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76381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3 17:37
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由此,能够具有高变倍比、小型并且具备高光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适合于相机用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提出了很多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光学系统,并且在这些变倍光学系统中,提出了能够通过使一部分的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的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51118号公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11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存在如下问题:若想要在维持高变倍比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则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很难得到足够高的光学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30<(-f2)/ft<0.12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式中,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0.030<(-f2)/ft<0.12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70<f3/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5方式中,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6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2.970<f3/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4t-d4w)/f4<1.000其中,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8方式中,提供一种光学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第7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9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和所述第5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并且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0.010<(d4t-d4w)/f4<1.000其中,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0方式中,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5it-d5iw)/(d3it-d3iw)<1.000其中,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0/201580033009.html" title="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30<(‑f2)/ft<0.12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25 JP 2014-091861;2014.04.25 JP 2014-09186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30<(-f2)/ft<0.12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70<f3/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4t-d4w)/f4<1.000其中,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5it-d5iw)/(d3it-d3iw)<1.000其中,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备孔径光阑,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不变。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向像侧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增加。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减少。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700<(d1it-d1iw)/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0<f3/f4<1.50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f3/ft<0.65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倍光学系统具备孔径光阑,所述孔径光阑沿着光轴配置在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15.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16.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70<f3/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700<(d1it-d1iw)/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5it-d5iw)/(d3it-d3iw)<1.000其中,d3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3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5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5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300<f3/f4<1.500其中,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20.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2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从物体侧依次具备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负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4透镜组以及第5透镜组,在进行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的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2透镜组与所述第3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3透镜组与所述第4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第5透镜组相对于像面移动,在进行对焦时,所述第3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d4t-d4w)/f4<1.000其中,d4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4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所述第5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70<f3/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700<(d1it-d1iw)/fw<10.000其中,fw:广角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焦距d1it:远焦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d1i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面到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010<f3/ft<0.650其中,f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变倍光学系统的整个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岛知之小滨昭彦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