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主要由内置有搅拌器的厌氧槽及数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及一座过滤槽所组成,其中废水经由调节槽内的马达抽入厌氧槽中,并利用搅拌器将沼气抽入使之充分搅拌,厌氧槽顶面邻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处形成曲折的连通管,可使较大的颗粒不致进入上流式厌氧发酵槽中,而上流式厌氧发酵槽中设有滤网,可使废水充分过滤,并为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经多次上流式厌氧发酵槽的分解后,再经由第二连通管而达过滤槽。(*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主要提供一种应用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原理而使废水在最短时间内净化为符合排放标准的设备,是由厌氧槽、数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和一座过滤槽所组成,于厌氧槽中应用搅拌器抽入沼气使废水充分搅拌,再由上流式厌氧发酵槽进行有机物的分解,最后于过滤槽沉淀而完成净化的作用。一般废水处理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简单地说,厌氧处理便是将污物存于一无氧的环境中,使其中的厌氧菌得以大量生存,而该种细菌喜欢以污物中的有机悬浮物质作为养分而繁殖,同时产生沼气可以利用;而好氧处理则是以机械将空气灌入处理槽中,使得其中的好氧菌得以活泼生存,并同样的以污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养分而生存;两种方式中,后者好氧菌的生存必需以额外的动力将新鲜的空气不断的输入槽中,以使好氧菌得以生存,故而需要较多的动力成本,而且好氧菌作用过程中需加入化学品,而作用后会产生大量松散、不能分解的物质,所以较不经济,只有支出没有回收,而在处理的过程中,若废水生化需氧量(简称BOD值)较高时,其最后的结果往往不能尽符人意,而需再作二次处理才能排放。而厌氧处理则可以较简单的方式达到处理的目的,其可处理的废水浓度较好氧菌者更高,BOD值可达数万PPM,相对的现有好氧菌处理方式在高于1000PPM时成效上便有折扣,成本相对的极低,所以厌氧处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处理方式;然而,现今的方式是建立数个槽体,使污物流入其中,而该槽体设为密封式,以得到无氧的条件,而槽体中的污物到某一高度后便流到第二槽中再进行同样的步骤,经由如此的作用,到第三或第四槽便可得到一较符合排放标准的水而可排入排水系统中,故,若要得到较佳的排放水便必须使槽中的污物与厌氧菌充分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槽体仅为一简单的蓄水槽,污物由槽体顶面流入其中后便自然堆积而其与厌氧菌的作用完全依其自然的方式而作用,故而发生作用的时间很短,作用面亦有限,无法得到较佳的成果,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后,其所得出的处理水仍不能达到排放的标准,造成使用者极大的困扰,若再加上废水量大的工厂,其处理的容量空间便直接迫使使用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进入处理设备中的废水移开以容纳新产生的废水,因而处理时效上的因素便是现有处理设备最大的缺失;同时,由于甲烷菌不断的分解有机物而产生沼气,该沼气便以气泡的型式附着于有机物的周围,使得有机物受到气泡的浮力而向上浮升,往往造成在池液表面形成一层硬质的渣屑及浮渣,限制了作用的效率,更使得一般的处理槽在使用一、二年后便需将该硬质的表层刮除,在使用上不太方便。为改善上述现有废水处理设备的缺失,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是应用厌氧的原理,使得经由本技术的安排,可使废水得到充分的搅动,并且在上流式厌氧发酵槽中可与厌氧菌有充分的接触作用,使其净化的功能和效率得到最佳的发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高浓度的废水净化至符合排放的标准,而连接管的设置可使气室中保持一定的背压,当其压力大于深入水中的压力时,便会使浮在气室空间表面的渣屑受上方的压力而下沉,形成在液面上拍动的情形,再配合搅拌器的作用利用上冲的水泡将之冲散不凝结,延长处理槽中污泥集结的时间,有效的解决一般处理槽的缺失。本技术提供一种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该设备主要由调节槽、厌氧槽、数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和过滤槽所组成,其中废水由调节槽抽入厌氧槽再溢流至上流式厌氧发酵槽的底面释出,而于厌氧槽中设置有灌入沼气的搅拌器,上流式厌氧发酵槽旁连续接设数座封闭的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并于最后一上流式厌氧发酵槽旁设一过滤槽,该过滤槽底面具有阀门设备,而中段设有可将水及污泥分开的滤材。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厌氧槽顶面与上流式厌氧发酵槽接壤处内壁设有一三角形的突出物,而相邻的顶面则有突伸的挡板,突出物与挡板间形成一间隙,而可将较大的杂质拦下。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厌氧槽顶面突伸一气室空间,使较大型的杂物可集中于该空间处。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上流式厌氧发酵槽中设上下相错排列的支撑杆,而将滤网披覆于各支撑杆之间。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滤材为两平行设置的滤网,及填置于两滤网之间具有许多槽道的过滤块。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诸槽体的顶面设有一周缘以水封方式封闭的罩体以收集沼气。所述的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搅拌器可由罩体内抽取沼气。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厌氧槽及上流式厌氧发酵槽组装平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其中之一上流式厌氧发酵槽与过滤槽组装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歧管第一实施例图。图4为本技术的歧管第二实施例图。图5为本技术的组合布置示意图。请参看图1、2所示,本技术主要由调节槽40、厌氧槽10、三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和过滤槽30所组成,其中于厌氧槽10一侧接设一调节槽40,该调节槽40可收集废水并且每天以固定的速度将废水抽入厌氧槽10内,其是由厌氧槽10底面进入厌氧槽10中,而在与抽水机41连接的管路末端可具有两种如图3、图4所示的歧管42,大体上是使废水可经由多个歧管42而进入厌氧槽10中,使废水在进入厌氧槽10时便具有初步的混合搅拌作用,而可使较大的颗粒不致过于集中,并可形成初步的循环流动型态,有效的消除槽中的死角;另于厌氧槽10的顶面靠近邻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的一侧,于厌氧槽10内壁处形成一三角形的突出物11,而邻侧处则有一挡板12,该挡板12的末端与突出物11间形成一间隙,可使废水水面高至该位置时,较大的颗粒遇至突出物11会被斜向推至挡板12的下侧而不会随一般的废水由该空隙进入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中;另于厌氧槽10的顶面向上突起一空间为气室15,使大颗粒在经由挡板12的挡隔后便会集中在该空间中而很容易的被收集;另设一外接的管体50与该气室15的空间部份连通,其可在必要时由该位置清理浮于液面上的浮渣,由该气室15空间位置亦接设一连接管51连接至邻接的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并使连接管51管体的末端深入水中约十厘米。请同时配合图5所示,本技术的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是以三座为例说明,而由厌氧槽10空隙处溢出的废水便直接进入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中,并且由连通管21接至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的底面进入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而后连通于各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底面,另于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中段设上、下两排相错的支撑杆23,以供细网目的滤网22披覆成锯齿状,以加大厌氧菌的着床面积,进而使其与废水之间可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的发挥作用,经过三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20的分解作用后,满溢的液体便可由另一连通管31而进入过滤槽30处,该过滤槽30的中段设有滤材33,其是设置两上下平行的粗目滤网34,并于两滤网34之间填置许多过滤块35,过滤块35内设有许多贯穿前后的槽道,可消除由连通管31流出的废水混合时所产生的气泡,及使部份上升的渣屑附着于过滤块35,而其他含有杂质的液体则流至呈锥状的过滤槽30底面,并在最底处的阀门设备32收集呈泥状的杂质,而处理过的水经过过滤槽30中的滤材33便可自上方排水口36排出;同时,在诸槽体的顶面罩设有罩体16,罩体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物废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其是由调节槽、厌氧槽、数座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和过滤槽所组成,其中废水由调节槽抽入厌氧槽再溢流至上流式厌氧发酵槽的底面释出,而于厌氧槽中设置有灌入沼气的搅拌器,上流式厌氧发酵槽旁连续接设数座封闭的上流式厌氧发酵槽,并于最后一上流式厌氧发酵槽旁设一过滤槽,该过滤槽底面具有阀门设备,而中段设有滤材,上端则设有排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上海,
申请(专利权)人:信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