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所述的种植方法是桑树+马铃薯+红薯。在桑园合理间作套种农作物,桑树与农作物生长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桑园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发挥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利作用,相得益彰,使桑树与间作套种作物良性生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种植方法能够减少桑园内的资源浪费;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出;充分利用农村冬闲劳力;发展生态蚕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桑树套种
,尤其涉及一种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桑树是落叶性多年生木本植物,属于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albaL.)原产我国中部,有约四千年的栽培史,栽培范围广泛。栽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古老传统。自古以来,蚕桑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蚕茧,目的产物是生丝,“种好桑、养好蚕、产好丝”是传统蚕业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生产习惯。但是,近年来,由于茧丝行情的不稳定、从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生产环境的日益恶化及丝绸市场容量的限制等因素,茧丝价格波动不稳,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导致蚕桑面积急剧萎缩,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摆脱蚕桑生产传统模式,拓宽蚕业发展途径,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所谓桑园间作套种,亦即桑园立体利用就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生态学规律,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人们所需要的生物产品为目的,在桑树行间种植或养殖一种或几种其它生物,构成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群落结构,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转化系统。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桑园生产是一个自然资源转化的过程。桑园生产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桑园生物群落对光能及其它自然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利用效率。众所周知,桑树及其它植物的产量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能利用得越充分,有机物积累得越多,生产力就越高。在自然能源中,光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能源,问题是能否有效地利用。桑园间作套种其它作物,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群落结构,无疑可以增加光能及其营养空间的利用效率。桑树树体一般都比农作物高,前者利用上层的光能和空间,后者利用下层的光能和空间,各取所需。桑树和农作物的根系深浅也不同。一般来说,桑树根系较深,农作物根系较浅,这样桑园间作套种农作物,土壤不同层次的各种养分也可得到有效利用。桑树是一种落叶树种,采叶养蚕的季节较短。在我国中部地区,一年中桑园闲置时间从当年10月到翌年3月,长达6个月。在桑树落叶到发芽长叶的这段时间里,如果桑园不间作套种其他作物,桑园中的大部分光热资源将被浪费,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因地制宜,因桑制宜地间作套种各种作物,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其光热资源,从而大大地提高桑园的生产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在桑园合理间作套种农作物,桑树与农作物生长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桑园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发挥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利作用,相得益彰,使桑树与间作套种作物良性生长。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是桑树+马铃薯+红薯。桑树套种不同作物时对种植时间和桑树间距的要求如下表1所示:表1本专利技术的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具体包含以下套种方法:桑树套种马铃薯和红薯。具体套种的种植方法见具体实施方式1-6。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如下:1、减少桑园内的资源浪费桑园间作套种后,桑树与间作套种作物构成共生群体而立体受光,即桑树在上层受光,间作套种作物在中下层受光,减少了漏光和反射光的损失,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通过间作套种增加复种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增加光合面积,延续交替合理地利用光能,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产量。间作套种还使单位体积的土壤中根量大增,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桑园间作套种可增加桑园植株间的气流,对调节园内CO2供应,提高光合效率有积极意义。普通桑园内土壤、光、温、水分、养分等自然资源遗漏严重,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复种指数,从而提高桑园土地、光、温等资源的利用率,其中土壤浅层营养的流失通过间作套种可减少60﹪。2、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出据有关文献报告,一般每年桑园内间作套种1茬蔬菜或豆类可实现增收30﹪~100﹪,若实行多茬间作套种或者间作套种高价值作物则收入更丰。由于每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不同,实行间作套种有助于经营者减少种植单一作物带来的市场风险。桑园间作套种还是一种生态抑草措施,可以节省桑园除草的费用。当前,蚕桑生产面临着其它产业的激烈竞争,通过合理间作套种提高经济效益,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蚕桑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3、充分利用农村冬闲劳力从蚕桑生产所用劳力看,用工一般集中在养蚕期,也就是桑树的生长期。而桑树的少叶期和无叶期正好是养蚕生产的闲暇时间,这就为桑园发展间作套种,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劳力条件。实行间作套种可吸纳养蚕生产空闲的劳动力,解决蚕区季节性的劳动力富余问题。4、发展生态蚕业桑园间作套种后增加了地面覆盖,有效拦截了地面径流,可减少水土流失。桑园合理间作套种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加速土壤熟化过程,提高桑园土壤肥力。通过间作套种可增加饲料来源,带动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畜禽粪等有机肥的施用。形成以桑养蚕、蚕粪和饲料作物养猪、猪粪制沼、沼渣肥桑的良性循环,走立体栽培复合经营的路子,构建生态蚕桑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详细描述。一、马铃薯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提早上市,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1、土壤要求马铃薯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主要是疏松,因为马铃薯生长期间根系耗氧量较其它作物大得多(块茎形成期耗氧量比一般作物大5~100倍)。另外,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要求土壤疏松透气,对土壤酸碱性要求不严(pH5.0~8.0)。因此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沃的砂土或壤土桑园为宜。2、品种选择应选用早熟、高产、抗病的脱毒马铃薯品种。种薯要求薯形整齐,大小适中,表皮光滑细嫩,芽根鲜明,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冻伤的壮龄薯,大小以25g~50g为宜。3、种子处理先将种薯放在阳光下晒2d~3d,每天3h~4h,去除病薯、坏薯。提倡采用整薯播种,大的种薯应进行切块,切块种薯不应小于50g,一般薯块重量20g~25g,每个切块应带有1~2个芽眼,并将切好的种块放在阳光下晾晒,然后用草木灰加入4﹪~8﹪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均匀拌种,促进切口愈合并消毒。4、整地施肥马铃薯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比例为2.5:1:4.5,以钾素的吸收量最多。钾素的供给主要依靠有机肥,因此播前结合整地667㎡应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500㎏~2000㎏,磷酸二铵15㎏、尿素10㎏、硫酸钾7.5㎏、硫酸锌1㎏或碳铵25㎏,过磷酸钙25㎏,硫酸钾12.5㎏。5、适期播种桑园间作套种地膜马铃薯一般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采用地膜覆盖畦面,用细土压实地膜四周,每隔2m~3m压一土块,以防止风吹损地膜,影响保温效果。6、田间管理(1)科学放苗。当幼苗长出1~2片叶,无寒潮来临时,即可放苗。方法是对准幼苗的地方将地膜划一个十字形口把幼苗引出膜外,然后抓一把细土封严幼苗周围地膜,以利保温保墒。放苗应选晴天上午10h以前或下午4h以后,阴天可全天放苗。(2)肥水管理。马铃薯的生长特点是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同时生长,为达到高产目的,应按照控氮、重钾、补磷的施肥原则,做到控上促下,保证产量。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根据长势追肥。现蕾开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微肥1~2次,以补充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当花蕾已形成,花序抽出时,应及时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改变养分分配,促进薯块膨大,并结合中耕除草及时培土。(3)促控结合。当马铃薯地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植方法是桑树+马铃薯+红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园周年间作套种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种植方法是桑树+马铃薯+红薯。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胡兴明,邓文,于翠,莫荣利,熊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