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98744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0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旨在提供一种对于铜线的限位固定效果好,散热效果好,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强度高的高强度转子冲片,其技术方案要点是所述转子冲片本体上设有轴孔,转子冲片本体上均布有绕线槽,绕线槽包括槽底、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进线口,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内壁,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内壁,两第二限位内壁和两第一限位内壁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限位角的角度在110‑115°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电机零部件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
技术介绍
转子的机械强度和刚度分析是设计高速内置式永磁电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电机高速运行时,相邻绕线槽之间的绕线柱作为永磁电机转子结构最容易断裂的部分,而铜线在绕线槽中的精密性对绕线柱的强度影响较大,如果铜线出现松动,容易在转动过程中与绕线柱发生相对运动,影响绕线柱的机械性能。目前,市场上的转子冲片,它包括转子冲片本体。这种转子冲片本体虽然在组合成为转子时,有着较好的结构强度,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因为绕线槽对于铜线的限位紧固效果不好,容易松动,从而影响机械性能,并且与连接轴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差,以及散热效果不好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铜线的限位固定效果好,散热效果好,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强度高的高强度转子冲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包括转子冲片本体,所述转子冲片本体上设有轴孔,转子冲片本体上均布有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包括槽底、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进线口,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内壁,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内壁,两第二限位内壁和两第一限位内壁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所述限位角的角度在110-115°之间,所述进线口包括进线内壁,两进线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mm,所述轴孔上还设有定位开口,定位开口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有定位区,定位区呈三角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子冲片本体上设有轴孔,转子冲片本体上均布有绕线槽,绕线槽包括槽底、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进线口,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内壁,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通过第一限位部的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使得第一限位部对铜线有着逐渐紧固的效果,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内壁,两第二限位内壁和两第一限位内壁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限位角的角度在110-115°之间,通过第一限位内壁和第二限位内壁之间形成的限位角,并且限位角的角度在110°到115°之间,使得在铜线将要饱和的状态下,提供一个限制的效果,有助于防止铜线在运转的状态下发生脱落,为了进一步增加进线口的进线便捷程度以及紧固效果,进线口包括进线内壁,两进线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mm,为了增加主轴与转子之间的连接强度,轴孔上还设有定位开口,通过增加的定位开口与主轴之间的配合,减小了松动的发生,定位开口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有定位区,定位区呈三角形,因为第一定位部的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存在着高度差,使得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定位区,且定位区呈三角状,通过形成的定位区,减小了主轴与转子之间的间隙,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定位区呈三角形状,在多个转子冲片连接形成的转子,使得转子有着三棱柱形状的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9mm且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mm,两第一限位内壁均和槽底之间形成有散热夹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部的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9mm且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mm,根据使用后发现,当第一限位部的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9mm且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mm时,第一限位内壁对于铜线的定位效果最佳,进一步增加了对于铜线的限位紧固效果,两第一限位内壁均和槽底之间形成有散热夹角,因为在铜线进行缠绕在绕线槽内时,因为铜线和第一限位内壁和槽底之间的散热夹角存在着一定的间隙,并且在将多个转子冲片组合形成的转子后,铜线和散热夹角之间会形成散热通孔,在运转的过程中有助于散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部的长度为3mm,第二定位部的长度为4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部的长度为3mm,第二定位部的长度为4mm,通过将第一定位部的长度设置为3mm,第二定位部的长度设置为4mm,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长度差为1mm,因此在增加转子与主轴之间的定位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安装的简易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实施例的绕线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实施例的定位开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转子冲片本体,2-轴孔,20-定位开口,201-第一定位部,202-第二定位部,21-定位区,3-绕线槽,30-槽底,31-第一限位部,310-第一限位内壁,32-第二限位部,320-第二限位内壁,33-进线口,330-进线内壁,34-限位角,35-散热夹角。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3对本技术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包括转子冲片本体1,转子冲片本体1上设有轴孔2,转子冲片本体1上均布有绕线槽3,绕线槽3包括槽底30、第一限位部31、第二限位部32和进线口33,第一限位部31包括第一限位内壁310,两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3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1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通过第一限位部31的两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3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1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使得第一限位部31对铜线有着逐渐紧固的效果,第二限位部32包括第二限位内壁320,两第二限位内壁320和两第一限位内壁310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34,限位角34的角度在110-115°之间,通过第一限位内壁310和第二限位内壁320之间形成的限位角34,并且限位角34的角度在110°到115°之间,使得在铜线将要饱和的状态下,提供一个限制的效果,有助于防止铜线在运转的状态下发生脱落,为了进一步增加进线口33的进线便捷程度以及紧固效果,进线口33包括进线内壁330,两进线内壁330之间的间距为1mm,为了增加主轴与转子之间的连接强度,轴孔2上还设有定位开口20,通过增加的定位开口20与主轴之间的配合,减小了松动的发生,定位开口20包括第一定位部201和第二定位部202,第二定位部202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部201,第一定位部201和第二定位部202之间形成有定位区21,定位区21呈三角形,因为第一定位部201的和第二定位部202之间存在着高度差,使得第一定位部201和第二定位部202之间形成定位区21,且定位区21呈三角状,通过形成的定位区21,减小了主轴与转子之间的间隙,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定位区21呈三角形状,在多个转子冲片连接形成的转子,使得转子有着三棱柱形状的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与主轴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限位部31的两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9mm且两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mm,根据使用后发现,当第一限位部31的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最大间距为5.9mm且两第一限位内壁310之间的最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包括转子冲片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转子冲片本体上设有轴孔,转子冲片本体上均布有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包括槽底、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进线口,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内壁,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内壁,两第二限位内壁和两第一限位内壁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所述限位角的角度在110‑115°之间,所述进线口包括进线内壁,两进线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mm,所述轴孔上还设有定位开口,定位开口包括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的长度大于第一定位部,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形成有定位区,定位区呈三角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转子冲片,包括转子冲片本体,其特征是:所述转子冲片本体上设有轴孔,转子冲片本体上均布有绕线槽,所述绕线槽包括槽底、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进线口,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内壁,两第一限位内壁之间的间距由绕线槽的槽口方向往转子冲片本体的中心点方向逐渐递减,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二限位内壁,两第二限位内壁和两第一限位内壁相互连接且形成有限位角,所述限位角的角度在110-115°之间,所述进线口包括进线内壁,两进线内壁之间的间距为1mm,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丹丹黄其兵王永恩邓建根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鑫源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