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8724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包括接收端电路、塑料贴膜、连接电路和充电接头,接收端电路固定设于塑料贴膜的上方,接收端电路的外部设有扁平状的保护外壳,接收端电路和充电接头之间通过连接电路相连;接收端电路包括感应线圈L3、桥式整流电路D4、电容C6、电容C5、LM317集成芯片、电容C7、二极管D3、二极管D5、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容C8、电阻R10、电源BT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本发明专利技术依靠简易的结构和集成电路使普通设备电池也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使一般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使人们在为其充电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充电贴膜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
技术介绍
现市面上的无线充电手机、无线充电蓝牙音箱或是无线充电平板电脑,其充电技术虽较为完善,但均是针对特定设备,都是独立的、特定的充电系统。并且,此类设备在在同类产品中往往都属于高端旗舰产品,价格不菲。但是,在如何使庞大的普通设备也获得无线充电功能,使无线充电技术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上,却少有企业涉足此领域。无线充电技术的设计初衷在于想使人们摆脱杂乱无章的充电线。然而,现阶段的无线充电技术虽然使人们摆脱了充电线的束缚,但是每个设备都是相互独立且不通用的。当使用多个无线充电设备时,满桌的充电器也会使家中非常杂乱。并且,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仍然集中在少数品牌产品的高端设备上,其不菲的价格使这项技术还未完全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以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包括接收端电路、塑料贴膜、连接电路和充电接头,接收端电路固定设于塑料贴膜的上方,接收端电路的外部设有扁平状的保护外壳,接收端电路和充电接头之间通过连接电路相连;接收端电路包括感应线圈L3、桥式整流电路D4、电容C6、电容C5、LM317集成芯片、电容C7、二极管D3、二极管D5、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容C8、电阻R10、电源BT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感应线圈L3与桥式整流电路D4相连,电容C6并联在桥式整流电路D4之间,电容C5与电容C6并联,LM317集成芯片的3引脚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LM317集成芯片的1引脚通过电容C7接地,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滑动变阻器R9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电源BT1的负极分别接地,电源BT1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接地。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贴膜上还设有用于调节和控制接收端电路的小开关。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贴膜的背面为绝缘粘性面,充电接头的背面为导电胶粘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使无线充电技术进一步普及化,使普通手机、蓝牙音箱或平板电脑均可获得无线充电技术,使高端的无线充电技术走向普及与大众。本专利技术使普通手机、蓝牙音箱或平板电脑电池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从而使整个设备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接收端电路依靠小型集成电路板进一步简化电路、减小体积后,固定在塑料贴膜上。塑料贴膜背后为粘性部分,接收端和充电接头之间有电路连接。依靠小开关调节,使得感应线圈的匝数进行改变,导致感应电流的大小发生变化,从而使该贴膜可以对手机,平板电脑,蓝牙音箱等5V到24V不同的用电设备进行无线输电。本专利技术使用的电路十分稳定,振荡频率稳定,并且依靠集成电路技术使结构进一步简单和紧凑,使其可以尺寸小至不影响设备内原有的尺寸空间。当使用时,本专利技术依靠背面的粘性贴纸黏在电池的上方,将充电接头依靠导电胶固定在电池接口处,用小开关选择好所需的电流,从而使该电池具有无线充电功能,从而对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本专利技术使无线充电技术的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其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结构,使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应用于绝大多数现有的产品,使其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与舒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好的社会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的仰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接收端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图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包括接收端电路1、塑料贴膜2、连接电路3和充电接头4。接收端电路1固定设于塑料贴膜2的上方。接收端电路1的外部设有扁平状的保护外壳,接收端电路1和充电接头4之间通过连接电路3相连。接收端电路1包括感应线圈L3、桥式整流电路D4、电容C6、电容C5、LM317集成芯片、电容C7、二极管D3、二极管D5、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容C8、电阻R10、电源BT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感应线圈L3与桥式整流电路D4相连,电容C6并联在桥式整流电路D4之间。电容C5与电容C6并联。LM317集成芯片的3引脚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LM317集成芯片的1引脚通过电容C7接地,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滑动变阻器R9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电源BT1的负极分别接地,电源BT1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接地。塑料贴膜2上还设有用于调节和控制接收端电路的小开关。塑料贴膜2可以为塑料玻璃片。塑料贴膜2的背面为绝缘粘性面,绝缘粘性面可以为粘性贴纸21。充电接头3的背面为导电胶粘性面41。小开关可以调节感应线圈L3的匝数,使感应电流的大小发生变化。接收端在接收无线充电功能时的主要工作原理如下:依靠LM317集成芯片使得感应线圈L3的匝数进行改变,导致感应电流的大小发生变化,从而能得到24VDC和5VDC,通过小开关的改变可以满足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或5V到24V用电器的的充电需求,从而达到通用性。其模式为: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稳压-->充电(反馈保护)-->稳压。三极管Q4、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7组成保护电路,其中稳压二极管D7,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共同组成三极管Q4的偏置电路。电阻R10是三极管Q4的限流电阻。在充电初期电池按常规的欠压状态慢慢上升,当电池电压达到稳压二极管D7的击穿电压以上时,稳压二极管D7开始导通,此时三极管Q4也导通,促使V0端电压下降,按图中电路,电压达到最高值。在蓄电池已充满时保护电路会使电池处于涡流充电状态,这就使电池得到充电保护功能。本专利技术与无线充电系统配合,可以使一般手机、平板电脑、蓝牙音箱等设备均具备无线充电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性。人们只需将该贴膜背面的塑料贴膜撕去,打开手机、蓝牙音箱或平板电脑的后盖,将本专利技术依靠背面的粘性贴纸黏在电池的上方,将充电接头4依靠导电胶固定在电池接口处,从而使该电池具有无线充电功能。本专利技术依靠较为简易的结构和集成电路实现了使普通设备电池也具有无线充电的功能,使一般设备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使人们在为其充电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端电路、塑料贴膜、连接电路和充电接头,接收端电路固定设于塑料贴膜的上方,接收端电路的外部设有扁平状的保护外壳,接收端电路和充电接头之间通过连接电路相连;接收端电路包括感应线圈L3、桥式整流电路D4、电容C6、电容C5、LM317集成芯片、电容C7、二极管D3、二极管D5、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容C8、电阻R10、电源BT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感应线圈L3与桥式整流电路D4相连,电容C6并联在桥式整流电路D4之间,电容C5与电容C6并联,LM317集成芯片的3引脚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LM317集成芯片的1引脚通过电容C7接地,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电阻R8的一端分别与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8的另一端通过滑动变阻器R9接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4的集电极和电源BT1的负极分别接地,电源BT1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和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相连,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6的负极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保护电路的便携式无线充电贴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端电路、塑料贴膜、连接电路和充电接头,接收端电路固定设于塑料贴膜的上方,接收端电路的外部设有扁平状的保护外壳,接收端电路和充电接头之间通过连接电路相连;接收端电路包括感应线圈L3、桥式整流电路D4、电容C6、电容C5、LM317集成芯片、电容C7、二极管D3、二极管D5、电阻R8、滑动变阻器R9、电容C8、电阻R10、电源BT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D7和二极管D6,感应线圈L3与桥式整流电路D4相连,电容C6并联在桥式整流电路D4之间,电容C5与电容C6并联,LM317集成芯片的3引脚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和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LM317集成芯片的1引脚通过电容C7接地,LM317集成芯片的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浩明李恩泽王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机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