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5131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处设有清水出口,生物质能转化池内种有生物能源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自来水厂或污水厂远期用地或天然河道附近低洼用地建成高效运行的浓缩质能转化池,实现污泥浓缩干化、渗滤液达标排放并将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可供利用的清洁环保生物能源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和环保能源领域所涉及的污泥浓缩处理和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将净水厂、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以及其他微污染自然水体的污泥进行浓缩干化处理,并将水体中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可供利用的清洁环保生物能源的浓缩质能转化池
技术介绍
目前,在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设计运行过程中都涉及生产污泥处理问题,生产污泥通过自然干化或机械脱水,使生产污泥能够以干固体的形式外运,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上述技术的主要缺点是自然干化需较长时间,雨季污泥干化效果差;机械脱水投资费用高,运行成本较高,脱水滤液往往较难达到排放标准,并且由于脱水过程中一般需加助凝剂,影响脱水污泥的处置。近年来兴起的水环境整治则主要采用营造人工水体—植被环境,利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原理,固化去除水中有机物等污染物,但对于生物质能的利用并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能够实现污泥浓缩干化、渗滤液达标排放并将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可供利用的清洁环保生物能源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连接的污泥浓缩干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处设有清水出口,生物质能转化池内种有生物能源植物。其中生物质能转化池为依次连接的多个转化池,与污泥浓缩干化池连接的转化池为第一转化池,后一转化池的底面高度低于前一转化池的底面高度,每个转化池内均种有植物。清水出口设有阀门。污泥浓缩干化池内种有湿地水生植物。污泥浓缩干化池由浆砌块石铺砌池壁和池底,池底设置有盲沟渗滤装置,盲沟渗滤装置与设在污泥浓缩池周围的排水沟连接。生物质能转化池采用浆砌块石铺砌池壁,池底靠近污泥浓缩干化池或前一生物质能转化池处采用浆砌块石铺砌,池内间隔设置盲沟渗滤装置,该盲沟渗滤装置与设在转化池旁的排水沟连接。原水通过进水管先进入污泥浓缩干化池,在池内实现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后,打开清水出口的闸门,将上清液排入下游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下部污泥浓缩区中的水通过蒸发或经盲沟渗滤装置渗滤系统排入周边排水沟,污泥则被留在池底干化后通过铲车等专用机械或人工清理外运。排入下游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的上清液中部分有机物被高效生物能源植物截留利用,上清液一部分下渗液经盲沟渗滤装置渗滤系统排入周边排水沟,其余继续排入下游生物质能转化池,以此类推,直至最后达到回用或排放标准,与周边排水沟内渗滤水一并回用或排入天然水体。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自来水厂或污水厂远期用地或天然河道附近低洼用地建成高效运行的浓缩质能转化池,实现污泥浓缩干化、渗滤液达标排放并将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可供利用的清洁环保生物能源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示意2为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3为图1中盲沟渗滤装置断面详4为利用本专利技术进行有机物转化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包括进水管1,与进水管1连接的污泥浓缩干化池2,其特征在于该污泥浓缩干化池2与生物质能转化池3连接,污泥浓缩干化池2与生物质能转化池3连接处设有清水出口12,生物质能转化池3内种有生物能源植物11。其中污泥浓缩干化池2由浆砌块石铺砌池壁5和池底6,池内间隔设置盲沟渗滤装置7和芦苇等常年湿地水生植物8,根据池体的大小等现场条件,盲沟渗滤装置7和芦苇等常年湿地水生植物8的间隔可选择为1m~6m;生物质能转化池3为依次连接的多个生物质能转化池3,与污泥浓缩干化池2连接的生物质能转化池3为第一生物质能转化池,后一生物质能转化池的底面高度低于前一生物质能转化池的底面高度,高度差一般取0.2m~1m,每个生物质能转化池3内均种有植物11。生物质能转化池3采用浆砌块铺砌石池壁9,池底10则除靠近污泥浓缩干化池2和上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易受水流冲刷处必须采用浆砌块石铺砌外,其余均可考虑就地取土回填,池内间隔设置盲沟渗滤装置7和香胶树、苦配巴等高效生物能源植物11,盲沟渗滤装置7和生物能源植物11的间隔可选择为1m~6m。污泥浓缩干化池2和第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之间的清水出口12设有河道堰门或多级闸门,前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和后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之间为自然跌落。盲沟渗滤装置7由粗砂13和埋设在粗砂13内的透水软管14组成,透水软管14与污泥浓缩干化池2和多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周边的排水沟4相连通。净水厂、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以及其他微污染自然水体的原水在进入浓缩质能转化池前可根据水质情况和植物生长特性增加曝气充氧设施15。原水通过进水管1先进入污泥浓缩干化池2,在池内实现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后,打开河道堰门或多级闸门,将上清液从清水出口12排入下游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下部污泥浓缩区中的水通过蒸发或经盲沟渗滤装置7排入周边排水沟4,污泥则被留在池底干化后通过铲车等专用机械或人工清理外运。排入下游一级生物质能转化池3的上清液中部分有机物被高效生物能源植物11截留利用,上清液一部分下渗经盲沟渗滤装置7排入周边排水沟4,其余继续排入下游生物质能转化池3,以此类推,直至最后达到回用或排放标准,与周边排水沟4内渗滤水一并回用或排入天然水体。高效生物能源植物11大致可分为富含类似石油成分能源植物16、富含碳水化合能源植物17、富含油脂和挥发油能源植物18和速生丰产薪炭材种19四类,分别可提取生物石油和柴油类20、乙醇和沼气类21、混合甘油酯类22以及薪炭材类23能源物质。曝气充氧设施15为现有技术产品,在此不再详述。其中生物能源植物11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具体选择,一般来说,富含类似石油成分能源植物16如大戟科、夹竹桃科、桑科、山榄科和苏木科植物等,具体有绿玉树、三角戟、续随子、苦配巴和油楠等;富含碳水化合能源植物17如豆科、壳科、禾木科、棕榈科植物等,具体有甜高梁、甘蔗、甜菜和玉米等;富含油脂和挥发油能源植物18如樟科、大戟科、山茶科、豆科和十字花科植物等,具体有大豆、油菜、花生、芝麻、油桐、蓖麻、核桃、油莎草和红花等;速生丰产薪炭材种19如杨柳科、桃金娘科桉属、豆科相思属、金合欢属和银合欢属等,具体有加拿大杨、意大利杨、美国梧桐、红桤木、桉、松、刺槐、冷杉、柳、沼泽桦和泡桐等。权利要求1.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连接的污泥浓缩干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处设有清水出口,生物质能转化池内种有生物能源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于生物质能转化池为依次连接的多个转化池,与污泥浓缩干化池连接的转化池为第一转化池,后一转化池的底面高度低于前一转化池的底面高度,高度差为0.2m~1m,每个转化池内均种有生物能源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清水出口设有阀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污泥浓缩干化池内种有湿地水生植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污泥浓缩干化池由浆砌块石铺砌池壁和池底,池底设置有盲沟渗滤装置,盲沟渗滤装置与设在污泥浓缩池周围的排水沟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浓缩质能转化池,包括进水管,与进水管连接的污泥浓缩干化池,其特征在于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污泥浓缩干化池与生物质能转化池连接处设有清水出口,生物质能转化池内种有生物能源植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嘉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