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敏行专利>正文

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4192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3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上部,第一组件内设置有上支撑下悬挂面(3),第二组件内设置有下支撑上悬挂面(6),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上悬挂面(6)的下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具有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软质连接件(7),软质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相连,另一端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通过软质连接件实现对第一组件的支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实现了上支撑面为敞开式的自由空间,通过下悬挂实现上支撑的悬挂式承重结构,实现了上承重的承重面其上部没有悬挂点,为其各种应用场合打开了想象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承重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下悬挂实现上支撑的悬挂式承重结构
技术介绍
承重结构是指直接将本身自重与各种外加作用力系统地向下传递给基础地基的主要结构构件和其连接接点,对于家具产品而言位于上部的承重面(或点、梁)往往通过硬质材料制作的“杆”、“柱”、“腿”等支撑第一组件承重面(或点、梁)。若采用“索”、“绳”等软质材料以悬挂方式作用于承重面(或点、梁),则往往需要在承重面(或点、梁)上部有一个悬挂点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结构稳定、敞开式空间的悬挂式承重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上部,第一组件内设置有上支撑下悬挂面,第二组件内设置有下支撑上悬挂面,上支撑下悬挂面位于下支撑上悬挂面的下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具有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软质连接件,软质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支撑下悬挂面相连,另一端与下支撑上悬挂面相连,通过软质连接件实现对第一组件的支撑。本技术的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新颖独特,实现了上支撑承重面为敞开式的自由空间,可改变承重结构的形状和对结构进行组合;通过下悬挂实现上支撑的悬挂式承重结构,与传统悬挂方式在承重面(或点、梁)上部有一个悬挂点不同,本技术实现了上承重的承重面上部没有悬挂点,为一敞开空间,由此为其各种应用场合打开了想象空间,可应用于家具制作,建筑结构,机械结构等方面;并可通过开放水平方向的自由度以达到抗震、减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悬挂式承重结构的简要结构线条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叠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其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的基本结构,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上部,第一组件内设置有上支撑下悬挂面3,第二组件内设置有下支撑上悬挂面6,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上悬挂面6的下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具有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软质连接件7,软质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相连,另一端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第一组件通过软质连接件向第二组件传递承重压力,第二组件通过软质连接件向第一组件传递支撑力,承重压力与支撑力相平衡可实现对第一组件的支撑。进一步,第二组件还包括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平行走向的下支撑支撑面4,下支撑支撑面4位于下支撑上悬挂面6的下部,下支撑支撑面4通过下支撑连接面5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下支撑支撑面4放置在地面上,地面可实现对下支撑支撑面4的支撑,通过下支撑连接立面5将下支撑支撑面4的支撑力传递至下支撑上悬挂面6上,进而实现对整个承重结构的支撑,第一组件中的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支撑面4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之间。进一步,第一组件还包括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平行走向的上支撑承重面1,上支撑承重面1位于上支撑下悬挂面3的上部,上支撑承重面1通过上支撑连接面2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相连,上支撑承重面1上可放置有物体,具有敞开式自由空间,可通过上支撑承重面3承受物体的重量,对物体具有上支撑能力,第二组件中的下支撑上悬挂面6位于上支撑下悬挂面3与上支撑承重面1之间。关于上文中提到的“叠合部分”即为第一组件的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第二组件的下支撑上悬挂面6与下支撑支撑面4之间,在竖直方向上上支撑下悬挂面3的头部/尾部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的尾部/头部相互靠近。进一步,第二组件中的下支撑上悬挂面6与第一组件中的上支撑下悬挂面3之间的软质连接件7可为索绳,软质连接件的两端通过钻孔、粘接、锁扣等固定方式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和上支撑下悬挂面3固定连接在一起。此外,上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中的各个平面部件均通过传统的榫卯结构、粘接、焊接、整体热塑成型等方式组合而成,为刚性结构。其中,下支撑悬挂面6与上支撑悬挂面3之间可连接有多个软质连接件,软质连接件7为承重体,通过调节索绳7的长度可调节上支撑承重面的高度。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简要结构图,下支撑上悬挂面6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之间连接有第一软质连接件和第二软质连接件,当第一软质连接件和第二软质连接件的长度相同时,下支撑悬挂面6与上支撑悬挂面3平行,当第一索绳与第二索绳的长度不同时,通过调节第一软质连接件和第二软质连接件的长度比例可调节上支撑承重面1的倾斜度。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为刚性结构,其中的各个平面部件通过传统的榫卯结构、粘接、焊接、整体热塑成型等方式组合而成。上述承重结构通过软质连接件可保持竖直方向上的稳定,因连接件为软质材料,晃动软质连接件会使承重结构在水平方向上晃动,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可应用在房屋地基上,房屋整体位于第一组件上支撑承重面1上,第一组件上支撑承重面1即为房屋的整体地基,整体地基通过软质连接件悬挂在地基(第二组件)上,可在水平方向上全方位自由晃动以达到抗击地震冲击,实现抗震的目的。同时,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可应用在防撞减震汽车上,汽车货物车厢位于第一组件上支撑承重面1上,第一组件上支撑承重面1即为货物车厢底盘,货物车厢底盘通过软质连接件悬挂在汽车底盘(第二组件)上,在汽车受到撞击、急刹车或急转弯时,货物车厢可通过在水平方向的自由晃动以缓解车厢内物品的晃动。本技术的可晃动结构,可用于制造充满乐趣的摇椅或摇床,应用本技术结构的摇椅或摇床可以在水平方向全范围自由晃动,如图4至图6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为第二组件作为摇椅或摇床的底座,摇椅或摇床的人体承重面可以是第一组件中的支撑承重面1,也可以在第一组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上部,第一组件内设置有上支撑下悬挂面(3),第二组件内设置有下支撑上悬挂面(6),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上悬挂面(6)的下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具有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中设置有至少一个软质连接件(7),软质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相连,另一端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通过软质连接件实现对第一组件的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挂式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
一组件位于第二组件的上部,第一组件内设置有上支撑下悬挂面(3),第
二组件内设置有下支撑上悬挂面(6),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上
悬挂面(6)的下部,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具有叠合部分,叠合部分中
设置有至少一个软质连接件(7),软质连接件的一端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
相连,另一端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通过软质连接件实现对第一组
件的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组件还
包括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平行走向的下支撑支撑面(4),下支撑支撑面
(4)通过下支撑连接面(5)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相连,第一组件中的
上支撑下悬挂面(3)位于下支撑支撑面(4)与下支撑上悬挂面(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组件还
包括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平行走向的上支撑承重面(1),上支撑承重面
(1)通过上支撑连接面(2)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相连,第二组件中的
下支撑上悬挂面(6)位于上支撑下悬挂面(3)与上支撑承重面(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挂式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支撑上悬
挂面(6)与上支撑下悬挂面(3)之间设置有第一软质连接件和第二软质连
接件,通过调节软质连接件的长度可调节第一组件的高度,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敏行
申请(专利权)人:赵敏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