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福万专利>正文

一种旋风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6095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9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中心管;壳体由壳体圆筒和壳体锥筒组成,中心管通过盖板与壳体焊接在一起,壳体上还焊接固定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切向注入管;中心管的下端设置有锥状筒,中心管与壳体圆筒还套装有旋流管,旋流管下端设置有罩于中心管的锥状筒外部的旋流管锥筒;旋流管顶部焊接固定于盖板上;在旋流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Ⅰ,在中心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Ⅱ,壳体锥筒设置有电动振打器和人孔;壳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2级旋流腔以及进气槽口位置确保分离的效率,同时进气槽口开口宽度由下至上逐渐缩小,避免顶部常驻旋流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旋风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效率的旋风分离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果会收到分体气体的自身条件影响,例如:湿度和温度;并且由于本身分离特性会导致在分离器顶部盖板下方位置产生一个常驻旋流导致这一部分气体不被分离,且大大影响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实现控温,以及防止常驻旋流产生的高效率的旋风分离器。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轴向中心的中心管;其中,壳体由壳体圆筒和壳体锥筒焊接组成,中心管通过盖板与壳体焊接在一起,壳体上还焊接固定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切向注入管;中心管的下端设置有锥状筒,中心管与壳体圆筒还套装有旋流管,且旋流管下端设置有罩于中心管的锥状筒外部的旋流管锥筒;旋流管顶部焊接固定于盖板上;在旋流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Ⅰ,且进气槽口Ⅰ为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在中心管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Ⅱ,且进气槽口Ⅱ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的进气槽口Ⅰ与旋流管相切;的进气槽口Ⅱ与中心管相切;其中,进气槽口Ⅰ和进气槽口Ⅱ径向方向上不重叠;壳体锥筒设置有电动振打器和人孔;壳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由直接贴合壳体外壁表面的蒸汽保温管、珍珠岩保温中层和聚氨酯保温外层组成。作为优选结构,盖板上设置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清理孔,此结构设计为可封闭孔,目的在于对壳体、中心管和旋流管形成的两级旋流的腔室内壁进行清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通过2级旋流腔以及开进气槽口位置确保正常情况下分离的效率,同时通过进气槽口Ⅰ与进气槽口Ⅱ的开口宽度由下至上逐渐缩小,有效避免顶部常驻旋流的产生,又通过独特的保温层设置实现高效保温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控温可针对进气的特性进行温度调整,最终实现保持最高效率的旋风分离工作状态。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本技术共2幅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示意图。图中:1、中心管,2、壳体圆筒,3、壳体锥筒,4、盖板,5、切向注入管,6、锥状筒,7、旋流管,8、旋流管锥筒,9、进气槽口Ⅰ,10、进气槽口Ⅱ,11、电动振打器,12、人孔,13、蒸汽保温管,14、珍珠岩保温中层,15、聚氨酯保温外层,16、清理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的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轴向中心的中心管1;其中,壳体由壳体圆筒2和壳体锥筒3焊接组成,中心管1通过盖板4与壳体焊接在一起,壳体上还焊接固定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切向注入管5;中心管1的下端设置有锥状筒6,中心管1与壳体圆筒2还套装有旋流管7,且旋流管7下端设置有罩于中心管1的锥状筒6外部的旋流管锥筒8;旋流管7顶部焊接固定于盖板4上;在旋流管7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Ⅰ9,且进气槽口Ⅰ9为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在中心管1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Ⅱ10,且进气槽口Ⅱ10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的进气槽口Ⅰ9与旋流管7相切;的进气槽口Ⅱ10与中心管1相切;其中,进气槽口Ⅰ9和进气槽口Ⅱ10径向方向上不重叠;壳体锥筒3设置有电动振打器11和人孔12;壳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由直接贴合壳体外壁表面的蒸汽保温管13、珍珠岩保温中层14和聚氨酯保温外层15组成。作为优选结构,盖板4上设置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清理孔16,此结构设计为可封闭孔,目的在于对壳体、中心管1和旋流管7形成的两级旋流的腔室内壁进行清理,即清理孔16的设置位置在位于中心管1与旋流管7之间形成的旋流腔B部分以及旋流管7与壳体之间形成的旋流腔C部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工作原理为:需分离气体受负压拉动,首先进入旋流管7与壳体构成的第一级的旋流腔C,因粉尘要保持直线运动,碰到外壁受阻力而滑落,因需分离气体进入旋流腔,其中颗粒物多数在外部区域,少数颗粒较小的颗粒物在内区域的旋流管7与中心管1形成的旋流腔B负压拉动,进入旋流腔B也是直径较小的旋流腔,以此类推最终进入中心管1的中心腔A。因一部分需分离气体利用旋转的惯性以切线方式进入下一个区域,它起到了加速旋转速度,而提高了分离效率,一部分需分离气体从中心腔A底端进入,一部分需分离气体从切线进入,从而减少了中心腔A区域下端的气量,有利于颗粒物的滑落,特别是减少了对旋流的横向拉动而加速了气流的旋转,内设锥体是为了增加气体下移的阻力。改进后的内旋流腔切入口(进气槽口Ⅰ9和进气槽口Ⅱ10)下宽上窄是一个逐渐宽度增加的槽口结构,是因为上头和下头受负压拉动的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作为等宽槽口会出现常驻旋流导致此部分无法被分离,旋流腔切入口(进气槽口Ⅰ9和进气槽口Ⅱ10)的上端开口宽度与下端开口宽度比为3:10;同时在外部设置由蒸汽保温管13、珍珠岩保温中层14和聚氨酯保温外层15组成的保温层结构,会最大限度的限制热量损失。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轴向中心的中心管(1);其中,壳体由壳体圆筒(2)和壳体锥筒(3)焊接组成,中心管(1)通过盖板(4)与壳体焊接在一起,壳体上还焊接固定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切向注入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1)的下端设置有锥状筒(6),中心管(1)与壳体圆筒(2)还套装有旋流管(7),且旋流管(7)下端设置有罩于中心管(1)的锥状筒(6)外部的旋流管锥筒(8);所述旋流管(7)顶部焊接固定于盖板(4)上;在旋流管(7)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Ⅰ(9),且进气槽口Ⅰ(9)为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在中心管(1)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Ⅱ(10),且进气槽口Ⅱ(10)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所述的进气槽口Ⅰ(9)与旋流管(7)相切;所述的进气槽口Ⅱ(10)与中心管(1)相切;其中,进气槽口Ⅰ(9)和进气槽口Ⅱ(10)径向方向上不重叠;所述壳体锥筒(3)设置有电动振打器(11)和人孔(12);所述的壳体外壁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由直接贴合壳体外壁表面的蒸汽保温管(13)、珍珠岩保温中层(14)和聚氨酯保温外层(15)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风分离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轴向中心的中心管(1);其中,壳体由壳体圆筒(2)和壳体锥筒(3)焊接组成,中心管(1)通过盖板(4)与壳体焊接在一起,壳体上还焊接固定有与壳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切向注入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1)的下端设置有锥状筒(6),中心管(1)与壳体圆筒(2)还套装有旋流管(7),且旋流管(7)下端设置有罩于中心管(1)的锥状筒(6)外部的旋流管锥筒(8);所述旋流管(7)顶部焊接固定于盖板(4)上;在旋流管(7)的圆筒部分开有进气槽口Ⅰ(9),且进气槽口Ⅰ(9)为由下至上开口宽度逐渐缩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福万丁春艳
申请(专利权)人:丁福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