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龙标专利>正文

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0072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3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由一方框和方框内横向或竖向焊接的若干根栅条组成,所述拦污栅后方连接一用于将污物集中的拦污槽,拦污槽为至少由一前立面、一后立面,一底面,一左封面,一右封面构成的顶面及前面开口的槽体,所述的拦污槽前立面高度低于后立面高度,拦污槽沿拦污栅后侧设置,拦污槽迎水的前立面连接于拦污栅上部,拦污槽后立面顶部高于拦污栅顶部,使得人工或机械清理变得简单,容易,同时降低了操作危险,整个拦污栅改造的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可以方便快整地对现有的拦污槽进行改造,达到良好的拦污清污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小型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水利工程中,河道上多少会出现垃圾、水草、树叶等污物,尤其在雨季或洪水爆发期间污物更多,因此,在取水输水等水利工程中,拦污栅是不可缺少的设备。在泵站、水电站和船闸输水廊道的进水口一般设置拦污栅,用以拦阻水流中所挟带的污物,使污物不易流入引水道内,以保护机组、闸门、阀及管道不受损害,保证机组等设备、结构的安全运行。现有的的设计基本上是采用在进水口前设置框栅式结构,这种拦污栅一般垂直置放,再辅助人工或机械清污的方式进行清理维护,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拦污栅在立面上直立或倾斜设置在进水口正前方,水流往往从正面冲击拦污栅,此时作用在拦污栅上的荷载包括:作用在栅面上的水压力,流水及原木对栅面的撞击力,机械清污机具作用在栅面上的附加荷载,以及拦污栅的自重等。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作用在拦污栅上的荷载是水流通过拦污栅时所形成的上下游水位差,其数值常为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如果存在污物,则压差将增加。实际上,浮于水面的污物首先会堵塞上部栅面,上部栅面污物如果不及时清除,在流速较大的情况下,后续污物容易随水流潜入水下陆续堵塞中部和下部栅面,造成拦污水头损失急剧增大,当拦污栅被污物和冰冻完全封堵时,拦污栅将承受单方向的全部水头,容易导致拦污栅被冲毁;二、人工清污清理深度较浅,且由于水流产生的压力,污物被水流压附钩挂在栅栏上,人工铲刮时需要克服流水的正面压力,清污难度大,危险性高,而机械清污设备造价高,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难以得到推广应用;三、由于清污难度大,清污不能时时进行,因此,未被清理的污物附着在拦污栅栅栏上,使得通水不畅,水头损失。为了克服现有拦污装置存在的问题,始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方法和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其结构简单,对现有设备改造容易,可以延长拦污栅的使用寿命,减少人工清污的难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由一方框和方框内横向或竖向焊接的若干根栅条组成,所述拦污栅后方连接一用于将污物集中的拦污槽,拦污槽为至少由一前立面、一后立面,一底面,一左封面,一右封面构成的顶面及前面开口的槽体,所述的拦污槽前立面高度低于后立面高度,拦污槽沿拦污栅后侧设置,拦污槽迎水的前立面连接于拦污栅上部,拦污槽后立面顶部高于拦污栅顶部,水及污物可越过拦污槽及拦污栅顶部进入拦污槽。为了利用水流,更容易地将污物推入拦污槽,同时,阻止进入拦污槽的污物回流,所述拦污槽底面低于拦污栅顶部。所述的拦污槽底面宽度沿水流流向逐渐增大,这样有利于改变水流在拦污槽内的流速,更便于利用水流将污染物冲向拦污槽尾部。所述拦污栅整体倾斜设置于取水口前方,拦污栅横截面与水流方向成15°至60°夹角。所述拦污栅顶部倾斜设置成沿水平方向高度逐渐递减,拦污槽前立面顶部对应设置成沿水平方向高度逐渐递减。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增加有效拦污面,并在拦污面上形成水流压力的跳变,更有利于污物的推动,所述的拦污栅为分段折面设置,其横截面呈外凸形多段折线连接。所述的拦污槽沿水流流向的尾部还设置有垃圾收集部,垃圾收集部上设置排水结构。所述的拦污栅与拦污槽靠近右封面的连接处开口,由于对于水流阻挡部件的消失,可使得此开口部水流阻力消失,流速加快,使污染物被引导冲向拦污槽尾部。所述的垃圾收集部为可拆卸方式安装连接拦污槽。为应对可能的超正常高水位,所述拦污槽的后立面顶部,加装一拦污栅格结构。采取本技术结构后,正常情况下,拦污栅的高度设置成低于常规蓄水水位高度,以常态下进行清污工作,当然,流道内的水位可以通过水库闸门的开闭调节水位,当要清污时,通过控制使水位高于拦污栅顶来达到清污的目的,一方面,由于漂浮物通常容易形成淤堵的上部污染物,利用拦污槽的设置,收集并引导污染物汇聚到垃圾收集部上;另一方面,斜向设置拦污栅,可以利用斜向角度调整拦污栅的有效拦污面积,同时,减小水流水头损失,而通过折线的多段连接结构可使得水流对于污染物的冲击力在拦污栅平面上出现区段性跳变,更容易松动污染物的附着,将污染物引导向一侧汇集,进而在水力的作用下进入拦污栅。由于拦污栅中的水力冲击小,并且可远离水面进行操作,甚至可以通过延伸拦污槽的长度及改变拦污槽槽体形状,如设计成弯曲状等以配合地形地势的需要,将污物引导至比较容易清污操作的宽阔区域,因此,使得人工或机械清理变得简单,容易,同时降低了操作危险,整个拦污栅改造的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可以方便快整地对现有的拦污槽进行改造,达到良好的拦污清污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参考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参考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拦污栅结构参考图;图4为本技术设置时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实施例1参见图1,本技术的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1,由一方框和方框内横向或竖向焊接的若干根栅条组成,在拦污栅1后方连接一用于将污物集中的拦污槽2,拦污槽2为至少由一前立面、一后立面21,一底面22,一左封面23,一右封面24(左右封面均可利用与其连接的固定平面直接构成)构成的顶面及前立面开口的槽体,所述的拦污槽前立面高度低于后立面21高度,拦污槽2沿拦污栅1后侧设置,拦污槽2迎水的前立面连接于拦污栅1上部,拦污槽2后立面21顶部高于拦污栅顶部11,在实际设计中,考虑到水位高低的变化影响,在拦污栅1上也可设置伸缩调整或升降调整装置,以调整拦污栅1顶部,使其低于水位,实现拦污排污,同时,拦污槽2可以不设置前立面,形成前面完全开口,以拦污栅1直接构成拦污槽的前立面,同样可以达到排污目的,与本技术设计结构等同。实施例2参见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拦污槽2的后立面21顶部,加装一拦污栅格结构25。拦污槽2底面22低于拦污栅1顶部11,以利用该高度落差的水力,并阻止进入拦污槽2内的污物回流,拦污栅1顶部11向拦污槽2一侧可呈现圆弧形弯曲。同时,将拦污槽2底面22宽度设计成沿水流流向逐渐增大,拦污栅1与拦污槽2靠近右封面的连接处开口12(开口位置的设计是考虑应距离拦污槽排污出口的最远端,以充分利用水流将污物冲向排污口)。拦污槽2沿水流流向的尾部还设置有垃圾收集部26,垃圾收集部26上设置排水结构。垃圾收集部26为可拆卸方式安装连接拦污槽2,垃圾收集部26上设垃圾清理口27,当然,垃圾收集部26上也可以设置其它容易将垃圾清理出垃圾收集部26的结构,如将垃圾收集部26底板设置成可向下翻转的翻板或整个垃圾收集部26设置可绕水平面倾斜的结构等。实施例3参见图3,拦污栅顶部11可倾斜设置成沿水平方向高度逐渐递减,拦污槽2前立面顶部对应设置成沿水平方向高度逐渐递减,该设置是考虑到流道内水位经常变化,此设计可在不同水位条件下,利用斜向的拦污栅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由一方框和方框内横向或竖向焊接的若干根栅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栅后方连接一用于将污物集中的拦污槽,拦污槽为至少由一前立面、一后立面,一底面,一左封面,一右封面构成的顶面及前面开口的槽体,所述的拦污槽前立面高度低于后立面高度,拦污槽沿拦污栅后侧设置,拦污槽迎水的前立面连接于拦污栅上部,拦污槽后立面顶部高于拦污栅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由一方框和方框内横向或竖向焊接的若干根栅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栅后方连接一用于将污物集中的拦污槽,拦污槽为至少由一前立面、一后立面,一底面,一左封面,一右封面构成的顶面及前面开口的槽体,所述的拦污槽前立面高度低于后立面高度,拦污槽沿拦污栅后侧设置,拦污槽迎水的前立面连接于拦污栅上部,拦污槽后立面顶部高于拦污栅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槽底面低于拦污栅顶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拦污槽底面宽度沿水流流向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快速清污拦污栅,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栅整体倾斜设置于取水口前方,拦污栅横截面与水流方向成15°至60°夹角。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平林龙标
申请(专利权)人:林龙标林清辉林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