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透水建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路面透水和排水的复合透水板。为解决现有的透水结构件中存在地表的存水量和下层的透水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一种复合透水板,包括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所述透水表面层中设有由第一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由第二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小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1.25‑9.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透水板,可有效平衡地表的存水量和下层的透水能力不平衡的问题,可有效的防止透水通道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透水建材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路面透水和排水的复合透水板。
技术介绍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透水砖及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地面水迅速渗入地下,防止路面积水,土壤吸收保留水分,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吸收水分热量,调节地表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透水砖及透水混凝土目前在工程应用较普遍,而单一的使用透水混凝土,当地面的存水量较大时,透水混凝土将地表水透入至地下透水基层时,由于地下透水基层的透水能力往往要比透水混凝土的透水能力小很多,从而当水量很小时透水混凝土有好的排水透水效果,而当水量很大时,由于透水混凝土下层的土壤透水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将透水混凝土透出的水排走,因而仍然会出现大量积水的问题。因此,现有的透水结构件中存在地表的存水量和下层的透水能力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的透水路面及场地施工有两种:一是在地面浇筑透水混凝土结构层,再用比例水泥砂浆铺装透水砖,这种方式施工要求特别高,在实际施工中基本上都达不到透水效果。而且此种施工方式的透水路面承载力低,只能用于人行步道,不能用于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在使用中现有的透水砖会出现下沉或塌陷,导致路面不平、局部积水,行人通行时出现喷水陷阱问题,严重影响透水砖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排水效果好,承重能力强的复合透水板。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复合透水板,包括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所述透水表面层与透水结构层的表面紧密粘合为一体;所述透水表面层中设有由第一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由第二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小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相通形成透水通道,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1.25-9.5mm。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的侧壁上设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管道的外侧壁与透水结构层紧密粘合。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的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结构。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表面层的任意相对的两侧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包括透水混凝土壳体和过滤网,所述透水混凝土壳体为一端开口的矩形或方形结构,所述过滤网覆盖在所述透水混凝土壳体的开口上,所述过滤网与透水混凝土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透水表面层与透水混凝土壳体紧密粘合;所述透水结构层与透水混凝土壳体的另一端紧密粘合。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过滤网的筛孔尺寸为80-400目。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表面层的外表面呈圆弧形结构,所述圆弧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5°-15°。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骨料为石英砂,第二骨料为碎石。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表面层的厚度为2-5cm。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结构层的厚度为12-20cm。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复合透水板采用单一的细骨料加压之后作为透水表面层透水率高;透水结构层采用较粗的骨料与水泥紧密粘合在提高整体的承重强度的同时在透水结构层中设有排水管道保持较好的透水率;两者相结合使得本技术具有较好的透水排水效果与承重能力;本技术通过在第二透水表面层的相对的两侧增加过滤层,第二透水表面层为弧形结构在进一步增加承重能力的同时,将雨水引入过滤层从而保证了过滤雨水中颗粒物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透水结构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过滤层机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为1-第一透水表面层,2-透水结构层,3-第二透水表面层,4-第二过滤层,5-第一过滤层,6-透水混凝土壳体,7-过滤网,8-排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复合透水板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技术书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完整的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解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应当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中紧密粘合的方式,以及粘合剂均为现有技术。本技术中的紧密粘合是指将足够量的骨料和粘合剂(如水泥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采用透水混凝土常规的制备工艺加压20-50Mpa压实而成。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复合透水板,包括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2,所述透水表面层与透水结构层2的表面紧密粘合为一体;所述透水表面层中设有由第一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透水结构层2中设有由第二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小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相通形成透水通道,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1.25-9.5mm。第一透水表面层1的厚度为2-5cm。如图1所示的第一透水表面层1采用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的细骨料和粘合剂加压成型,可以有效隔开路面雨水中带有的颗粒泥沙。经专利技术人验证,第一透水表面层1采用20-50Mpa压实后,透水率为1-2。为保证透水效果并有效隔开路面雨水中带有的颗粒泥沙,第一透水表面层的厚度采用2-5cm。优选地,采用4cm。第一透水表面层1可以做系列色彩配方,配合设计的创意,针对不同环境和个性要求的装饰风格进行铺设施工。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结构层2的厚度为12-20cm。透水结构层2根据使用地降水量大小选用用骨料大小为粒径1.25-9.5mm中的单粒径或双粒径骨料采用压力装置加压20-50Mpa加压成型,经专利技术人验证,其透水率为2.7。透水结构层2结构层厚度取12-20cm,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同时节约成本优选地,选用15cm。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透水结构层2中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管道8,所述排水管道8的侧壁上设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管道8的外侧壁与透水结构层2紧密粘合。为增强透水结构层2的排水效率,在透水结构层2中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排水管道8,排水管道8将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2中的水通过排水管道8侧壁上的透水孔,进入至排水管道8内,排水管道8与路面的地下排水系统连通,从而在雨量很大时,保证排水效果。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骨料为石英砂,第二骨料为碎石。增强装饰效果,第一透水表面层1选用石英砂;为降低使用成本,增强透水效果,透水结构层2选用碎石。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复合透水板,所述第二透水表面层3和透水结构层2的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结构。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二透水表面层3和透水结构层2的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结构。进一步的改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透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所述透水表面层与透水结构层的表面紧密粘合为一体;所述透水表面层中设有由第一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由第二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小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相通形成透水通道,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1.25‑9.5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透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所述透水表面层与透水结构层的表面紧密粘合为一体;所述透水表面层中设有由第一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由第二骨料和粘合剂紧密粘合所生成的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小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所述第一狭缝状透水通道与第二狭缝状透水通道相通形成透水通道,所述第一骨料的粒径为0.315-1.25mm,所述第二骨料的粒径为1.25-9.5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结构层中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的侧壁上设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管道的外侧壁与透水结构层紧密粘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表面层和透水结构层的横截面为方形或矩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透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小冬,车大桥,伍平,赵化,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