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增效层及设置有管式增效层的脱硫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58145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2: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式增效层及设置有该管式增效层的脱硫塔,属于分离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增效管和侧板,增效管设置至少一层,所述的侧板设置若干个,均匀安装于增效管上。将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喷淋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除尘、综合成本低等优点。

Tubular synergistic layer and desulfurizing tower equipped with tube type synergistic lay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ipe type synergistic layer and a desulfurizing tower which is provided with the tubular synergistic layer,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separa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synergistic tube and a side plate, wherein, the synergistic tube is provided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and the sid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evenly arranged on the synergistic tub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 dust removal, low comprehensive cost and the li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式增效层及设置有该管式增效层的脱硫塔,属于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湿法脱硫项目中,其所采用的托盘均为在底板上开设圆孔,使烟气通过圆孔进入上层的喷淋区,喷淋浆液通过圆孔与烟气接触后流入浆池区。此装置对脱硫塔负荷适应能力差,且易堵塞,同时垂直于增效层的交变应力极易造成托盘孔的损坏。因此传统的托盘在提高脱硫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吸收塔运行的风险。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未来克服现有脱硫装置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烟气流畅、分布均匀的管式增效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管式增效层,包括增效管和侧板,增效管设置至少一层,所述的侧板包括若干个侧板,均布安装于增效管上。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侧板倾斜或竖直套装于增效管上。所述的增效管为圆筒形结构,且其两端封口。所述的增效管设置有两层,分别为增效管一和增效管二;更优选的,所述的增效管一与增效管二相互平行。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管式增效层的脱硫塔,该脱硫塔包括塔体、喷淋层和管式增效层,喷淋层至少设置有两层,管式增效层安装于底层喷淋层下方或相邻喷淋层之间,所述的管式增效层由侧板、支座和若干层增效管构成,侧板套装于增效管上,增效管则安装于支座上。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所述的支座上端安装有防护罩。所述的防护罩为下端开口的伞形结构。更优选的,所述的防护罩由罩盖和遮边构成,罩盖向下延伸形成遮边,且罩盖倾斜设置,遮边竖直设置。所述的塔体内设置有支撑梁,对应的支座安装在支撑梁上,以实现管式增效层与塔体的连接。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脱硫塔,工作时,烟气由吸收塔入口进入,由下至上通过管式增效层,经过管式增效层后烟气得以整流,均匀地进入吸收塔喷淋区;烟气向上通过管式增效层的同时,管式增效层上方浆液向下流动,两相密切接触,同时托盘上又保持一定高度的浆液层,使烟气和喷淋浆液充分碰撞接触,这双重作用扩大了气液接触面积,增强了气液接触时间,强化了气液的传质效果,提高了吸收塔的脱硫效率,且每层增效层可设置多层增效管,增效管采用圆管结构,其表面光滑,在强化气液传质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浆液结垢及堵塞,并能很好的降低烟气阻力,且烟气接触增效管的同时也改变了流向,烟气中的一部分大颗粒粉尘由于惯性作用,仍保持其原来运动方向而撞到增效管表面的浆液,从而被浆液捕集,当粉尘和浆液聚集到一定程度,掉入浆池区;同时,当烟气进入浆液泡沫层时,烟气中的粉尘被浆液泡沫所捕捉,因此管式增效层还具有一定的除尘作用。本申请所提供的增效层可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多层设置,即在不增加空间的基础上可设置多层,且能达到更好的脱硫及除尘效果;增效管材质为PP、FRP、或者耐至少20000ppmCl-腐蚀的其他非金属材质。此种材质较轻,便于人工安装,且常规的托盘均采用合金材质,造价昂贵,管式PEL增效层采用非金属材质后,可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并且,该增效管通过截面为圆弧面,能有效的降低浆液结垢的风险。侧板可用PP材质制作,用于固定管式增效管。支撑梁可用碳钢涂玻璃鳞片制作,用于支撑PEL模块。防护罩可用PP材质制作,用于防止喷淋浆液进入支撑梁结垢。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更加科学合理的PEL(PositiveEffectLayer)管式增效层来代替传统的托盘筛板,该装置有利于吸收塔内烟气流场均匀分布,并使喷淋浆液在托盘表面保持一定的停留时间,给脱硫反应提供了一个气液传质平台的效果,此增效层具有在不增加空间的基础上可设置多层,且能达到更好的脱硫及除尘效果,且综合成本较低。其中的管式增效层可设置在两层喷淋层之间或第一层喷淋层(即底层喷淋层)下部,管式增效层可设置一层或多层,而每层PEL管式增效层则由多层增效管组成,吸收塔管式增效层设置在塔内支撑梁上,将支座安置于支撑梁上,利用螺栓进行加固,使整体结构更加的牢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管式增效层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管式增效层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管式增效层的第一种安装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管式增效层的第二种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喷淋塔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喷淋塔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喷淋塔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管式增效层;11.增效管;11a.增效管一;11b.增效管二;12.侧板;12a.端侧板一;12b.端侧板二;13.支座;2.塔体;21.入口;22.出口;3.喷淋层;3a.底层喷淋层;3b.次底层喷淋层;4.防护罩;41.罩盖;42.遮边;5.支撑梁。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管式增效层,结合图1,包括增效管11和侧板12,增效管11设置一层,侧板12包括端侧板一12a和端侧板二12b,端侧板一12a和端侧板二12b分别安装于增效管11两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侧板12均竖直套装于增效管11上;增效管11为圆筒形结构,且其两端封口。将上述增效管应用于脱硫塔,结合图3,所形成的脱硫塔包括塔体2、喷淋层3和管式增效层1,喷淋层3设置有两层,分别称为底层喷淋层3a和次底层喷淋层3b,结合图7,管式增效层1安装于底层喷淋层3a下方,其中,管式增效层1由侧板12、支座13和一层增效管11构成,增效管11位于两支座之间;支座13上端分别安装有防护罩4;结合图5,防护罩4为下端开口的伞形结构,由罩盖41和遮边42构成,罩盖41向下延伸形成遮边42,且罩盖41倾斜设置,遮边42竖直设置;结合图6,塔体2内设置有支撑梁5,对应的支座卡在支撑梁5上,管式增效层11通过支座与支撑梁5的配合与塔体2的连接。将本实施例应用于脱硫塔,工作时,烟气由吸收塔入口21进入,由下至上通过管式增效层1,经过管式增效层1后烟气得以整流,均匀地进入吸收塔喷淋层3;烟气向上通过管式增效层1的同时,管式增效层1上方浆液向下流动,两相密切接触,同时托盘上又保持一定高度的浆液层,使烟气和喷淋浆液充分碰撞接触,这双重作用扩大了气液接触面积,增强了气液接触时间,强化了气液的传质效果,提高了吸收塔的脱硫效率,增效管采用圆管结构,其表面光滑,在强化气液传质的同时,还可以防止浆液结垢及堵塞,并能很好的降低烟气阻力,且烟气接触增效管的同时也改变了流向,烟气中的一部分大颗粒粉尘由于惯性作用,仍保持其原来运动方向而撞到增效管11表面的浆液,从而被浆液捕集,当粉尘和浆液聚集到一定程度,掉入浆池区;同时,当烟气进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效管和侧板,增效管设置至少一层,所述的侧板设置若干个,均匀安装于增效管上。

【技术特征摘要】
1.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增效管和侧板,增效管设置至少一层,所述的侧板设
置若干个,均匀安装于增效管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板竖直套装于增效管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效管为圆筒形结构,且其两
端封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效管设置有两层,分别为增
效管一和增效管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增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效管一与增效管二相互平
行。
6.一种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管式增效层的脱硫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
体、喷淋层和管式增效层,喷淋层至少设置有两层,管式增效层安装于底层喷淋层下方或相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博王鹏江帆吕红云李天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