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0682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3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电动车,包括可伸缩的插接有座垫支管的中承座,座垫支管上枢轴连接一可跟随座垫支管同步运动的限位杆,限位杆的末端可活动的抵靠后车架的枢轴连接部,枢轴连接部枢轴连接中承座的第一侧,并在展开状态以第一侧为支撑;后车架上枢轴连接拉杆的第一端,拉杆的第二端贯穿中承座上的限位孔并枢轴连接到前车架,前车架枢轴连接中承座第二侧,拉杆与后车架及前车架配合形成联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速实现车架的折叠和展开,通过改变折叠部件的结构以及位置关系,避免了拉杆与曲柄间可能产生的干涉,降低拉杆的加工安装要求,由于拉杆一直位于限位孔中,因而不会导致安全事故,大大提高了整车驾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架及电动车,尤其是一种折叠车架及采用所述折叠车架的电动车。
技术介绍
电动车以其便捷、绿色环保等优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电动车是基于现有自行车的结构对其进行改造,通过增加电池、驱动系统以及电控系统能够使得车子在电能驱动下快速运行。传统电动车大多体型笨重、结构复杂,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感觉不是十分轻便,尤其上下楼梯、电梯出入地铁等等比较复杂的环境,传统电动车的劣势十分明显,而普通自行车依靠人力提供动力,费时费力,不能满足及时迅速代步的需求。长期以来,众多厂家徘徊在相互抄袭毫无突破的怪圈里不能自拔,在越来越注重轻便小巧的代步工具领域,急需一种将轻巧、快速、节省空间、省时省力等众多优点基于一身的新型代步工具。随着折叠车架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折叠电动车也随之诞生并被越来越多的使用,现有的折叠电动车,其折叠方式是在竖直平面内水平转动,如此,减少电动车的整体占用空间,更便于电动车的存放。但是,现有折叠电动车的折叠方式存在如下问题:折叠后前轮和后轮处在不同的平面上,无法再通过车轮移动,需要人工搬运,而电动车整体结构较大,从而使得折叠后的电动车搬运较为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为:EP1349769B1的欧洲专利,其揭示了一种折叠自行车,采用前后轮同时向中承座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的折叠方式,折叠后的前轮和后轮仍处于同一平面的结构,但是,上述专利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上述结构中,通过一拉杆实现前车架和后车架的连接,连接时,拉杆需要绕过一侧脚踏的曲柄,一旦拉杆设计制造不合格或者安装时位置不够精准,就可能产生拉杆与脚踏干涉的现象,影响骑行的舒适性,甚至造成曲柄无法正常转动的问题,因此加工、安装要求高。2.一旦拉杆与前车架连接的一端松脱时,松脱的一端容易抵到底面上,在高速行驶的状态下,就极易造成安全事故。3.另一方面,折叠后整车结构虽然较为紧凑,但是一旦折叠时控制不到位,各部件就会出现干涉、碰擦的问题,易造成接触部件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及采用上述折叠车架的折叠电动车。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折叠车架,包括中承座,所述中承座上可伸缩的插接有座垫支管,所述座垫支管上枢轴连接一可跟随所述座垫支管同步运动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末端可活动的抵靠在后车架的枢轴连接部,所述枢轴连接部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的第一侧,并在展开状态以所述第一侧为支撑;所述后车架上枢轴连接拉杆的第一端,所述拉杆的第二端贯穿所述中承座上的限位孔并枢轴连接到前车架,所述前车架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第二侧,所述拉杆与所述限位杆、后车架及前车架配合形成联动机构。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中承座包括具有轴向通孔的立柱,所述座垫支管插接在所述通孔内;所述立柱的第一侧设置后车架连接部,所述后车架连接部包括组合成收容槽的底面和枢轴连接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用于所述限位杆轴向伸缩的第二通孔,所述枢轴连接面延伸到所述底面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枢轴点;所述立柱的第二侧设置前车架连接部;所述前车架连接部沿X轴方向两侧壁上设置有所述限位孔,所述前车架连接部沿Y轴方向两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具有高度差的第二枢轴点以及中轴孔,且所述限位孔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枢轴点之间。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立柱的第二侧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前车架连接部上方的提升把手。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后车架包括连接一体的后平叉及所述枢轴连接部,所述枢轴连接部上设置有与所述中承座连接的第三枢轴点、用于连接所述拉杆第一端的枢轴点以及所述限位杆末端抵靠的底面凸台。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前车架包括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所述前车架连接部的第二枢轴点上,它们的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一固定件上;所述上连接杆枢轴连接中连接杆的第三端,所述中连接杆的第四端枢轴连接所述下连接杆。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上连接杆与中连接杆的第一枢轴连接点到所述前车架连接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下连接杆与中连接杆的第二枢轴连接点到所述前车架连接部的距离。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拉杆包括具有高度差的中间凸起段和两端的枢轴连接段,所述中间凸起段的位置与所述立柱相匹配,且所述拉杆的第二端枢轴连接在所述上连接杆上。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中:所述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中连接杆的第三端共同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枢轴连接点。一种折叠电动车,包括上述的折叠车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座垫支管上的座垫以及安装在所述后车架上的后轮以及电池,所述电池电性连接电机、调速手柄及控制器,所述电机、调速手柄及控制器设置于与前车架连接的前轮架上,所述前轮架上还设置有刹车手把及前轮。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折叠电动车,其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中承座上的驱动轮以及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且安装有脚踏的曲柄,所述驱动轮通过链条与链轮连接,所述链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后轮。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本技术设计精巧,结构简单,通过联动的展开折叠机构能够快速实现车架的折叠和展开,通过改变拉杆、中承座以及前后车架的结构以及连接位置等,避免了拉杆与曲柄间可能产生的干涉,从而相对降低了拉杆的加工、安装要求;更进一步,由于拉杆位于限位孔中,因此即使出现拉杆前端松脱,拉杆仍然会处于所述限位孔中,而不会导致安全事故,大大提高了整车驾乘的安全性。2.由于整个折叠车架的结构特性,完全折叠时,由于各部件之间的相互限定关系,前车架和后车架能够保持一定的间隙,从而保证前后车架之间不会出现干涉碰撞的问题,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部件损耗,并且折叠时的操作简单,用户不用再小心翼翼的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了折叠、展开的操作性、效率,改善了体验感。3.并且本技术的折叠车架,其除了可以应用在折叠电动车上,也可以应用在自行车上,应用范围更广泛,连接后的整体结构变形方式多,大大提高了适用性和功能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折叠电动车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折叠电动车的剖视图;图3本技术的折叠电动车展开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折叠电动车折叠状态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折叠电动车折叠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实施例1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折叠车架,如附图1-附图5所示,包括中承座1,所述中承座1的第一侧11枢轴连接有后车架4。具体的,如附图2所示,所述中承座1包括立柱14,所述立柱14的形状没有具体的限制,优选是圆柱体或长方体。所述立柱14的第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后车架4连接的后车架连接部15,所述后车架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承座(1),所述中承座(1)上可伸缩的插接有座垫支管(2),所述座垫支管(2)上枢轴连接一可跟随所述座垫支管(2)同步运动的限位杆(3),所述限位杆(3)的末端可活动的抵靠在后车架(4)的枢轴连接部(42),所述枢轴连接部(42)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1)的第一侧(11),并在展开状态以所述第一侧(11)为支撑;所述后车架(4)上枢轴连接拉杆(5)的第一端(51),所述拉杆(5)的第二端(52)贯穿所述中承座(1)上的限位孔(12)并枢轴连接到前车架(6),所述前车架(6)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1)的第二侧(13),所述拉杆(5)与所述后车架(4)及前车架(6)配合形成联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承座(1),所述中承座(1)上可伸缩的插接有座垫支管(2),所述座垫支管(2)上枢轴连接一可跟随所述座垫支管(2)同步运动的限位杆(3),所述限位杆(3)的末端可活动的抵靠在后车架(4)的枢轴连接部(42),所述枢轴连接部(42)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1)的第一侧(11),并在展开状态以所述第一侧(11)为支撑;所述后车架(4)上枢轴连接拉杆(5)的第一端(51),所述拉杆(5)的第二端(52)贯穿所述中承座(1)上的限位孔(12)并枢轴连接到前车架(6),所述前车架(6)枢轴连接所述中承座(1)的第二侧(13),所述拉杆(5)与所述后车架(4)及前车架(6)配合形成联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承座(1)包括具有轴向通孔的立柱(14),所述座垫支管(2)插接在所述通孔内;
所述立柱(14)的第一侧设置后车架连接部(15),所述后车架连接部(15)包括组合成收容槽的底面(151)和枢轴连接面(152),所述底面(151)上设置有用于所述限位杆(3)轴向伸缩的第二通孔,所述枢轴连接面(152)延伸到所述底面(151)外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枢轴点(153);
所述立柱(14)的第二侧设置前车架连接部(16);所述前车架连接部(16)沿X轴方向两侧壁上设置有所述限位孔(12),所述前车架连接部(16)沿Y轴方向两侧壁上设置有两个具有高度差的第二枢轴点(161)以及中轴孔(162),且所述限位孔(12)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枢轴点(16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4)的第二侧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前车架连接部(16)上方的提升把手(1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4)包括连接一体的后平叉(41)及所述枢轴连接部(42),所述枢轴连接部(42)上设置有与所述中承座(1)连接的第三枢轴点(43)、用于连接所述拉杆第一端(51)的枢轴点(44)以及所述限位杆(3)末端抵靠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速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