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云明专利>正文

一种仿生水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0369 阅读:4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仿生水草,包括主茎、载体、浮体及重垂体,载体与主茎相连,主茎上端连接浮体,主茎下端连接重垂体,载体由塑胶注塑成型,载体外层为纳米二氧化钛;载体呈网状或吊兰式或带状式。本仿生水草解决了现有仿生水草存在的制造成本高、易损坏、受天气影响大的缺点。(*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仿生水草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净化水质的仿生水草。
技术介绍
目前,河道、湖泊等普遍存在污染,水质性缺水特别严重。由于受到周围 人们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使水体 的自净能力降低,河道、湖泊的生态失去平衡,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水体变绿, 藻类疯长,致使水体产生异味,发黑发臭。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治理。生态意义上的水体污染治理已从单一性的物理景观趋向多样化的生态景 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城市生态建设。水体污染治理不仅要达到它的基 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水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亲切怡人的休闲空间和绿化 生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国内外在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如运用物 理方法可以治理河道污水,如调水、机械除藻、底泥疏浚等,但是该方法只是 进行污染源的暂时转移,治标不治本。化学方法有混凝沉淀、电解、催化氧化 等,其虽可以有效地处理废水,但易产生二次污染。生态-生物法近年来发展很 快,它借助自然界自身的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受污水体的一项新技术,包括河道 曝气法、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技术、土地处理法等。目前发展起来的最新水体 污染治理工艺,如悬浮填料移动床、曝气生态净化系统和底泥生物氧化等多种 方法,这类工艺是将生物法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特点。国外对水体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 成效。其基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研究,通过改 善河流水质、重建和恢复生态等内容来改善生态环境,如减少枯水期引水量, 大幅度减少地下水开采。国外对河流实施单一目标管理是为了避免洪水,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以 质量转移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建立河流和洪泛平原生境、建设人工大坝等工程 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使日流量趋于稳定。但问题是河流经长时间的运行,来自上游的沉积物不断积累,冲刷洪水流量减小,水和沉淀物的自然流动受到抑 制,水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水库和下游地区,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为了弥补 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采用河道内流量增量法、蒙大纳法、流量持续时间曲线 法、栖息地排水法、水力学评价法等,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 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 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 性、延续性特点。与国外相比,由于国内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只注重经济建设, 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 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流认识的深入及工程的实施,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 理从原来仅对河道污染进行治理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 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 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 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基本 上没有工程实践。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水环境 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美丽的江南水乡将很难看到水草摇曳,鱼虫漂浮, 白鹭翩飞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各异、恶臭扑鼻的河道水,没有鱼虾,甚 至连活的生物体都难觅踪影,更甚是会致人中毒的水体。因此,对河道治理刻 不容缓仿生水草对治理水体污染所形成高效的生态系统,从低投资、低能耗、生 态性等方面大大降低社会综合成本和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在相对很低的成本基 础上获得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将污水的生态性处理和景观水体 建设相融合,获得景观娱乐效益;将水处理和生态水环境建设化整为零,推动 群众共建,获得社会效益;既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又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治水公园化的理念。仿生水草污水处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体现水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成本降低、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等理念,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获得长久的生态环 境效益。在国内外专利文献中,也有公开治理水体污染的仿生水草专利。如中国专利号为ZL200620134335.3公开了一种智能仿生水草,由仿生水草、固定在仿生 水草根部的微型充氧装置、固定在仿生水草顶部的浮体、遥控接收器、太阳能接收器和储能器组成。但该专利存在缺点因其带有太阳能接收器,致使制造 成本高,且易损坏,维修难;此外,其受天气影响大,如遇阴雨天气,则无法 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净化水质的仿生水草,其解决了现有仿生水草存在 的制造成本高、易损坏、受天气影响大的缺点。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仿生水草,包括主茎、载体、浮体及重垂体,载体与主茎相连,主茎上端连接浮体,主茎下端连接重垂体,载体由塑胶注塑成型,载体外层为纳米二氧化钛;载体呈网状或吊兰式或带状式。 所述的仿生水草,载体的聚乙烯塑料与橡胶的比例为10: 1 20: 1。所述的仿生水草,载体表层的纳米二氧化钛的厚度为50 150纳米。所述的仿生水草,吊兰式载体与主茎间转动式连接。所述的仿生水草,载体与主茎间通过一转盘转动相连。本技术仿生水草应用于水污染处理领域,尤其是河道、湖泊、池塘等 水景工程。仿生水草及其水质强化净化方法是环境工程学科中的微污染水源水 处理技术,是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微污染河道等水源地水质强化净化技术。仿生水草的浮体与生态鱼礁之间采用尼龙绳柔性连接,使其能随水流360°摆动, 尼龙绳外套有可防止仿生水草缠绕在一起的塑料管;填料片有多个,分别串接 在浮体与生态鱼礁之间的尼龙绳上。仿生水草的水质强化净化方法将仿生水草直接投放到富营养化或微污染 水体中,投放密度根据湖泊和河道的污染程度而定, 一般体积比为20%左右; 仿生水草的顶部采用浮球浮于水面,底部固定于生态鱼礁上,防止漂移,尼龙 绳的长度略长于水位高度。利用附着生长的微生物和藻类,既起到生物过滤和 生物转换作用,又利用荷花式浮体、自旋水生植物形态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其可用于被污染的湖泊、池塘、死水河、季节性死水河等,帮助水体恢复自然 生态平衡,使其长期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具有生物膜活性较强、容易脱落更 新等优点,也可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 业等污水处理和控制。从使用来看,本仿生水草具有以下优点-1. 设计理念超前,实施简便。2. 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COD,去除效果佳,且对脱氮除磷也有较好的效果。3. 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维护,不需要提供任何的电力、建筑设施和机械设备o4. 易于升级换代,操作简便。5. 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河道、水塘、湿地等,扩大和延伸污水处理系统功能。6. 化整为零,就地解决污水问题,减少管网建设成本。7. 降低了水流速度,为SS (悬浮物)的沉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8. 有效阻挡光线,减少藻类的生产。9. 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大,能使微生物、藻类着床容易,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10. 能与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仿生水草,包括主茎、载体、浮体及重垂体,载体与主茎相连,主茎上端连接浮体,主茎下端连接重垂体,其特征是,载体由塑胶注塑成型,载体外层为纳米二氧化钛;载体呈网状或吊兰式或带状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云明林虹徐步县
申请(专利权)人:林云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