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9142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克服了在分离过程中重新混合产生二次污染。除油器(8)里形成聚结器(4)和连通的分离器(6),该二器的两侧是外壳,聚结器上、下两面为倾斜封闭板,内部置聚丙烯梯形波纹板,邻层板上梯形槽体轴心线构成某角度。分离器上面为固定带(19),下面是出泥间隔网带(21),内部置聚丙烯板组,每板上压成均布的多面凸棱体。污水从筛板(3)进入聚结器里倾斜交错的聚结通道,以横向流进入分离器,提高了分离效率。(*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处理含油污水的除油装置,特别涉及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在油田、化工等行业含油污水处理工程中,除油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水质净化处理设备。目前国内外含油污水除油的方法比较多,现应用的主要有斜板除油器。斜板式除油器基本原理为“浅层沉淀”,又称“浅池理论”或“哈真理论”,基本原理如下含油污水在斜板区的分离效率为E=VQ/A------(1)]]>式中E-------油珠颗粒的分离效率,%;V-------油珠颗粒的上浮速度,m/s;Q/A-----表面负荷率,m3/h·m2;Q-------处理流量,m3/h;A-------除油设备水平工作面积,m2。这里的分离效率是以大于浮升速度V的油珠颗粒去除率来表示的,也就是除油效率。表面负荷率Q/A是一个重要参数,当除油设备通过的流量Q一定时,加大表面积A,可以减小油珠颗粒的上浮速度V,这就意味着有更小直径的油珠颗粒被分离出来,因此加大除油设备工作面积A,可以提高除油效率或增加设备的处理能力。浮升速度V可用斯托克斯公式(Stokes)计算V=g18μ(ρw-ρ0)d2p------(2)]]>式中V-----油珠颗粒的浮升速度,m/s;g-----重力加速度,m/s2;μ----污水的动力粘度,pa·s;ρw----污水的密度,kg/cm3;ρo----油的密度,kg/cm3;dp----油珠颗粒直径,m。由斯托克斯公式可知,若污水中的油珠颗粒直径、污水及油密度和水温一定时,则油珠颗粒的浮升速度亦为定值,除油效率与油珠颗粒的浮升速度成正比,与表面负荷率成反比。假设除油设备的高度为H,油珠颗粒的分离时间为t,则表面负荷率可表示为Q/A=H/t,将其代入(1)式,可得E=VQ/A=VH/t=VtH------(3)]]>从(3)式可见,重力分离除油设备的除油效率是其分离高度的函数,减小除油设备的高度,可以提高除油效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除油设备的分离高度越小,油珠颗粒上浮到表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就是所谓的“浅池理论”。因此,在油水分离设备中加设斜板,可增加分离设备的工作表面积,缩小分离高度,从而可提高油珠颗粒的去除效率。在理论上加设斜板不论其角度如何,其去除效率提高的倍数,相当于斜板总水平投影面积比不加斜板的水面面积所增加的倍数。当然实际效果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倍数,这是因为存在着斜板的具体布置,进出水流的影响、板间流态的干扰和积油等因素。但是,由于斜板的存在,增大了湿周,缩小了水力半径,因而雷诺数(Re)较小,这就创造了层流条件,水流较平稳,同时弗劳德数(Fr)较大,更有利于油水分离。目前常用的斜板式除油器,其含油污水在板间多半为上向流或下向流,这就使油、水、泥在同一个流线方向移动,其中,上向流为水与油珠运动方向一致,下向流为水与泥运动方向一致,因而就造成了处理后的水与已分离的油或泥重新混合,发生二次污染,并且每一单元流速都是恒定不变化的,影响油水分离效率。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目前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的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根据“浅池理论”或“哈真理论”,采用斜板除油器外壳上相关部件,在除油器外壳进液端置有聚结器和中部置有连通的分离器。聚结器上有与外壳焊接的进液筛板,上下两面为向轴心线倾斜的上、下板,聚结器的两侧采用除油器外壳构成的聚结器。聚结器里置有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的梯形波纹板组,该板组中相邻层板上梯形槽体的轴心线构成某一角度。上述分离器的两侧采用除油器外壳,上面放有间隔的角钢固定带;下面是支承板,该支承板上有间隔的钢板网带;分离器里置有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的多层板组,每层板压成若干个均布的多面凸棱体,每板上每行多面凸棱体是“凸”与“凹”交替;邻层板上是多面凸棱体“凸”与“凹”相对应。上述聚结器里梯形波纹板邻层板上梯形体的轴心线可构成60~90°,分离器里多层板组可与水平面相倾斜,且每板上可压成正六面凸棱体。进液筛板上均布Φ8-Φ10mm孔。由上述方案可知采用大阻力配水方法,含油污水经挡水折板缓冲后再经筛板以均匀细流进入聚结器,可使聚结器中每一通道内污水流速基本保持一致,可提高油珠的聚结效果。污水经聚结器里倾斜交错的正弦波路流动,可使微小粒径的油珠在亲油性较强、疏水性良好的梯形波纹流道面上润湿附着,并不断地进行碰撞结合扩大,变大后的微小油珠在自身重力和水力冲动作用下,可从板面脱落下来,使聚结表面又得到更新,与此同时,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也在发生不断碰撞及聚并,最终变成容易去除的较大油珠及固体颗粒。含油污水经过聚结器后沿着水平方向进入分离器,分离器由于相邻板组中正六面凸棱体而形成大、中、小三个通道口,从聚结器出来的油珠和固体颗粒,按一定水力负荷沿水平方向进入分离器,在其中由小口通道进入,从中口、大口通道流出,以后由于流道不断重复变化,就造成了水力条件的不断变化,致使经过聚结变大的油珠及固体物质颗粒,多次发生分离,最后使油珠浮至上面角钢板固定带上,集中流入储油仓中;污泥及固体物质落至下支承板上排出,从而可以完成设计目的。本技术与上述目前技术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效果按照“浅池理论”,充分发挥了聚结和分离的综合作用,在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连续排油,保证了高效率油水分离;同时,采用横向进水,分离板组内油、水、泥的流态为正交流,即含油污水沿水平方向进入分离板组,同时沿水平流出,油珠垂直向分离板组上部移动,泥及固体颗粒向斜板的底部移动,并且每一单元流速时刻都在变化,克服了已分离的油或泥与水重新混合发生二次污染的问题。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图附图2是图1上A~A剖视图附图3是图1聚结器(4)里两个梯形波纹板(23、24)组合一组(25)状态图附图4是图1上配水折板(2)轴侧图附图5是图1上进液筛板(3)主视图附图6是图1上角钢固定带(19)轴侧图附图7是图1上支承板(21)主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由附图1所示,一般含油污水除油器都具有筒体外壳(8)、左、右头盖(18、12),左头盖(18)上接有含油污水进液管(1),该端里面于侧壁上有配水折板(2),如图4所示;右头盖(12)上有出水弯管(11,13),该端里面有缓冲挡板(10);上面有储油仓(22)及排油管(7);筒体外壳下面有鞍座(14)及排泥管(15)和挡流板(16);另外筒体上还有人孔盖(20)。本技术是在除油器外壳里含油污水进液端置有聚结器(4)和中部置有连通的分离器(6),聚结器(4)上进液端是与外壳(8)焊连的筛板(3),筛板(3)的形状决定于筒体外壳(8)的形状,如图5所示,由它分隔成左端为含油污水进液区,配水折板(2)置在进液区;聚结器(4)的上下两面为向筒体轴心线倾斜的上、下封闭板(5,17),二板的两侧与外壳内壁焊接;聚结器(4)的两侧是外壳(8);出口端与分离器(6)直通;聚结器(4)里置有以聚丙烯复合材料为主的梯形波纹板组,每板上形成多道同向均布的梯形槽,该板组中相邻层板上梯形槽体的轴心线构成某一角度,含油污水由筛板(3)进入这些倾斜交错的梯形槽里。上述分离器(6)的两侧以外壳(8)为封闭弧形面,上面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向流含油污水除油器,除油器外壳(8)一端上接有进液管(1),该端里面有配水折板(2);另一端上有出水管(11,13),该端里面有缓冲挡板(10);上面有储油仓(22)及排油管(7);下面有鞍座(14)及排泥管(15),其特征在于: a.在除油器外壳(8)里进液端置有聚结器(4)和中部置有连通的分离器(6);聚结器(4)上有与外壳(8)焊连的进液筛板(3),上下两面为向轴心线倾斜的上下封闭板(5,17),聚结器(4)的两侧是外壳(8);聚结器(4)里置有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的梯形波纹板组,该板组中相邻层板上梯形槽体的轴心线构成某一角度;b.分离器(6)的两侧为壳体(8)上面放有间隔的角钢(19),下面是支承板(21),支承板(21)上有间隔的钢板网带(26);分离器(6)里置有聚丙烯复合材料制成的多层板 组,每板上压成若干个均布的多面凸棱体,每板上每行多面凸棱体是“凸”与“凹”交替;邻层板上是多面凸棱体的“凸”与“凹”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喜程继顺徐洪君舒志明裴艳玲古文革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