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12108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用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养殖池和增氧系统,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曝气进气管和点阵式曝气装置,点阵式曝气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送水管、射流器和吸气进气管,送水管与水泵相连,射流器于点阵式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一端与送水管相连,另一端伸出水面,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与吸气进气管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维持水体溶氧始终达到养殖生物生长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用于水产养殖
,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及增氧方法。
技术介绍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是近年来推出的较为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该技术由以色列水产养殖专家YoramAvnimelech于1999年首次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亚试验成功,它是指通过操控水体营养结构,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C/N值,同时结合充足的增氧和水体搅动,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代谢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养殖代谢污染物转化成细菌自身生物量,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利用,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它被认为是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构成生物絮团中的异养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大量氧气供给,因此,水体溶解氧被认为是生物絮团形成和维持的必要因素之一,可通过人工增氧设施得以实现。而机械增氧过程亦提升了水体的混合强度,可使生物絮团悬浮不沉积,保持生物絮团粒径大小,使其形成速度和分解速度达到平衡;其次,增氧搅动还可以使水体二氧化碳挥发,水体流态均匀不形成死角。因此,合理的增氧系统在生物絮团技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水产养殖的增氧方式多以底部增氧(气石增氧、微孔增氧等)和表层增氧(水车式增氧、射流式增氧、涡轮增氧等)为主,且多为单一方式增氧,在增氧效率和推水搅动上难以兼具,不太适合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且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针对不同时期生物絮团培养与调控要求,养殖生物生长特性和不同生长阶段耗氧压力,选择启用合适增氧方式,在确保水体搅动的同时,维持水体溶氧始终达到养殖生物和生物絮团生长需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包括养殖池和增氧系统,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所述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位于养殖池两端的曝气进气管和与所述曝气进气管连接的平铺于养殖池池底的点阵式曝气装置,所述点阵式曝气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所述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送水管、射流器和吸气进气管,送水管与水泵相连,射流器通过送水管串联并于点阵式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一端与送水管相连,另一端伸出水面,所述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相连。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泵位于养殖池一端中部,送水管包括由水泵向养殖池另一端伸出的主送水管和由主送水管向两侧纵向伸出的支送水管,所述射流器设于支送水管上,且位于下方相邻两根点式曝气管之间,射流器的射流方向与点式曝气管平行。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输氧管包括主输氧管和连接主输氧管与各支送水管的支输氧管。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养殖池为方形圆角养殖池,养殖池的中部垂直设置隔水板,养殖池通过隔水板形成环形跑道结构。进一步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点式曝气管采用螺纹软管和微孔增氧管交错连接组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可针对不同时期生物絮团培养与调控要求,养殖生物生长特性和不同生长阶段耗氧压力,选择启用合适增氧方式,维持水体溶氧始终达到养殖生物生长需求。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采用复合增氧方式,实现立体均匀增氧。2.采用点阵式曝气装置,实现垂直均匀曝气,增氧效率高且降低能耗。3.采用阵列式射流器为增氧和推水一体装置,实现水平增氧与全池均匀推水搅动。4.采用纯氧与射流器结合增氧,有效解决养殖后期纯空气源增氧存在的溶氧不足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射流增氧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以下将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元件的结构特点,而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是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但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方向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1: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以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为例,包括养殖池1和增氧系统,所述养殖池1为室内方形圆角水泥养殖池,长×宽×高=6米×15米×1.5米,进排水方便;养殖池1的中部垂直设置隔水板2,养殖池1通过隔水板2形成环形跑道结构。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所述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位于养殖池1两端的曝气进气管3和与所述曝气进气管3连接的平铺于养殖池1池底的点阵式曝气装置4,所述点阵式曝气装置4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相邻点式曝气管间隔60cm,所述点式曝气管采用多段长为50cm的螺纹软管5和10cm的微孔增氧管6交错连接组成。所述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7(离心泵)、送水管8、射流器9和吸气进气管10,送水管8与水泵7相连,射流器9通过送水管8串联并于点阵式曝气装置4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10一端与送水管8相连,另一端竖直伸出水面,所述水泵7位于养殖池1一端中部,送水管8包括由水泵7向养殖池1另一端伸出的主送水管和由主送水管向两侧纵向伸出的支送水管,所述射流器9设于支送水管上,且位于下方相邻两根点式曝气管之间,射流器9的射流方向与点式曝气管平行。所述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13,输氧管包括主输氧管11和连接主输氧管11与各支送水管的支输氧管12。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13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10相连,纯氧通过可调气头13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相连,实现纯氧输送。实施例2: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以罗非鱼养殖系统为例,包括养殖池1和增氧系统,所述养殖池1为室内方形圆角水泥养殖池,长×宽×高=6米×25米×2米,进排水方便;养殖池1的中部垂直设置隔水板2,养殖池1通过隔水板2形成环形跑道结构。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所述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位于养殖池1两端的曝气进气管3和与所述曝气进气管3连接的平铺于养殖池1池底的点阵式曝气装置4,所述点阵式曝气装置4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相邻点式曝气管间隔60cm,所述点式曝气管采用多段长为50cm的螺纹软管5和10cm的微孔增氧管6交错连接组成。所述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7(离心泵)、送水管8、射流器9和吸气进气管10,送水管8与水泵7相连,射流器9通过送水管8串联并于点阵式曝气装置4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10一端与送水管8相连,另一端竖直伸出水面,所述水泵7位于养殖池1一端中部,送水管8包括由水泵7向养殖池1另一端伸出的主送水管和由主送水管向两侧纵向伸出的支送水管,所述射流器9设于支送水管上,且位于下方相邻两根点式曝气管之间,射流器9的射流方向与点式曝气管平行。所述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13,输氧管包括主输氧管11和连接主输氧管11与各支送水管的支输氧管12。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13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10相连,纯氧通过可调气头13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和增氧系统,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所述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位于养殖池两端的曝气进气管和与所述曝气进气管连接的平铺于养殖池池底的点阵式曝气装置,所述点阵式曝气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所述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送水管、射流器和吸气进气管,送水管与水泵相连,射流器通过送水管串联并于点阵式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一端与送水管相连,另一端伸出水面,所述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和增氧系统,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所述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位于养殖池两端的曝气进气管和与所述曝气进气管连接的平铺于养殖池池底的点阵式曝气装置,所述点阵式曝气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所述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送水管、射流器和吸气进气管,送水管与水泵相连,射流器通过送水管串联并于点阵式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一端与送水管相连,另一端伸出水面,所述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与射流增氧系统的吸气进气管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宏标张家松段亚飞李华刘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