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23614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0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光伏组件中包括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以及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依次封装;无线电力发送模块设置于光伏电池,与光伏电池的汇流带电性连接,与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电磁耦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背板打孔损伤背板以及光伏组件整体机械强度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对背板打孔而实现电能导出的光伏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主要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转变为电能。随着光伏发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光伏组件的应用也愈加广泛。生产光伏组件的过程中,需要将可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片进行封装,一般是将太阳能电池片与用来封装太阳能电池片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层叠后通过层压机进行封装。传统的单面发电的光伏组件中一般按照前板玻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EVA)树脂、光伏电池、EVA树脂、背板白色聚氟乙烯复合膜依次层叠的顺序封装,光伏电池由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太阳能电池片包括有单面受光单晶硅或者多晶硅电池片等,受光面与玻璃同侧,非受光面与白色不透光的背板同侧。而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双面发电的光伏组件中一般按照前板玻璃、EVA树脂、光伏电池、EVA树脂、背板玻璃依次层叠的顺序封装,光伏电池由太阳能电池片组成,太阳能电池片包括有为双面受光单晶硅或者多晶硅电池片。双面发电的光伏组件因其正面和背面均可以接收光照,发电量更多,发电效率也相对更高。目前的光伏组件中,为了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引出向外供电,通常会对用以封装光伏电池的背板打孔,由穿出该孔的引线连接至接线盒的接线端子,从而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通过该引线传输至接线盒,进一步地通过接线盒向外供电。接线盒通常包括有接线端子、连接器、连接线、二极管、盒体等部分。但是这种对背板进行打孔的方式损伤了背板的机械强度,特别是背板为玻璃材质的情况时,在玻璃上打孔十分容易造成玻璃的破损,造成光伏组件整体机械强度的降低,并增加玻璃加工的难度,提高玻璃的使用成本。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背板打孔损伤背板以及光伏组件整体机械强度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对背板打孔而实现电能导出的光伏组件是业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背板打孔损伤背板以及光伏组件整体机械强度的缺陷,提供一种不需要对背板打孔而实现电能导出的光伏组件。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包括: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以及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无线电力接收模块;所述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依次封装;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设置于所述光伏电池,与所述光伏电池的汇流带电性连接,并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电磁耦合。可选地,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或者,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设置于接线盒的内部,所述接线盒固定在所述背板上。可选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中包括:电池接入端子、晶体震荡电路以及初级线圈;所述光伏电池的汇流带连接至所述电池接入端子;所述电池接入端子与所述晶体震荡电路连接;所述初级线圈连接至所述晶体震荡电路。可选地,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中包括:次级线圈、接收电路以及负载引出端子;所述次级线圈感应所述初级线圈发出的电磁波并连接至所述接收电路;所述接收电路连接至所述负载引出端子并通过所述负载引出端子向外供电。可选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5毫米到1米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在10毫米到100毫米的范围内。可选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的数量比为以下数量比中的任一个:1:1、1:2、1:3、1:4、1:5。可选地,所述光伏电池包括N个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可选地,所述前板和/或所述背板的材料为玻璃。可选地,所述光伏电池为双面发电单晶硅电池、双面发电多晶硅电池或双面发电硅异质结电池。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中,包括有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以及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依次封装,无线电力发送模块设置于光伏电池,与光伏电池的汇流带电性连接,与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电磁耦合,从而无线电力发送模块通过与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的电磁耦合,可以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无线传输至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实现了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导出。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利用电磁感应实现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的导出,因此不需要对背板打孔,也不需要使用引线来与接线盒连接来导出电能,进而不仅避免了这些做法对背板以及光伏组件整体机械强度所造成的损伤,并且也能够简化光伏组件的加工过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结构的正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力发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电力接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板2、第一封装胶3、光伏电池4、无线电力发送模块5、第二封装胶6、背板7、无线电力接收模块8、接线盒9、汇流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目前的光伏组件中,双玻光伏组件(或称为双玻组件、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双面发电光伏组件等)因具有耐候性好,衰减小,绝缘高,寿命长等优势,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光伏组件。双玻光伏组件通常是指由两片玻璃和太阳能电池片(一般为多个)组成复合层,太阳能电池片之间由汇流带(或也称为汇流条、汇流导线、焊带等,材质可以是铜等)串、并联汇集到引线端所形成的光伏电池组件。目前,双玻光伏组件一般采用前板玻璃、EVA树脂、太阳能电池片、EVA树脂、背板玻璃依次层叠的结构进行封装,其中,太阳能电池片通过汇流带串联或并联形成光伏电池,背板玻璃一般采用2到5毫米厚的玻璃,玻璃一般会经过钢化或者半钢化处理。为了能够把汇流带引出,从而将产生的电能从光伏电池引出到接线盒,一般需要在背板玻璃上进行打孔。然而在玻璃上打孔将极易造成玻璃发生破损,这不仅会增加玻璃加工难度,提高玻璃使用成本,而且会降低双玻光伏组件的整体机械强度。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主要是在光伏组件的设计中引入了无线充电技术来实现无线电力传输,将光伏电池产生的电能无线传输到相应的接收模块上,进而向负载供电,从而能够避免背板打孔,使得光伏组件的机械强度增加,背板玻璃的加工更加方便,光伏组件的加工更加简单。其中,无线充电又可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无线充电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以及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无线电力接收模块;所述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依次封装;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设置于所述光伏电池,与所述光伏电池的汇流带电性连接,并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电磁耦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以及无线电力发送模块和无线电力接收模块;所述前板、第一封装胶、光伏电池、第二封装胶、背板依次封装;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设置于所述光伏电池,与所述光伏电池的汇流带电性连接,并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之间电磁耦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或者,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设置于接线盒的内部,所述接线盒固定在所述背板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模块中包括:电池接入端子、晶体震荡电路以及初级线圈;所述光伏电池的汇流带连接至所述电池接入端子;所述电池接入端子与所述晶体震荡电路连接;所述初级线圈连接至所述晶体震荡电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传输式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中包括:次级线圈、接收电路以及负载引出端子;所述次级线圈感应所述初级线圈发出的电磁波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胜刘婷婷蔡明李立伟郭铁
申请(专利权)人: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