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高效增氧装置。它包括一自吸泵、出水口管、出水管、出水控制阀、压力表、能量释放器、吸水口管及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出水口管与所述的出水管之间串接有一所述的出水控制阀,所述的出水管上还串接有一所述的压力表,所述的出水管的另一端端部处联接有一所述的能量释放器,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吸水口管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中,所述的自吸泵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还设有一进气管,所述的进气管的另一端端部处依次联接固定有一进气阀、转子流量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适用于活鱼暂养、集约化养鱼、绿色农业等场合。(*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体增氧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 装置。技术背景在宾馆、饭店、超市、菜场活鱼暂养和集约化养鱼等场合,基本上都 是采用充气增氧方式为水增氧。目前充气增氧方式有多种形式,如气泵、 旋涡风机等所产生的气体,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水中的扩散器,如气石、膜 盘等,产生气泡而达到对水体增加溶解氧的目的。但均因为气泡直径偏大, 导致水对氧气的吸收率很低, 一般氧气的吸收率只有3% 5%,因此,减 小气泡直径,提高氧气在水体中的吸收率,便成为一个研究课题。长期以 来,通过研发逐步采取通过超声、次声、机械、射流等技术实现了微气泡, 所产生气泡尺寸水平不一, 一般为0.5pm 10pm,虽然,产生的气泡能 达到对水体增加溶解氧的目的,但是这些技术成本高,不适合在水产养殖 中应用。另外,针对上述情况,有设计者曾提出了一种超微泡增氧装置, 这种超微泡增氧装置所产生的气泡直径约为80pm,氧气吸收率为15%,效 果良好,可是,辅助结构多、成本高,安装调试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它不但 能有效地使所产生的气泡对水体达到增加溶解氧的目的,而且,结构简洁, 成本低廉,操作方便。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设计方案本技术的一 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包括一自吸泵、出水口管、出水管、出水控制阀、压力表、能量释放器、吸水口管及水池,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出水口管与所 述的出水管之间串接有一所述的出水控制阀,所述的出水管上还串接有一 所述的压力表,所述的出水管的另一端端部处联接有一所述的能量释放器, 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吸水口管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中,所述的自吸泵 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还设有一进气管,所述的进气管的另一端 端部处依次联接固定有一进气阀、转子流量计。由于本技术改进了现有的一种超微泡增氧装置,且通过在与所述 的自吸泵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加工安装了 一进气管、进气阀及转子流 量计,利用叶轮在排水过程中,其叶轮输入口处产生的负压自动吸气,这 样持续吸水与空气,形成了气水混合物,通过改进,结构与现有的相比,更为简单,成本也降低约50°/。。实施后,显示气泡的直径范围为10 120,, 平均直径为40,,标准增氧能力为1.908 kg(02)/h,氧气的吸收率为36%, 比改进前增加21%,动力效率为3.469 kg02/kwh,增氧效果显著,并弥补 了当前市场上存在的增氧机结构繁琐,价格高,增氧效率低等不足的现象。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作进一步的 详细描述。参照图l,该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由一所述的自吸泵l、所述的出水口管2、所述的出水管3、所述的出水控制阀4、所述的压力表 5、所述的能量释放器6、所述的吸水口管7、所述的水池8、所述的进气管 9、所述的进气阀10及所述的转子流量计11所组成。所述的出水控制阀4串接在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出水口管2与所述的出水管3之间,所述的压力表5串接在所述的出水管3上,所述的能量释 放器6联接在所述的出水管3的另一端端部处,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吸水 口管7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8中,所述的进气管9固定在所述的自 吸泵1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所述的进气阀IO、所述的转子流 量计11依次联接固定在所述的进气管9的另一端端部处。本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使用时,启动所述的自吸泵1, 所述的自吸泵i叶轮转动进行排水,同时,利用所述的自吸泵1叶轮在排 水过程中其叶轮中心产生的负压通过所述的转子流量计11、所述的进气阀 10及所述的进气管9自动吸气,使得所述的自吸泵l在工作过程中,持续 吸水与空气,在叶轮的高速搅拌下,增加氧气与水的接触,并且充分混合, 形成气水混合物,当气水混合物经过所述的出水口管2、所述的出水控制阀 4、所述的出水管3及所述的能量释放器6后,所形成的无数微小气泡直接 进入所需增氧的水体中,气泡直径在微米级,大大增加了氧气与水的接触 面积,而且,在水体中的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故对氧气的吸收率大大提高, 对水体充分增氧,且效果良好。本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 装调试简易、控制进气量方便、增氧效率高、功率消耗低的特点,适用于 活鱼暂养、集约化养鱼、绿色农业等场合。权利要求1、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它包括一自吸泵(1)、出水口管(2)、出水管(3)、出水控制阀(4)、压力表(5)、能量释放器(6)、吸水口管(7)及水池(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出水口管(2)与所述的出水管(3)之间串接有一所述的出水控制阀(4),所述的出水管(3)上还串接有一所述的压力表(5),所述的出水管(3)的另一端端部处联接有一所述的能量释放器(6),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吸水口管(7)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8)中,述述的自吸泵(1)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还设有一进气管(9),所述的进气管(9)的另一端端部处依次联接固定有一进气阀(10)、转子流量计(11)。专利摘要一种水体高效增氧装置。它包括一自吸泵、出水口管、出水管、出水控制阀、压力表、能量释放器、吸水口管及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出水口管与所述的出水管之间串接有一所述的出水控制阀,所述的出水管上还串接有一所述的压力表,所述的出水管的另一端端部处联接有一所述的能量释放器,所述的自吸泵上的吸水口管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中,所述的自吸泵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还设有一进气管,所述的进气管的另一端端部处依次联接固定有一进气阀、转子流量计。本技术的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适用于活鱼暂养、集约化养鱼、绿色农业等场合。文档编号B05B1/02GK201192033SQ20082005743公开日2009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8日专利技术者涛 孙, 张丽珍, 殷肇君, 沈鸣琴, 陈金稳 申请人:上海水产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微泡水体增氧装置,它包括一自吸泵(1)、出水口管(2)、出水管(3)、出水控制阀(4)、压力表(5)、能量释放器(6)、吸水口管(7)及水池(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出水口管(2)与所述的出水管(3)之间串接有一所述的出水控制阀(4),所述的出水管(3)上还串接有一所述的压力表(5),所述的出水管(3)的另一端端部处联接有一所述的能量释放器(6),所述的自吸泵(1)上的吸水口管(7)的另一端安置在所述的水池(8)中,所述的自吸泵(1)内的叶轮输入口相对的泵外壳上还设有一进气管(9),所述的进气管(9)的另一端端部处依次联接固定有一进气阀(10)、转子流量计(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稳,孙涛,张丽珍,沈鸣琴,殷肇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水产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