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859920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19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包括回型管路、气泵系统和鱼巢;回型管路安装在养殖池的底部,且从鱼巢下方穿过鱼巢,回型管路由内到外共三圈,外圈为主回型管路,主回型管路与气泵系统连接,三圈回型管路由外圈至里圈相互连接,组成“回”字形状,回型管路上有增氧孔,空气经过气泵系统加压后,进入回型管路,最后通过增氧孔进入养殖池给松江鲈鱼持续供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回型管路增氧的方法,通过在养殖池底铺设三圈回型管路并连接气泵系统,通过增氧口和鱼巢空腔给鱼巢中松江鲈鱼供氧,该增氧方法持续时间长,噪声低,完全符合松江鲈鱼喜静、穴居的特点和松江鲈鱼集约化养殖高密度、立体化的养殖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渔业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水体含氧量的控制与增加是现代集约化水产养殖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一般的方法是通过向养殖池中投放增氧机的方法,包括叶轮式增氧机和潜水射流式增氧机,其好处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增氧,且能够推动水体的循环流动,适用于多数鱼类、虾类生长需求。但缺点是噪声较大,且一个养殖池正常只能投放一两个增氧机。松江鲈鱼体型较小,游动能力较弱,喜欢躲在湖泊小溪近岸的水草、破瓦罐、脊瓦缝隙、蚌壳中营穴而居等待小鱼小虾经过时突然发起攻击,因此喜静、穴居是松江鲈鱼的一大特点。在松江鲈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江苏中洋集团独创性的专利技术了一种松江鲈鱼的鱼巢,专利号为ZL201410146413.0,符合松江鲈鱼生长特性,且运用该鱼巢养殖密度达到100尾/m³,水体需氧量要求极高,且鱼巢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因此,传统大噪声的增氧机无法适用于松江鲈鱼喜静、穴居的特点,且增氧量达不到高密度立体化养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技术方案: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包括回型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型管路(2)、气泵系统和鱼巢(9);所述的气泵系统安装在养殖池(1)的外面,所述的气泵系统由鼓风机(3)、电动机(4)、压缩机(5)和进气管(6)组成,所述进气管(6)与鼓风机(3)固定连接,所述鼓风机(3)与电动机(4)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机(4)与压缩机(5)固定连接,空气压缩量为75m³/h;所述回型管路(2)安装在养殖池(1)的底部,且从鱼巢(9)下方穿过鱼巢(9),所述回型管路(2)由内到外共三圈,外圈为主回型管路,主回型管路与气泵系统连接,三圈回型管路由外圈至里圈相互连接,组成“回”字形状,所述回型管路(2)每间隔0.5m有一个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松江鲈鱼养殖的回型管路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回型管路(2)、气泵系统和鱼巢(9);所述的气泵系统安装在养殖池(1)的外面,所述的气泵系统由鼓风机(3)、电动机(4)、压缩机(5)和进气管(6)组成,所述进气管(6)与鼓风机(3)固定连接,所述鼓风机(3)与电动机(4)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机(4)与压缩机(5)固定连接,空气压缩量为75m³/h;所述回型管路(2)安装在养殖池(1)的底部,且从鱼巢(9)下方穿过鱼巢(9),所述回型管路(2)由内到外共三圈,外圈为主回型管路,主回型管路与气泵系统连接,三圈回型管路由外圈至里圈相互连接,组成“回”字形状,所述回型管路(2)每间隔0.5m有一个增氧孔(7),空气经过气泵系统加压后,进入回型管路,最后通过增氧孔进入养殖池给松江鲈鱼持续供氧;所述鱼巢(9)在回型管路(2)的每个增氧孔(7)处至上而下贯通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明温松来凌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