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模块以及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8129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9 23:22
在蓄电模块(M)的搭载状态下,铅垂方向下端比蓄电单元(11)以及端板(14)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具备与端板(14)相对置的第1面(P1)和与蓄电单元(11)相对置的第2面(P2),在第1面(P1)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31),并且在第2面(P2)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32),因此能够使第1面(P1)侧的非冷凝水和第2面(P2)侧的冷凝水各自从第1排水通路(31)以及第2排水通路(32)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分别被排出,从而能够防止蓄电单元(11)与端板(14)相液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的蓄电模块以及该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
技术介绍
通过下述专利文献1,相关的蓄电模块是公知的。在先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49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相关的蓄电模块中,蓄电单元和端板由于热容量比较大,所以在低温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而容易产生冷凝水。在蓄电单元中产生的冷凝水有时会与电极相连接而成为带电的水(以下,称为电位水),在不具备电极的端板中产生的冷凝水成为不带电的水(以下,称为非电位水)。该非电位水如果与电位水相接触,则会成为电位水,存在蓄电单元的电极经由电位水而与端板相液接使得从端板到车体框架发生短路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防止蓄电单元经由冷凝水而与端板相液接。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该蓄电模块具有下述第1特征:在搭载状态下,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铅垂方向下端比上述蓄电单元以及上述端板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具备与上述端板相对置的第1面和与上述蓄电单元相对置的第2面,在上述第1面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并且在上述第2面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除了上述第1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2特征的蓄电模块:在上述第1面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在上述引导肋的内侧连接上述第1排水通路。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除了上述第2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3特征的蓄电模块: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除了上述第2或者第3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4特征的蓄电模块: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的上述引导肋具备对连接上述一对端板彼此的框架的结合部进行包围的隔离部,在上述隔离部形成使上述引导肋的内外相连通的缺口。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其将上述第1~第4任一个特征所述的蓄电模块固定在支撑板上,该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具有下述第5特征:上述支撑板的边缘部位于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和上述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之间,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上述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低且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高。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除了上述第5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6特征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在上述支撑板的边缘部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之间配置密封部件。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除了上述第5或者第6特征以外还具有下述第7特征的蓄电模块的固定构造:上述支撑板倾斜成上述第1排水通路侧比上述第2排水通路侧低。另外,实施方式的第1引导肋12h以及第2引导肋12i与本专利技术的引导肋相对应,实施方式的上部框架15以及下部框架16与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相对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特征,蓄电模块构成为:将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重叠于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的层叠方向两端,并将一对端板重叠于该层叠方向两端。在蓄电模块的搭载状态下,由于铅垂方向下端比蓄电单元以及端板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的端部蓄电单元座具备与端板相对置的第1面和与蓄电单元相对置的第2面,在第1面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并且在第2面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所以能够使第1面侧的非电位水和第2面侧的电位水各自从第1排水通路以及第2排水通路以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分别被排出,从而能够防止蓄电单元与端板相液接。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特征,由于在第1面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在引导肋的内侧连接了第1排水通路,所以能够将第1面的非电位水可靠地排出至第1排水通路,从而能够防止非电位水从第1面泄漏至第2面侧而与电位水相接触。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3特征,由于第1排水通路的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部分倾斜成下游侧变低,所以能够将第1排水通路的非电位水迅速地排出从而可靠地防止其与第2排水通路的电位水相接触。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4特征,由于端部蓄电单元座的引导肋具备对连接一对端板彼此的框架的结合部进行包围的隔离部,所以能够使在框架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迅速地排出至非电位水流经的第1排水通路,从而能够防止上述冷凝水流入电位水流经的第2排水通路而使框架发生液接。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5特征,由于支撑板的边缘部位于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和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间,上述边缘部的高度比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低且比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的高度高,所以从第2排水通路的出口排出的电位水难以越过支撑板的边缘部而与从第1排水通路的出口排出的非电位水相接触,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因电位水和非电位水的接触而引起的液接的发生。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6特征,由于在支撑板的边缘部与端部蓄电单元座之间配置了密封部件,所以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第1排水通路侧的非电位水和第2排水通路侧的电位水相接触。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7特征,由于支撑板倾斜成第1排水通路侧比第2排水通路侧变低,所以不会使从第1排水通路落到支撑板上的冷凝水逆流至第2排水通路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液接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蓄电模块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是蓄电模块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3是蓄电电池组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4是图1的4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5是图1的5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6是图4的6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8是图4的8-8线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9是图8的9-9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10是图5的10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11是图5的11方向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符号说明:11   蓄电单元12A  端部蓄电单元座12B  端部蓄电单元座12h  第1引导肋(引导肋)12i  第2引导肋(引导肋)14   端板15   上部框架(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11);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11)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端板(14),该蓄电模块的特征在于,在搭载状态下,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铅垂方向下端比上述蓄电单元(11)以及上述端板(14)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具备与上述端板(14)相对置的第1面(P1)和与上述蓄电单元(11)相对置的第2面(P2),在上述第1面(P1)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曲的第1排水通路(31),并且在上述第2面(P2)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第2排水通路(3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5.31 JP 2012-1248491.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多个蓄电单元(11);
重叠于上述蓄电单元(11)的层叠方向两端的一对绝缘性的端部蓄电单元
座(12A、12B);和重叠于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层叠方
向两端的一对端板(14),该蓄电模块的特征在于,
在搭载状态下,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的铅垂方向下端
比上述蓄电单元(11)以及上述端板(14)的铅垂方向下端更向下方突出,
上述端部蓄电单元座(12A、12B)具备与上述端板(14)相对置的
第1面(P1)和与上述蓄电单元(11)相对置的第2面(P2),
在上述第1面(P1)形成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后向层叠方向外方弯
曲的第1排水通路(31),并且在上述第2面(P2)形成在铅垂方向上延
伸的第2排水通路(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面(P1)的周围形成向层叠方向外侧突出的引导肋(12h、
12i),
在上述引导肋(12h、12i)的内侧连接上述第1排水通路(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排水通路(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田淳池谷翼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