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导电膜及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86400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6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应用所述触控导电膜的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导电膜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的优点,而且也提升了稳定性,对应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电膜,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触控显示的触控导电膜以及应用所述触控导电膜的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摸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其易于使用、坚固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等优点,广泛地被应用各种数字信息系统所使用。但长久以来触摸屏应用领域都是电阻式触摸屏的天下,iPhone的全球风靡将投射式电容式触摸屏的使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其在整个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提高,并有望夺取了触摸屏的霸主地位。展望未来,投射式电容式触控凭借其丰富和舒适的用户体验,将在今后取得巨大的发展和成就。目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主要应用于各种手机。随着支持触摸屏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布,将大大促进触摸屏在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的使用。除此之外,车载多媒系统、电子书、智能家电和中大尺寸液晶电视等将成为推动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新一轮发展的动力。由于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给用户带来舒适的用户体验,支持多手势和多点触摸,天生的高透光率及高清晰度,因而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中大尺寸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广,现有的设计方案已无法满足更大尺寸的需求。目前市场上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的触控导电膜通常包括引线通道和导电通道,两者之间为分离式结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难以对位,容易脱落导致稳定性不佳和生产良率较低,而且还会带来工艺流程和工时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触控导电膜难以对位、容易脱落导致稳定性不佳和生产良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稳定性较好和生产良率较高的触控导电膜。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所述可视区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非可视区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导电网格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是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的10-50倍。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纵切面为矩形、倒梯形或两者组合。优选的,所述倒梯形的开口宽度大于下底宽度。优选的,所述导电网格的网格单元为矩形、菱形或不规则图形。优选的,所述基板包括基底层和UV胶层,所述UV胶层位于所述基底层的上方,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UV胶层上。优选的,所述可视区的所述第一凹槽延伸入所述非可视区内的第二凹槽中。优选的,所述可视区和所述非可视区之间还包括辅助连接导线,所述辅助连接导线分别与所述可视区和所述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一体成型连接。优选的,所述可视区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导电通道和导电网格被切断后形成的非导电通道,非可视区包括多个相互绝缘的引线通道。优选的,所述导电通道通过引线通道引出与外部电连接,单根导电通道由一根或多根引线通道引出。优选的,所述非可视区包括接地屏蔽线,所述接地屏蔽线位于所述可视区和引线通道之间,或者位于所述引线通道的外围与所述触控导电膜的边缘之间。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包括触控导电膜,所述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导电膜,所述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不需要额外进行对准、压合连接等,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的优点,而且也提升了稳定性,避免了二次连接带来的诸多不便,对应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组装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另一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沟槽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沟槽另一结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内部通道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网格单元结构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7中网格单元另一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的非导电通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的导电通道和非可视区的引线通道连接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的导电通道和非可视区的引线通道另一连接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可视区的导电通道和非可视区的引线通道再一连接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屏蔽线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触控导电膜的屏蔽线另一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导电膜,所述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20和形成在所述基板20上的导电网格,所述基板20的可视区11和非可视区12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的,所述可视区11包括多个第一凹槽24,所述非可视区12包括多个第二凹槽25,所述第一凹槽24和所述第二凹槽25内分别填充有导电材料21,从而形成所述导电网格,也就是说,所述导电网格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4和所述第二凹槽25内。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包括基底层23和UV胶层22,所述UV胶层22位于所述基底层23的上方,所述第一凹槽24和所述第二凹槽25位于所述UV胶层22上。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0上直接形成所述第一凹槽24和所述第二凹槽25。形成方法可以采用常规压印技术。图2中,所述可视区11的所述第一凹槽24延伸入所述非可视区12内的第二凹槽25中,也就是说,所述可视区11的导电材料21延伸入所述非可视区12中,并与所述非可视区12的导电材料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区11延伸入所述非可视区12的导电材料21与所述非可视区12内的导电材料21也是一体成型结构。即,所述触控导电膜的位于所述可视区11的导电材料21和位于所述非可视区12的导电材料21均为一体成型结构,不需要额外进行对准、压合连接等,这样的结构不但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而且也提升了稳定性,避免了二次连接带来的诸多不便。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24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25之间的间距,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24之间的间距是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25之间的间距的10-50倍。此外,所述第一凹槽24和/或所述第二凹槽25的纵切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5/201610846762.html" title="触控导电膜及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原文来自X技术">触控导电膜及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导电膜,包括基板和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导电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可视区和非可视区的导电网格为一体成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区包括多个第一凹槽,所述非可视区包括多个第二凹槽,所述导电网格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间距是相邻的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的间距的10-50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纵切面为矩形、倒梯形或两者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梯形的开口宽度大于下底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网格的网格单元为矩形、菱形或不规则图形。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导电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基底层和UV胶层,所述UV胶层位于所述基底层的上方,所述第一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小红肖江梅谢文王涛吕品高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维业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