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雨水和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35073 阅读:443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利用环境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处理雨/污水的集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该系统由环境工程单元生物滤池和生态工程单元的生态滤池组合而成。生物滤池可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氨氮、总悬浮固体等,且不需要曝气设备;生态滤池可采用多级串联,提高了生态滤池的处理效果,前置沉淀池的设置可以减小生态滤池的负荷,利用生态滤池的过滤和植物的生长吸收可进一步净化生物滤池出水;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可直接利用生态滤池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处理效果显著、运行成本低、环境友好、节省水资源等特点,处理后的雨/污水可回用或浇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利用环境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处理雨/污水的集成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面源污染是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的面源污染从时间上看,污染源排放具有间断性,污染物晴天累积,雨天排放;从污染物种类上看,城市面源污染物有总悬浮物、总氮、总磷、CODcr、大肠杆菌、石油烃类、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种类、排放强度与城市的发展程度、经济活动类型以及居民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自然背景效应很低。在点源污染得到基本治理以后,源自城镇或其他重污染区的暴雨径流就变成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城市面源污染排放时,大量悬浮物进入水体直接改变水体的物理生境,降低透光度,淤积水体。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则引起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或有害植物如凤眼莲等疯长,导致水体质量恶化。而致病性细菌、石油烃类、重金属类污染物质则会毒害水生生物,降低饮用水水质资源并威胁人类健康。城市面源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损害城市景观,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体健康。在面源污染中,有一类特殊的污染源,具有污染浓度高,水量小、水量稳定和常年排放。这类污染源从大尺度上看是一些离散的点,具有面源的特征,在小尺度上呈现出点源特征。由于离城市管网远或缺少资金,这类污染源一般就近排放,严重的污染了水体。对这类污染源一般采用就近处理后回用或排放,可以减少管道的投资;水用于回用,还可以节省水资源。对浓度较高的小点源,一般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即可。但对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小点源采用污水处理工艺处理会浓度低很难正常运行,不采用生化处理又很难去除其中的溶解性污染,如果直接采用湿地等生态方法处理又会因浓度太高而效果不好,缩短湿地寿命。许多工程和管理措施均能够有效地减少面源污染。美国学者(Novotny)提出,所有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措施均能够减少面源污染。德国科学家(Bendorf)发现,在河道型水库上修建的前置库能够有效地减少进入水库的泥沙和磷氮等营养物质。新西兰学者发现,长期用来稳定岸边带的河边缓冲带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物负荷。美国学者(Mitsch)发现湖边的人工和天然湿地系统能够大量持留面源污染物。对于面源中的小点源,在环境工程研究已经很成熟。对浓度较高的点源一般采用生化方法处理。对浓度较低的点源,一般采用物化法处理,如过滤、混凝、加药气浮法等,与生物膜生化处理连用,可以提高处理效果。湿地能够大量持留面源污染物,但是地占地面积大,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低。过滤具有对水体中的悬浮物去除效果好,设备体积小、动力设施简单,运行管理方便,处理出水对水体中的动植物影响小等特点,在景观水体处理中常被采用。但是常规过滤方法对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基本没有去除效果,溶解性污染物会在水体中累积。曝气生物滤池系统是利用生物膜法处理水中的污染物,对溶解性和非溶解性污染物均有良好去除效果,但是需要曝气设备,能耗大,运行管理复杂和噪声大。而地表水体污染物浓度很低,微生物不易生长,使得曝气生物滤池运行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为雨/污水处理提供一条高效低耗、资源化的途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的操作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环境友好型雨/污水净化回用技术中的生态滤池利用前置沉淀池收集储存点源附近的雨水,减少湿地单位时间处理量,可以将少湿地的面积,同时可以去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延长湿地的使用年限。利用多级湿地串联,可以提高和保证湿地的去除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环境友好型雨/污水净化回用技术中的生物滤池是利用一般过滤系统,对进水方式和滤料进行改进,具有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能去除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本专利技术的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是由环境工程单元生物滤池和生态工程单元生态滤池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一沉淀池I通过管路与生态滤池IV相连通;一沉淀池II通过管路与生物滤池III相连通,生物滤池III通过管路与生态滤池IV相连通;生态滤池IV通过管路与清水池V相连通。浓度较低的小点源污水和点源附近雨水均设置前置沉淀池收集;利用生物滤池的过滤和滤料上形成的生物膜处理低浓度小点源污水,可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去除氨氮、总悬浮固体;利用生态滤池的过滤和植物的生长吸收进一步净化生物滤池出水;暴雨径流中的污染物直接利用生态滤池处理;处理水回用或用于浇灌。生物滤池和生态滤池常年运行处理污水,雨天多余暴雨径流收集后逐步处理。本专利技术的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的工艺流程是污水首先进入沉淀池II沉淀去除部分悬浮颗粒污染物后,进入生物滤池III,在生物滤池中经过滤和生物降解后进入生态滤池IV;经生态滤池的进一步过滤和植物的吸收降解;暴雨径流首先进入沉淀池I收集,在沉淀池沉淀后缓慢泵入生态滤池IV处理;处理后的污水或暴雨径流储存在清水池V中。本专利技术的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中的生物滤池III主要由滤料、布水区、三角堰、滤板、短柄滤头、进水管、反冲洗管、清水收集管、顶盖、反冲洗泵、污水泵等单元组成。一滤板将生物滤池III分为上填料区、下布水区两个区;滤板为穿孔板(带有小孔),在滤板的小孔处安装有短柄滤头;在滤板下方的布水区安装有清水收集管、反冲洗管;在滤板上方装的填料区装填有滤料,在滤料的上方一三角堰安装在生物滤池III的侧壁上,一进水管安装在三角堰的上方。所述的生物滤池III的顶部有顶盖,在顶盖上设有观察通风孔。所述生物滤池III的进水管与污水泵相连,污水泵安装在沉淀池II中,反冲洗管与反冲洗泵相连,反冲洗泵安装在清水池V中;清水收集管的另一端与生态滤池IV上的污水管相连通。所述生物滤池内滤料为陶粒滤料,进水管出水跌水;生物滤池III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并联。本专利技术的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中的生态滤池IV主要由沉淀池、湿地、污水管、雨水进水管、湿地进水或出水管道、基质、水生植物、雨水泵、水泥隔板等构成。在生态滤池IV中由水泥隔板将生态滤池IV分隔为湿地一、湿地二、湿地三及沉淀池,在沉淀池外侧的边壁上安装有污水管、雨水进水管,雨水进水管与沉淀池I中的雨水泵连接;在生态滤池IV的另一侧壁上安装有与清水池V相连通的管道。所述的湿地一、湿地二、湿地三串联运行,湿地的基质自下而上由壤土、泥碳、蛭石、粗砂、钢渣、卵石和土工布按一定顺序填埋而成,在基质上栽种有水生植物,湿地一、湿地二、湿地三间有一定高度差,自与沉淀池相邻的湿地一向湿地三逐渐降低;所述的污水管、雨水进水管,其高度比湿地一顶部的基质略高。湿地进、出水管按高、低排列。所述的水泥隔板上安装有通水的管道,为沉淀池的一侧壁的隔板上的管道在湿地的基质上部,湿地一、湿地二之间隔板上的管道在湿地的基质底部,湿地二、湿地三之间隔板上的管道在湿地的基质上部,为生态滤池IV一侧壁的隔板上的管道在湿地的基质底部。本专利技术的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的操作方法如下小点源污水和点源附近雨水分别为沉淀池I、II收集;利用生物滤池III的过滤和滤料上形成的生物膜处理浓度较低小点源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去除氨氮、总悬浮固体;利用生态滤池IV的过滤和植物的生长吸收进一步净化处理生物滤池出水;暴雨径流中的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净化雨/污水的生物-生态过滤系统,是由环境工程单元生物滤池和生态工程单元生态滤池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一沉淀池Ⅰ通过管路与生态滤池Ⅳ相连通;一沉淀池Ⅱ通过管路与生物滤池Ⅲ相连通,生物滤池Ⅲ通过管路与生态滤池Ⅳ相连通;生态滤池Ⅳ通过管路与清水池Ⅴ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保庆刘俊新郭雪松魏源送赵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日本] 2014年12月13日 08:34
    长养万物的时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赵岐注教之渐渍而浃洽也另也做人名姓化名雨
    0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