现地操作。电热膜下方设置隔热反射膜,隔热反射膜为表面为铝箔反射层的双层气泡膜,可防止电热膜热量向外传导且将热量向作物种苗区反射,隔热保温。在苗床底部末端设置两个地漏,便于苗床排水和清洗。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合理、经济实用、节能降耗、高效智能、降低劳动强度、柔性化生产,适应能力强,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应用前景的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立体结构图。图2为一种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自动覆膜控温移动苗床垫层示意图其中:1-管状电机,2-卷管,3-牵引杆,4-导向杆,5-卷管堵头,6-中托轴,7-轴承座,8-苗床支架,9-尾塞轴,10-卡槽,11-左单层塑料薄膜,12-右塑料单层薄膜,13-横筋,14-斜筋,15-苗床边框,16-控制面板,17-隔热反射膜,18-电热膜,19-水晶垫,20-地漏,21-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主要包括管状电机1、苗床边框14、苗床支架8、隔热反射膜17、电热膜18、水晶垫19,其特征在于:苗床支架8由1.5mm镀锌钢板折弯而成,采用不对称偏置设计,两边支脚高度分别为220mm、240mm,跨度为1.75m,与苗床内边框宽度相同,高度715mm,宽度132mm。横筋12、斜筋13铆接在苗床支架8上,连接增加苗床支架8强度,苗床支架8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15上。管状电机1固定安装于卷管2一端的空腔中,卷管2另一端空腔安装卷管堵头5,管状电机1端部固定在第一个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轴承座安装在后续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与管状电机1处于同一轴线上,通过轴承座7支撑的中托轴6进行轴向连接,传递动力。双层塑料薄膜沿卷管轴线方向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卷管2上,缠绕5-6圈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引出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末端焊接成筒状,安装牵引杆3,牵引杆两端设置滚轮,在自身配重下处于张紧状态,并在管状电机1牵引下实现薄膜的卷收和覆盖。苗床支架8折弯处安装导向杆4,导向杆4由镀锌方管和卡槽组成,对左右两侧薄膜进行导向和张紧。加热封闭空间屋脊面由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覆盖而成,苗床底部和端面由水晶垫19包围而成,水晶垫19边沿翻折到苗床端面卡槽10和导向杆4卡槽中用卡簧固定。水晶垫19材料为0.3mmPVC软玻璃,可保护电热膜18,防止划伤。水晶垫19下方设置电热膜18,电热膜18宽度为30cm,功率110w,有效工作长度为4m至30m,满足种苗生长需求的同时可适应大部分苗床长度要求。电热膜18尾部用防水胶泥和防水胶带密封,头部同样密封后电源线连接至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连接温度传感器、管状电机1、电热膜18,可实现卷覆膜操作、加热温度设置和控制的现地操作。电热膜18下方设置隔热反射膜17,隔热反射膜17为表面为铝箔反射层的双层气泡膜,可防止电热膜18热量向外传导且将热量向作物种苗区反射,隔热保温。在苗床底部末端设置两个地漏20,便于苗床排水和清洗。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技术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主要包括管状电机(1)、苗床边框(15)、苗床支架(8)、隔热反射膜(17)、电热膜(18)、水晶垫(19),其特征在于:苗床支架(8)由1.5mm镀锌钢板折弯而成,采用不对称偏置设计,两边支脚高度分别为220mm、240mm,跨度为1.75m,与苗床内边框宽度相同,高度715mm,宽度132mm;横筋(13)、斜筋(14)铆接在苗床支架(8)上,苗床支架(8)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15)上;管状电机(1)固定安装于卷管(2)一端的空腔中,卷管(2)另一端空腔安装卷管堵头(5),管状电机(1)端部固定在第一个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轴承座安装在后续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与管状电机(1)处于同一轴线上,通过轴承座(7)支撑的中托轴(6)进行轴向连接;双层塑料薄膜沿卷管轴线方向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卷管(2)上,缠绕5‑6圈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引出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末端焊接成筒状,安装牵引杆(3),牵引杆两端设置滚轮;苗床支架(8)折弯处安装导向杆(4),导向杆(4)由镀锌方管和卡槽组成;加热封闭空间屋脊面由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覆盖而成,苗床底部和端面由水晶垫(19)包围而成,水晶垫(19)边沿翻折到苗床端面卡槽(10)和导向杆(4)卡槽中用卡簧固定;在苗床底部末端设置两个地漏(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覆膜控温新型移动苗床,主要包括管状电机(1)、苗床边框(15)、苗床支架(8)、隔热反射膜(17)、电热膜(18)、水晶垫(19),其特征在于:苗床支架(8)由1.5mm镀锌钢板折弯而成,采用不对称偏置设计,两边支脚高度分别为220mm、240mm,跨度为1.75m,与苗床内边框宽度相同,高度715mm,宽度132mm;横筋(13)、斜筋(14)铆接在苗床支架(8)上,苗床支架(8)通过螺栓固定在苗床边框(15)上;管状电机(1)固定安装于卷管(2)一端的空腔中,卷管(2)另一端空腔安装卷管堵头(5),管状电机(1)端部固定在第一个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轴承座安装在后续苗床支架(8)支脚高度220mm端支架顶部,与管状电机(1)处于同一轴线上,通过轴承座(7)支撑的中托轴(6)进行轴向连接;双层塑料薄膜沿卷管轴线方向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卷管(2)上,缠绕5-6圈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引出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料薄膜(12),左单层塑料薄膜(11)和右单层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剑王锐卢泽民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