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达文专利>正文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5147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包括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上、下出水口以及复数个支撑网。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配水通道的两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可以减少预涂时间,保证出水品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给水或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减少水力死角的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技术介绍
进入21世纪,水处理膜分离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动态膜分离技术,由 于其相对投资成本低,膜污染容易控制,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膜研究热 点。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又可以称为次生膜(second membrane ),是 指通过预涂剂或活性污泥在微滤膜、超滤膜或大孔径支撑体表面形成的新膜。 动态膜的形成可以减緩微滤膜、超滤膜面堵塞(Block)和膜污染(Fouling), 或提高大孔支撑体的截留能力。动态膜一般分为自生膜和预涂膜两种类型 自生膜仅需要依靠分离的混合液中物质,而预涂膜则需要向分离的水中投加 一种或多种专门组分物质,通过直接或预涂循环形成。可以作为动态膜支撑体的材料和组件形式很多,例如,用有机材料醋酸 纤维素、聚丙烯腈(PAN)、聚偏氟乙烯(PVDF)、聚氯乙烯(PVC)、烧结 聚乙烯(PE)、聚砜(PS)等,以及无机材料烧结陶瓷、烧结金属微粒滤棒等 制成的微滤膜或超滤膜,以及大孔尼龙网、不锈钢网或无纺布材料,均可以 作为动态膜的支撑体。如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出采用不锈钢网制作的单 向出水动态膜支撑体(六边形柱状滤元),已经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国家专利局申请号为200410021281.5的专利公开了 一种应用预涂动态膜 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混合 液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
其包括以 下步骤首先,应用工业滤布制作过滤组件。其次,运用预涂方法在工业滤 布表面形成动态膜来改善其过滤性能。最后,预涂动态膜组件固定于框架上,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在抽吸泵作用下出水。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工业滤布制作过滤组件,成本低廉;动态膜对污 染物质有吸附和阻留作用,在保证出水水质安全可靠的同时,可以防止污染 物质与微生物向滤布纤维表面和内部扩散,减轻滤布污染程度;而预涂剂自 身颗粒粒径大、形成的动态膜孔隙率高、可压缩性小,具有较强的液相渗透 性能,从而延緩操作压力的提高;预涂动态膜组件污染后只需刷洗,通量就 可以恢复,无须消耗化学试剂。但是,此应用预涂动态膜过滤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对污水 进行处理时采用抽吸泵单向出水,从而在过滤组件中形成水力死角。同样, 目前在给水和污水处理的研究或生产采用的动态膜支撑体(动态膜组件)均 为单向出水构造,预涂和反沖洗配水均有水力死角,存在构造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以解 决现有技术中动态膜支撑体因构造缺陷而会形成水力死角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 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包括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上、 下出水口以及复数个支撑网。平板式支撑层用以支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 态膜支撑体,提高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配水通道 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的周边,且通过复数个连通孔与平板式支撑层连通,用 以增加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实现给水/ 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配水 通道的两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 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支撑网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的 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平板式支撑层由三维方向孔道构成。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其平板式支撑层的两面各采用三层支撑网。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还包括框架,此框架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四周,且配水通道设置于框架内, 框架用以固定支撑网。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其还包括框架,此框架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及配水通道之间,用以固定支撑 网。依照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在框架两侧设置有复数个组装孔,用以使复数个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 支撑体可以平行组装。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 由于采用了上、下出水口以及配水通道的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减少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运行中可以减少预涂时 间,保证出水品质。二、 平板式支撑层、配水通道以及支撑网相互焊接成一个整体,有效提 高支撑体强度,可以适用于正压给水和负压抽水不同工况,具有多用途特点。三、 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平板式的构造,使其易于多块平 行组装成一套组件,从而可以对不同流量的给水/污水进行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结 构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 结构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应用 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技术。请参见图1,其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 支撑体的结构图。本实施例的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 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包括平板式支撑层101、框架103、配水通道105、 上出水口 107、下出水口 109以及三层支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支 撑基网115 )。平板式支撑层101用以支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 提高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框架103设置于平板式 支撑层101四周,框架10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与平板式支撑层101连接,框 架103用以固定支撑网。配水通道105设置于框架103内,且通过复数个连 通孔117与该平板式支撑层101内部连通,用以增加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 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 的水力死角,配水通道105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拼接到平板式支撑层101上, 如胶粘、熔焊、注塑一次成型等。配水通道105可以设置在平板式支撑层101 的四周,也可以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IOI的两侧,本实施例中的配水通道105 设置在平板式支撑层101的四周,其使水的流动性具有较佳的效果。上出水 口 107设置于配水通道105的上侧,其作为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 体的,并排出过滤后的水。下出水口 109设置于配水通道105的下侧且与上 出水口 107对角线的位置,用以作为运行出水口以及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 本实施例中上出水口 107与下出水口 109设置为对角线位置,如此设计可以 使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但并不以 此限制本技术中出水口的位置,出水口也可"^殳置在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 动态膜支撑体的其它位置,如上下侧的中间、左右两侧等。支撑网设置于平板式支撑层101的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本实施例中两面各设置有三层支 撑网面网111、支撑中网113以及支撑基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用以在其两面形成动态膜并对给水或污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平板式支撑层,用以支撑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提高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整体强度; 一配水通道,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的周边,且通过复数个连通孔与该平板式支撑层连通,用以增加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液体的流动性,以减少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内部的水力死角; 上、下出水口,分别设置于该配水通道的两侧,其作为该实现给水/污水处理的动态膜支撑体的运行出水口,排出过滤后的水,并用以动态膜的预涂循环回流; 复数个支撑网,设置于该平板式支撑层的两面,用以支撑动态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达文罗文峰赵向军
申请(专利权)人:曹达文罗文峰赵向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