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进气管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07905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道本体,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的中部为螺旋形结构;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由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组成,所述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形成一空腔;所述进气管内壁上沿进气管的走向开设有多个排尘孔。本方案将进气管道中的一截设计成螺旋状,使得进入的气流产生离心力并配合排尘孔,使得进气管道除维持原空气的导向传输功能外,具备对一些大颗粒物过滤的能力,分担完全由空滤器滤芯过滤的思想模式,对空滤系统的超高保养里程产生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进气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
技术介绍
进气管道承担着周边空气向空滤器传输的功能,但其作用比较被动,一旦周边的环境整体灰尘等颗粒物较多时,由于进入进气管道的空气流速较快,进气管道也只能被动的将这些大颗粒物传输向空滤器总成,由空滤器总成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而空滤器总成本身的容尘量是一定的,所以整车运行环境比较恶劣时(如建筑施工现场等),会急剧的降低空滤器滤芯的使用寿命,为我们整车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现有的进气管道结构形式按照图1所示,根据布置形式常用的结构包含了进气口端、出气口端,部分进气道在中间增加波纹管到抵抗振动拉扯。管子的数量,随着整车布置空间的需要可以由多段组合连接而成。管道通常为塑料件,通过吹塑工艺形成各种弯曲半径及壁厚的塑料管。组合关系:进气口所在管道A与波纹管道B通过用环箍D锁紧固定,波纹管道B另一端与出气口所在管道C通过用环箍D锁紧。进气管道承担着周边空气向空滤器传输的功能,但其作用比较被动,一旦周边的环境整体灰尘等颗粒物较多时,进气管道也只能被动的将这些大颗粒物传输向空滤器总成,由空滤器总成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而空滤器总成本身的容尘量是一定的,所以整车运行环境比较恶劣时(如建筑施工现场等),会急剧的降低空滤器滤芯的使用寿命,为我们整车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以期解决由于空气在进气管流动,带动大颗粒物进入空滤器总成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道本体,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的中部为螺旋形结构;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由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组成,所述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形成一空腔;所述进气管内壁上沿进气管的走向开设有多个排尘孔。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内壁和所述进气管外壁的端部通过挡板密封。优选地,在所述进气管外壁上还开设有一除尘孔,所述除尘孔靠近所述进气管的底部设置。优选地,在所述除尘孔处还设有一除尘阀,所述除尘阀为工字型机构,包括设在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的卡板、设在卡板外侧的导向柱以及与所述导向柱端部相连的密封板,所述导向柱的长度小于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之间的距离,所述导向柱自由的穿过所述除尘孔后与所述密封板相连。优选地,所述密封板为沿进气管外壁径向设置的弧形板。优选地,所述卡板与所述密封板关于所述导向柱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导向柱的轴径小于所述除尘孔的轴径。优选地,所述挡板为设在所述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间的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相贴合。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将进气管道中的一截设计成螺旋状,使得进入的气流产生离心力并配合排尘孔,使得进气管道除维持原空气的导向传输功能外,具备对一些大颗粒物过滤的能力,分担完全由空滤器滤芯过滤的思想模式,对空滤系统的超高保养里程产生促进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有技术中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进气管内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排气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挡板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图中:A-进气口所在管道B-波纹管道C-出气口所在管道D-环箍本专利技术图中:1-进气管本体2-进气管内壁3-进气管外壁4-排尘孔5-挡板6-除尘孔7-除尘阀71-卡板72-导向柱73-密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道本体1,其中,进气管道本体1的中部为螺旋形结构;进气管道本体1由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组成,在进气管内壁2与进气管外壁3间形成一空腔,进气管外壁3起到遮挡作用,避免灰尘流出;在进气管内壁2上沿进气管的走向开设有多个排尘孔4,本方案通过排尘孔4进行排尘,避免流经进气道的大型颗粒物沿进气道流入空滤器总成,同时,较干净的空气则仍沿进气管内壁进入空滤器的外层。其具体原理:借助离心力(F=mv2/r),对空气中的大颗粒进行预分离,由于在进气管道内,空气流速较大,由此导致离心力较大,大型颗粒物质量较大,通过离心力配合排尘孔,实现大型颗粒物的排出,避免其随干净空气流入空滤器总成中。其中,结合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的端部通过挡板5密封,挡板5为设在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间的环形板,环形板的两端分别与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相贴合。环形板的环形面与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间形成完全密封。避免大颗粒物流出管道,同时,其还实现了进气管内壁2和进气管外壁3的连接。当然,在进气管本体的底部进气管外壁上,还可开设一除尘孔6,如图2所示,除尘孔6靠近所述进气管的底部设置,进入空腔内的大型颗粒物由于重力原因堆积到进气管本体1的底部,通过除尘孔6的设计,对堆积在底部的尘埃进行清理。更进一步来说,还可在除尘孔处设置一除尘阀,以实现在进气时,除尘孔处能自动关闭,从而避免空气从除尘孔处进入进气管。本实施例中的除尘阀对除尘孔的自动封闭是通过气压差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如图2到4所示,除尘阀7在本实施例中为工字型机构,包括设在进气管内壁2与进气管外壁3间的卡板71,设在卡板71外侧的导向柱72,其中,导向柱的长度小于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其能实现滑动。导向柱72自由的穿过除尘孔6后与一用于封盖除尘孔6的密封板73相连。其中,导向柱72的轴径小于除尘孔6的轴径,其作用一确保导向柱能在除尘孔间自由滑动,作用二使得导向柱72与除尘孔6间留有间隙。除尘阀的工作原理为:进气时,由于空腔内存在负压(空腔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由此,外界大气压作用密封板73,从而使得密封板73封盖住除尘孔6,实现进气时除尘孔6的密封。而当进气完成时,在发动机停止工作后,负压消失,向内推动密封板73,此时,密封板73和卡板与除尘孔6的边沿均不接触,此时,由于导向柱72与除尘孔6间设置有间隙,灰尘从间隙内排出除尘孔6。也就是说,通过除尘阀7实现了进气管进气时,除尘孔的自动封闭,即进气时不排尘的效果。其中,如图4所示,上述方案中的密封板5为沿进气管外壁径向设置的弧形板,以使得其与除尘孔密封时,能与进气管的进气管外壁3完全贴合,提高密封效果。卡板71与密封板73关于导向柱72对称设置,方便加工制造。将进气管道中的一截设计成螺旋状,使得进入的气流产生离心力,并配合开出排尘的孔洞,使得进气管道除维持原空气的导向传输功能外,具备对一些大颗粒物过滤的能力,分担完全由空滤器滤芯过滤的思想模式,对空滤系统的超高保养里程产生促进作用。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螺旋式进气管道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的中部为螺旋形结构;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由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组成,所述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形成一空腔;所述进气管内壁上沿进气管的走向开设有多个排尘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式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管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的中部为螺旋形结构;所述进气管道本体由进气管内壁和进气管外壁组成,所述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形成一空腔;所述进气管内壁上沿进气管的走向开设有多个排尘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进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内壁和所述进气管外壁的端部通过挡板密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进气管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外壁上还开设有一除尘孔,所述除尘孔靠近所述进气管的底部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进气管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除尘孔处还设有一除尘阀,所述除尘阀为工字型机构,包括设在进气管内壁与进气管外壁间的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海南杨东升李立波洪健康江波窦海燕郭玉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