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518028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包括路床,路床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土工布、基层、第一缓冲层、液态循环砖、第二缓冲层和晶体呼吸砖,路床中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蓄水池,蓄水池设置有盖板,盖板采用渗水材料制成,蓄水池与蓄水池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每个蓄水池的上端部还通过溢水管连接至城市排水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具有透水、渗水和蓄水功能,解决雨水灾害的同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雨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就是把城市建设成为像海绵体一样,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化解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使之成为收方自如的水弹性城市。而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到从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传统的道路建设,依靠普通砖体铺设,下雨砖体不吸水,路面湿滑,排放雨水依靠城市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排放,使城市路面但是雨水白白浪费,淡水资源利用率低,但经常会因为大雨、暴雨,排水量大,排水池堵塞,而造成道路积水,甚至内涝等现象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具有透水、渗水和蓄水功能,解决雨水灾害的同时,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包括路床,路床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土工布、基层、第一缓冲层、液态循环砖、第二缓冲层和晶体呼吸砖,路床中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蓄水池,蓄水池设置有盖板,盖板采用渗水材料制成,蓄水池与蓄水池之间通过连接管道连通,每个蓄水池的上端部还通过溢水管连接至城市排水管道。优选地,所述的蓄水池与蓄水池的间距为30-50m,蓄水池中设置有用于将蓄水池中的水抽至地面的抽水装置。优选地,所述的基层采用水泥、河沙和豆石按照1:2:5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优选地,所述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均采用水泥和粗沙按照1:3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的厚度均为20-30mm。优选地,所述的晶体呼吸砖采用生态晶体呼吸砖,晶体呼吸砖与晶体呼吸砖之间的缝隙通过20目的石英砂填充。优选地,所述的生态晶体呼吸砖包括底料层和面料层,所述的底料层的主料配方包括米石300-600kg,洗砂20-80kg,硅酸盐水泥150kg,水5-30kg;底料层的辅料配方按照每150kg的主料中加入玄武岩20-30%,聚丙烯仿钢纤维5-10%,混凝土防腐剂3-8%,固水剂6-9%;所述的面料层的主料配方包括石英砂100-300kg,水10-25kg,硅酸盐水泥42.5R为100kg;面料层的辅料配方按照每100kg的主料中加入透水剂5-10%,玄武岩10-25%,防腐剂0.8-2%。优选地,所述的液态循环砖的主料配方包括米石400-800kg,洗砂10-30kg,硅酸盐水泥42.5R为150-200kg,水10-30kg,辅料配方按照每100kg主料中加入玄武岩20-50%,聚丙烯仿钢纤维10-20%,保水无机材料50-80%,混凝土防腐剂5-10%。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良好的透水性,雨水可通过路床表面的晶体呼吸砖等多层结构渗透至路床中,或排走、或收集,即实现吸水和蓄水,减轻城市内涝现象;2.自动调节功能,透过晶体呼吸砖的雨水一部分储存在液态循环砖中,晶体呼吸砖透气性好,通过液态循环砖中的积水可以调节地表的温度和湿度,消除“热岛效应”,维持地表平衡;3.安全舒适性,在解决了路面积水的同时,解决了积水反光问题,行车更加安全;4.降噪能力强,通过采用多层结构,且中间包括两侧缓冲层,能够有效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创造舒适安静的交通环境。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晶体呼吸砖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液态循环砖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晶体呼吸砖,2-第二缓冲层,3-液态循环砖,4-第一缓冲层,5-基层,6-土工布,7-路床,8-连接管道,9-盖板,10-蓄水池,11-溢流管,12-城市排水管道;101-底料层,102-面料层;301-砖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包括路床7,路床7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土工布6、基层5、第一缓冲层4、液态循环砖3、第二缓冲层2和晶体呼吸砖1,路床7中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蓄水池10,蓄水池10设置有盖板9,盖板9采用渗水材料制成,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之间通过连接管道8连通,每个蓄水池10的上端部还通过溢水管连接至城市排水管道12。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的间距为30-50m,蓄水池10中设置有用于将蓄水池10中的水抽至地面的抽水装置。雨水天,雨水通过路床7上的多层结构,渗透后进入到蓄水池10中,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连通,从而将更多的雨水收集下来,当雨水超限时,蓄水池10中的雨水则通过溢水管溢流后排入城市排水管道12中,通过城市排水管道12排走。在需要水资源时,可通过蓄水池10中的抽水装置,将蓄水池10中储蓄的雨水抽至地面,可进行灌溉花草等其他用途,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基层5采用水泥、河沙和豆石按照1:2:5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第一缓冲层4和第二缓冲层2均采用水泥和粗沙按照1:3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第一缓冲层4和第二缓冲层2的厚度均为20-30mm。晶体呼吸砖1采用生态晶体呼吸砖1,晶体呼吸砖1与晶体呼吸砖1之间的缝隙通过20目的石英砂填充。优选地,所述的包括底料层101和面料层102,所述的底料层101的主料配方包括米石300-600kg,洗砂20-80kg,硅酸盐水泥150kg,水5-30kg;底料层101的辅料配方按照每150kg的主料中加入玄武岩20-30%,聚丙烯仿钢纤维5-10%,混凝土防腐剂3-8%,固水剂6-9%;所述的面料层102的主料配方包括石英砂100-300kg,水10-25kg,硅酸盐水泥42.5R为100kg;面料层102的辅料配方按照每100kg的主料中加入透水剂5-10%,玄武岩10-25%,防腐剂0.8-2%。液态循环砖3的主料配方包括米石400-800kg,洗砂10-30kg,硅酸盐水泥42.5R为150-200kg,水10-30kg,辅料配方按照每100kg主料中加入玄武岩20-50%,聚丙烯仿钢纤维10-20%,保水无机材料50-80%,混凝土防腐剂5-10%。液态循环砖3通常与呼吸砖配合,将液态循环砖3铺设在呼吸砖下方,呼吸砖透水性好,雨水透过呼吸砖后流到液态循环砖3,液态循环砖3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通过液态循环砖3将雨水存蓄下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消除“热岛效应”,维持地表生态平衡。液态循环砖3的结构包括砖体301,所述的砖体301采用所述的原料配方制成。为了解决城市人行道路积水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呼吸砖的概念,通过透水性材料较好的砖体来铺设道路,雨水很容易通过呼吸砖渗透,再通过液态循环砖保水净化,蓄水池收集,达蓄水池收集限值,再城市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排放,真正能达到大雨无积水,小雨不湿脚,积水现象明显好转,大大缓解了城市城市城市排水管道的排放压力;在城市长时间无雨水,而阳光长时间照射路面时,通过液态循环砖净化、保存的雨水,能反向路面,形成水蒸气,达到保湿、降噪,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蓄水池收集的雨水,可利用安装的管道和喷洒装置,可喷洒周边绿化带,雨水循环系统能起到化解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使之成为收方自如的水弹性城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床(7),路床(7)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土工布(6)、基层(5)、第一缓冲层(4)、液态循环砖(3)、第二缓冲层(2)和晶体呼吸砖(1),路床(7)中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蓄水池(10),蓄水池(10)设置有盖板(9),盖板(9)采用渗水材料制成,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之间通过连接管道(8)连通,每个蓄水池(10)的上端部还通过溢水管连接至城市排水管道(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床(7),路床(7)的表面由下至上依次布置有土工布(6)、基层(5)、第一缓冲层(4)、液态循环砖(3)、第二缓冲层(2)和晶体呼吸砖(1),路床(7)中设置有间隔分布的蓄水池(10),蓄水池(10)设置有盖板(9),盖板(9)采用渗水材料制成,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之间通过连接管道(8)连通,每个蓄水池(10)的上端部还通过溢水管连接至城市排水管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池(10)与蓄水池(10)的间距为30-50m,蓄水池(10)中设置有用于将蓄水池(10)中的水抽至地面的抽水喷洒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层(5)采用水泥、河沙和豆石按照1:2:5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缓冲层(4)和第二缓冲层(2)均采用水泥和粗沙按照1:3的质量比混合制备而成,第一缓冲层(4)和第二缓冲层(2)的厚度均为20-3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行道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晶体呼吸砖(1)采用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芳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顺辉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