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36271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0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平台和底盘,平台和底盘通过升降装置连接。在升降装置中,支座单元包括上支座、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上支座与平台固定连接,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均与底盘固定连接;支撑单元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上支撑臂的底端与下支撑臂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铰接,上支撑臂的顶端与上支座铰接,下支撑臂的底端与第一下支座铰接;驱动单元的底端与第二下支座铰接,顶端与连接销轴连接并驱动连接销轴升降。上层平台通过升降装置稳定地上升和下降,部件间形成刚性的固定连接,使平台不会左右晃动,保证了运载货物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运输车
技术介绍
常规的车辆运输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通常通过设置上层的平台,使车厢主体部分形成上下两层的结构。为了使用于不同车型的装车需要,上层平台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现有的车辆运输车的平台升降主要依靠钢丝绳提升结构。该结构通过钢丝绳的提拉,来实现运输车平台的升降。虽然钢丝绳提升机构具有自重重量较轻、耐腐蚀、柔软性能好,适宜于牵引等优点,但是在运输车平台升降过程中,钢丝绳容易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平台脱落的情况,因而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威胁;此外,钢丝绳提升机构与平台为软性连接,平台下降时,由于没有固定连接和固定支撑,平台容易发生左右晃动,导致运输货物的掉落。也有一些车辆运输车为了克服钢丝绳提升结构的缺陷,采用液压油缸与滑块结合作为升举动力的升降结构。此种结构虽然能使平台与滑块之间形成滚动摩擦,减少升降过程中的机械阻力,但是该结构制作工艺复杂,油缸行程较长,容易造成油缸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当此种结构的油缸闭合时,上层平台无法落在下层地盘上,不利于装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运输车上层平台升降时,平台不稳定容易左右晃动,且易于脱落,油缸行程大且不稳定,平台起降效率低,浪费运输成本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平台和底盘,所述平台和底盘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支座单元,包括上支座、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支撑单元,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臂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铰接,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驱动单元,底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顶端与所述连接销轴连接并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均突出于所述底盘设置,所述上支座突出于所述平台,并位于所述第一下支座与所述第二下支座之间间隔的正上方。优选地,所述上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下支撑臂的第一收容部,所述下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收容部;在所述平台下降到最低点时,所述下支撑臂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部,所述驱动单元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内部。优选地,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设有第一铰点,并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设有第二铰点,并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所述驱动单元的下端设有第三铰点,并通过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所述第一铰点、所述第二铰点以及所述第三铰点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优选地,所述第一铰点、第二铰点以及第三铰点的连线形成一锐角三角形。优选地,所述驱动单元为油缸,所述油缸伸缩而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并使所述上支撑臂和所述下支撑臂转动。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为可伸缩的套管结构,包括中空的外管和设置在所述外管内部并可在外管内部上下滑动的支撑管;所述外管和支撑管上均设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定位孔,定位销轴穿过所述外管和支撑管上同心的定位孔,将所述支撑管定位于所述外管内的不同高度;所述外管的底端与所述油缸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所述油缸的顶端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油缸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车辆运输车的尾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车辆运输车中,上层平台通过升降装置实现上升和下降,升降装置在平台与底盘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摒弃了钢丝绳的使用,保证了平台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升降装置中的支撑单元与驱动单元交叠设置,有效地缩短了油缸的运动行程,避免了因行程过长导致油缸运行不稳的情况,并且本技术的油缸闭合后,上层的平台可最大限度地落在地盘上,易于上层货物的装载;同时,升降装置通过支座单元与平台和底盘形成刚性的固定连接,使平台在升降过程中不会左右晃动,保证了运载货物的稳定性;此外,本技术运输车的升降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便于维护,可有效地提高平台的起降效率,降低车辆的运输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辆运输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车辆运输车;11、平台;12、底盘;2、升降装置;21、支座单元;211、上支座;212、第一下支座;213、第二下支座;22、支撑单元;221、上支撑臂;222、下支撑臂;23、驱动单元;232、第一连接件;233、第二连接件;234、缸体;235、活塞杆;24、连接销轴;25、第一销轴;26、第二销轴;27、第三销轴;28、定位柱;281、外管;282、支撑管;283、定位孔;29、定位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虽然涉及车辆运输车,但运输对象除了车辆以外,还可以适用于农用机械、小型船舶或重型机器等设备的运输。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1包括平台11和底盘12,平台11和底盘12通过升降装置2连接。升降装置2设置在车辆运输车1的尾部,实现平台11的上升和下降。平台11通过升降装置2下降到设定位置时,平台11为倾斜状态,便于平台11上货物的装载;平台11通过升降装置2上升后,可进行底盘12上货物的装载,从而实现车辆运输车1对货物的运载。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2包括支座单元21、支撑单元22以及驱动单元23。其中,支座单元21与车辆运输车1固定连接,为支撑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提供连接位点,可避免支撑单元22和驱动单元23与车辆运输车1直接连接,对平台11和底盘12造成破坏;支撑单元22与平台11和底盘12均为转动连接,驱动单元23为支撑单元22提供驱动动力,使支撑单元22状态改变,使平台11上升或下降。进一步地,参阅图1,本实施例的支座单元21包括上支座211、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上支座211与平台11焊接,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均与底盘12焊接,使支座单元21与车辆运输车1形成稳定的固定连接,便于平台11稳定地升降,不会左右摆动。上支座211突出于平台11设置,第一下支座212和第二下支座213均突出于底盘12设置,即支座单元21设置在平台11和底盘12的外沿。这样使升降装置2位于车辆运输车1的外侧,可以保证平台11在下降到最低点时可最大限度地接近底盘12,利于货物的装载。另外,本实施例的第一下支座212与第二下支座213之间设有间隔,上支座211设置在该间隔的正上方,此种设置可有效地缩减升降装置2占据的空间,减小驱动单元23的运动进程,避免因运动进程过大而造成升降装置2不稳定的情况。如图1所示,支撑单元22包括上支撑臂221和下支撑臂222,二者为转动连接,本实施例的上支撑臂221的底端与下支撑臂222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24铰接。上支撑臂22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运输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平台和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和底盘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支座单元,包括上支座、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支撑单元,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臂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铰接,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驱动单元,底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顶端与所述连接销轴连接并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平台和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和底盘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支座单元,包括上支座、第一下支座和第二下支座,所述上支座与所述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间隔设置并均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支撑单元,包括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所述上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支撑臂的顶端通过连接销轴铰接,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第一下支座铰接;驱动单元,底端与所述第二下支座铰接,顶端与所述连接销轴连接并驱动所述连接销轴升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支座和所述第二下支座均突出于所述底盘设置,所述上支座突出于所述平台,并位于所述第一下支座与所述第二下支座之间间隔的正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下支撑臂的第一收容部,所述下支撑臂设有用于收容所述驱动单元的第二收容部;在所述平台下降到最低点时,所述下支撑臂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部,所述驱动单元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臂的顶端设有第一铰点,并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上支座铰接;所述下支撑臂的底端设有第二铰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鹏飞丁振刚鲁周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