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致变色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31762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致变色布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致变色布,包括基布层、光致变色层、纳米二氧化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设置于所述基布层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层之间,所述光致变色层由光致变色纤维层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交替层叠组成;光致变色纤维层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协同作用,共同使光致变色布在日光、紫外光的照射下感光变色效果好,并且持久性强;纳米二氧化硅层中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光致变色纤维层和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中的光敏变色物结合,使光致变色布更容易吸收日光、紫外光中的紫外线而更快、更容易显现出变色功能;光致变色纤维层耐水洗,也使光致变色布具有持久的变色性能。

Photochromic cloth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hotochromic cloth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extile fabrics. The invention of the light induced discoloration of cloth, comprising a base cloth layer, the photochromic layer and SiO2 layer, the photochromic layer disposed on the substrate layer and the nano silicon dioxide layer between the photochromic layer by the photochromic fiber layer and photochromic microcapsules composed of alternating layers of laminated; photochromic fiber layer and photochromic microcapsules layer synergy, together make the photochromic cloth in the sunlight, UV photosensitive color effect, and durable; nano silica nano silica layer and photochromic fiber layer and photochromic photochromic microcapsules in the physical layer with the more easily absorb sunlight and ultraviolet light in the ultraviolet and is faster and easier to show the color features of photochromic fabrics; photochromic fiber layer washable, the photochromic fabric with discoloration lasting C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涉及一种光致变色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功能性,舒适性和美感等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而目前,多数的面料缝制成的服装缺少动感,颜色单一,显得过于单调和呆板,无法给人们尤其是喜欢追求时尚元素的年轻人带来更多的美感与乐趣,单一颜色的面料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也束缚了服装设计师对个性服装面料的选择。近来,在衣服基本功能不变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多的注重衣物附加功效,不断的研发衣服的新材料,利用适当的工艺将不同材料的各种功效添加到衣料中,增加了衣服的功能性。光致变色织物是指在太阳光或紫外光等光源的照射下颜色会发生变化的织物,当光线消失后又可逆的变回原来颜色。但是现有技术中制备的光致变色布的感光变色效果差,持久性不强,且透气性能、穿着舒适性不佳。CN102477644A公开了一种光感变色面料的加工工艺,该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a)选材备料,b)制备功能纱线条,c)染经丝并还原清洗,d)染纬丝并还原清洗,e)浆纱,f)织布,g)退浆水洗,h)烧毛,i)烘培,j)成品定型。使制得的面料触感柔和、附有弹性,且面料能根据光线的强弱变化自动变换表面颜色。该专利技术在功能纱线条的制备中,经丝采用纳米竹碳纤维和天然棉纤维通过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工艺后加工成低捻复合纱线条,纬丝采用氨纶纤维和可变色感光纤维通过熔体纺丝法制成氨纶变色纤维,然后再通过清棉、梳棉工序制成条。其中的可变色感光纤维为光敏变色纤维材料,光敏变色纤维材料是通过涤纶纤维在具有光敏变色性化合物的溶液中采用浸渍工艺制得的,光敏变色性化合物材料很容易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导致变色性能失效,且经过单纯的浸渍工艺,面料经多次清洗处理后会使光敏变色性化合物材料流失,使面料的变色寿命变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致变色布,在日光、紫外光照射下感光变色效果好,持久性强。为达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光致变色布,包括基布层、光致变色层、纳米二氧化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设置于所述基布层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层之间,所述光致变色层由光致变色纤维层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交替层叠组成。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使光致变色微胶囊囊内的光致变色材料与外界环境相隔离,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光致变色材料的影响,光致变色微胶囊变色、褪色速度快,可逆变色次数高于上千次;光致变色纤维层手感好,穿着舒适,耐水洗,也使光致变色布具有持久的变色性能;光致变色纤维层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协同作用,共同使光致变色布在日光、紫外光的的照射下感光变色效果好,并且持久性强;纳米二氧化硅层中的纳米二氧化硅与光致变色纤维层和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中的光敏变色物结合,使光致变色布更容易吸收日光、紫外光中的紫外线而更快、更容易显现出变色功能。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的厚度为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的厚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与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的层数相同,均为1~5层。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是由光致变色纤维制备而成,所述光致变色纤维是将光敏变色性化合物与聚酯经熔融纺丝制得的。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敏变色性化合物选自偶氮类化合物、螺噁嗪类化合物、螺吡喃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的混合物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例为偶氮类化合物和螺噁嗪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偶氮类化合物和螺吡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螺噁嗪类化合物和螺吡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也可以选择为偶氮类化合物、螺噁嗪类化合物和螺吡喃类化合物三种光敏变色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是将光致变色微胶囊固着于胶黏剂上制备得到的,可以为将光致变色微胶囊通过喷涂的方式固着于胶黏剂,然后将带有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胶黏剂涂覆于光致变色纤维层,依次使得光致变色纤维层、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交替层叠设置。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是以密胺树脂为壁材、螺噁嗪类化合物的四氯乙烯溶液为芯材,经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的。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基布层与所述光致变色层之间还设置有透气层,透气层的设置使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透气层可以为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聚氨酯等材料经熔融纺丝制备而成,透气层上设置有若干孔洞,以增加透气层的透气性能,孔洞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另外,为了增强光致变色布的透气性能,透气层上还可以设置有凸起,凸起使透气层与基布层与光致变色层的层与层之间形成小的空隙,增强透气性能。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基布层的厚度为0.5~5mm,例如为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光致变色层的厚度为0.5~2mm,例如0.5mm、0.6mm、0.7mm、0.8mm、0.9mm、1mm、1.1mm、1.2mm、1.5mm、1.6mm、1.8mm、2mm。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0.1~0.5mm,例如0.1mm、0.2mm、0.3mm、0.4mm、0.5mm。其中,本专利技术所述透气层的厚度为0.1~1mm,例如0.1mm、0.2mm、0.3mm、0.4mm、0.5mm、0.6mm、0.7mm、0.8mm、0.9mm、1mm。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光致变色布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简单,制备得到的光致变色布感光变色效果好,持久性强,包括如下步骤:1)以氨纶纤维为原料制备基布层;2)将光敏变色性化合物与聚酯共混后熔融纺丝制备光致变色纤维,以光致变色纤维为原料制备光致变色纤维层;3)以密胺树脂为壁材、螺噁嗪类化合物的四氯乙烯溶液为芯材,经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光致变色微胶囊,将光致变色微胶囊固着于胶黏剂上制备得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4)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与步骤3)制备得到的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交替层叠设置,制备得到光致变色层;5)在所述光致变色层的表面涂覆纳米二氧化硅层制备得到复合层;6)将步骤5)制备的复合层置于步骤1)制备的所述基布层上,经热压粘合形成具有从上至下依次为纳米二氧化硅层、光致变色层、基布层的光致变色布。步骤2)中,所述光敏变色性化合物与所述聚酯的质量比为(1~5):(30~50),例如光敏变色性化合物与聚酯的质量比为1:6、1:8、1:15、1:20、1:30、1:40、1:50、3:40、3:50、4:35、4:45。步骤3)中,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过程为,将5~10ml质量浓度为0.5~1%的螺噁嗪类化合物的四氯乙烯溶液加入到30~100ml质量浓度为0.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溶液中,置于乳化机中10000~29000rpm转速下乳化20min,得到乳液;向制备得到的乳液中加入25~50ml质量浓度为20~50%的蜜胺树脂预聚物,并用盐酸调节pH值为4~5,再加入30~150ml质量浓度为0.05%~5%的聚乙二醇,升温至50~70℃,保温1~4h,停止反应,得到光致变色微胶囊;用去离子水清洗、干燥得到光致变色微胶囊。光致变色材料很容易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导致变色性能失效,变色寿命很短。随着微胶囊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光致变色材料制成微胶囊,使其与酸、碱、空气及杂质等化学环境隔开,大大提高了光致变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布层(1)、光致变色层(2)、纳米二氧化硅层(3),所述光致变色层(2)设置于所述基布层(1)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层(3)之间,所述光致变色层(2)由光致变色纤维层(21)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22)交替层叠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布层(1)、光致变色层(2)、纳米二氧化硅层(3),所述光致变色层(2)设置于所述基布层(1)与所述纳米二氧化硅层(3)之间,所述光致变色层(2)由光致变色纤维层(21)与光致变色微胶囊层(22)交替层叠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22)的厚度为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21)的厚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21)与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22)的层数相同,均为1~5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纤维层(21)是由光致变色纤维制备而成,所述光致变色纤维是将光敏变色性化合物与聚酯经熔融纺丝制备而成;优选地,所述光敏变色性化合物选自偶氮类化合物、螺噁嗪类化合物、螺吡喃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层(22)是将光致变色微胶囊固着于胶黏剂上制备得到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色微胶囊是以密胺树脂为壁材、螺噁嗪类化合物的四氯乙烯溶液为芯材,经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布层(1)与所述光致变色层(2)之间还设置有透气层(4);优选地,所述透气层(4)上设置有若干孔洞。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致变色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以氨纶纤维为原料制备基布层(1);2)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兴丰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