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26149 阅读:7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0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在雨水泵站前池与河道之间的地平面下设置有磁絮凝前置库,当降雨来临且水位超过警戒线时,可实现在雨水外排过程中削减部分入河污染物、特别是悬浮物。当降雨现象发生但水位未达到警戒线、需要提前放空蓄积雨水或旱季排放混入雨水管道的污水时,雨水依次通过生态前置库、强化净化区和深度净化区得到净化,最终从深度净化区内廊道的末端流入河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排水管道内的水力搅动,节约了能耗,工艺流程简单,可维持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并通过种植多种水生景观植物,使系统兼具实用性与景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雨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雨污混接及雨天径流污染的普遍存在,城市雨水泵站外排水中含有大量的颗粒态污染物及溶解态营养盐。直接将其排放入河,会使受纳水体发生突发性水质恶化,随之造成的水体“黑臭”现象,也会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市容市貌。因此在雨水进入受纳水体前,有必要设置雨水处理系统以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应,其中前置库是一种相对实用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前置库技术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促进水中泥沙及营养盐的沉降,同时利用库中水生植物、藻类等进一步吸收、吸附、拦截营养盐,从而降低进入下一级子库或者受纳水体水中的N、P等营养盐含量,抑制水体中藻类过渡繁殖,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改善水质。近年来此技术在我国平原地区及城市河道逐步得到应用,公开号为CN162162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平原河网地区面源污染强化净化前置库系统,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减少入河污染负荷,但构筑物占地面积较大,且无法处理点源污染、缺乏景观化效果,无法适用于城市河道。公开号为CN10480355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低流速城市小流域河网的水质净化系统及方法,利用前置库—生物绳—生物群落系统中生物协同作用净化污水河水质,并达到美化城市河道环境的目的。公开号为CN10392455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以景观一体化为特征的前置库处理系统,布置紧凑,具有处理点源污染效率高、管理简单和景观化效果等特点。这些技术均可在来水较为稳定时,通过水生生物作用强化净化效果,实现污染物的去除,但其多用于处理河道水,当汛期暴雨来临,进水流量突然增大时,抗水力冲击能力较差,需要将来水直接导流至受纳水体,亦对河道造成污染。磁絮凝技术通过加载磁种并投加混凝剂的方式,使污染物与磁粉絮凝结合为一磁性整体,增加絮体体积和密度,并利用自身高效的沉降性,增强沉降分离效果,实现污染物的去除。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且操作简单等优点。磁絮凝技术在处理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污水时,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处理时间相较于传统工艺大为缩短。但该技术现有的应用实例,例如公开号为CN202898156U和公开号为CN202898156U的专利,分别公开了一种磁絮凝水处理系统及一种一体化磁絮凝装置,均需要构建专门的池体,工艺流程较为复杂,能耗较高,并无充分利用该技术显著缩短处理时间的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城市分流制泵站雨水不经处理直排入河,其水质较差且含有大量悬浮物,严重污染受纳河道的现状,将磁絮凝技术与前置库系统相结合,提供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可以在不同的排水条件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对外排的雨水进行处理,削减入河污染物的总量,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泵站前池、潜水泵、排水干管和排水支管,其特征在于,雨水泵站前池1内设置有潜水泵2,潜水泵2通过排水干管3与排水支管A4、排水支管B18相连接,所述排水支管A4上设置有自动阀门5;在排水干管3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在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的临近处还设置有磁粉加载装置12与絮凝剂配置装置13,磁粉加载装置12通过磁粉自动投加泵10与磁粉投加口8相连接,絮凝剂配置装置13通过絮凝剂自动投加泵11与絮凝剂投加口9相连接;在河道7与雨水泵站前池1之间的地平面之下设置有磁絮凝前置库6,磁絮凝前置库6通过排水支管A4与排水干管3相连接;磁絮凝前置库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隔墙15,隔墙15将磁絮凝前置库6分割为药剂絮凝区14和沉淀区16;药剂絮凝区14设置有土筑弧形波状导流墙17;磁絮凝前置库6与河道7之间设置有溢流坝A29;磁絮凝前置库6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所述排水支管B18设置于排水干管3的末端,沿排水支管B18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生态前置库19、强化净化区22和深度净化区23;生态前置库19与强化净化区22之间设置有溢流坝B30,强化净化区22与深度净化区23之间设置有溢流坝C31;所述生态前置库19设置于地平面之下,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生态前置库19的一侧设置有一条土筑沟渠20,土筑沟渠20与河道7相连通,土筑沟渠20内设置有闸门21,以便在旱季维持生态前置库内水位的稳定;所述强化净化区22,为一片叠水花台湿地,由阶梯状水池组成,阶梯状水池中均种植挺水植物26,每个水池的出水通过跌水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水池;所述深度净化区23内设置有3条土坝24,由3条土坝24分隔出4条廊道25,构成回转式廊道结构;依托廊道25的地形,按廊道25深度和区域面积分别种植挺水植物26和沉水植物27;深度净化区23的水面还设置附着有脱氮除磷微生物的浮床28;深度净化区23的出水沿廊道末端流入河道7。所述潜水泵2为3~5台。所述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的间距为2~4m。所述弧形波状导流墙17为3~7个。所述排水干管3的管径为1.2~1.5m。所述排水支管A4与排水支管B18各设置有两套完全相同的管线;排水支管A4的管径为1.2~1.5m,排水支管B18的管径为0.6~0.8m。所述磁絮凝前置库6面积为1500~2000m2,与排水支管A4末端相连接,利用已有洼地进行改建,其中的弧形波状导流墙17纵向长度至少为36m。所述生态前置库19面积为2000~2500m2,与排水支管B18末端相连接,利用现有池塘或者河岸低洼处进行改造。所述强化净化区22的面积为1600~2000m2,由5个阶梯状水池组成。所述深度净化区23的面积为4000~5000m2;单个廊道25长为100~150m,宽为8~15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在保证排水速度的同时,缓解暴雨对河道水质的影响,避免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2)在非泄洪情况下,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利用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对泵站外排雨水进行深度处理,强化净化效果;(3)充分利用了排水管道内的水力搅动,节省动力能耗,工艺流程简单,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4)强化净化区的叠水花台与深度净化区通过逐级跌水的方式相连接,可以达到补充水体溶解氧的效果;(5)生态前置库通过沟渠与河道相连接,可在枯水期补充系统进水,维持系统内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6)系统内根据水位的高低,选种不同的适应性较强的水生景观植物,系统兼具实用性与景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快速处理工艺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慢速处理工艺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磁絮凝前置库的平面结构局部示意图。本技术附图标记如下:1———雨水泵站前池 2———潜水泵3———排水干管 4———排水支管A5———自动阀门 6———磁絮凝前置库7———河道 8———磁粉投加口9———絮凝剂投加口 10———磁粉投加泵11———絮凝剂投加泵 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泵站前池、潜水泵、排水干管和排水支管,其特征在于,雨水泵站前池(1)内设置有潜水泵(2),潜水泵(2)通过排水干管(3)与排水支管A(4)、排水支管B(18)相连接,所述排水支管A(4)上设置有自动阀门(5);在排水干管(3)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在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的临近处还设置有磁粉加载装置(12)与絮凝剂配置装置(13),磁粉加载装置(12)通过磁粉自动投加泵(10)与磁粉投加口(8)相连接,絮凝剂配置装置(13)通过絮凝剂自动投加泵(11)与絮凝剂投加口(9)相连接;在河道(7)与雨水泵站前池(1)之间的地平面之下设置有磁絮凝前置库(6),磁絮凝前置库(6)通过排水支管A(4)与排水干管(3)相连接;磁絮凝前置库(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隔墙(15),隔墙(15)将磁絮凝前置库(6)分割为药剂絮凝区(14)和沉淀区(16);药剂絮凝区(14)设置有土筑弧形波状导流墙(17);磁絮凝前置库(6)与河道(7)之间设置有溢流坝A(29);磁絮凝前置库(6)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所述排水支管B(18)设置于排水干管(3)的末端,沿排水支管B(18)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生态前置库(19)、强化净化区(22)和深度净化区(23);生态前置库(19)与强化净化区(22)之间设置有溢流坝B(30),强化净化区(22)与深度净化区(23)之间设置有溢流坝C(31);所述生态前置库(19)设置于地平面之下,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生态前置库(19)的一侧设置有一条土筑沟渠(20),土筑沟渠(20)与河道(7)相连通,土筑沟渠(20)内设置有闸门(21),以便在旱季维持生态前置库内水位的稳定;所述强化净化区(22),为一片叠水花台湿地,由阶梯状水池组成,阶梯状水池中均种植挺水植物(26),每个水池的出水通过跌水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水池;所述深度净化区(23)内设置有3条土坝(24),由3条土坝(24)分隔出4条廊道(25),构成回转式廊道结构;依托廊道(25)的地形,按廊道(25)深度和区域面积分别种植挺水植物(26)和沉水植物(27);深度净化区(23)的水面还设置附着有脱氮除磷微生物的浮床(28);深度净化区(23)的出水沿廊道末端流入河道(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絮凝-前置库联用的分流制雨水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泵站前池、潜水泵、排水干管和排水支管,其特征在于,雨水泵站前池(1)内设置有潜水泵(2),潜水泵(2)通过排水干管(3)与排水支管A(4)、排水支管B(18)相连接,所述排水支管A(4)上设置有自动阀门(5);在排水干管(3)的前端分别设置有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在磁粉投加口(8)与絮凝剂投加口(9)的临近处还设置有磁粉加载装置(12)与絮凝剂配置装置(13),磁粉加载装置(12)通过磁粉自动投加泵(10)与磁粉投加口(8)相连接,絮凝剂配置装置(13)通过絮凝剂自动投加泵(11)与絮凝剂投加口(9)相连接;在河道(7)与雨水泵站前池(1)之间的地平面之下设置有磁絮凝前置库(6),磁絮凝前置库(6)通过排水支管A(4)与排水干管(3)相连接;磁絮凝前置库(6)的中间部位设置有隔墙(15),隔墙(15)将磁絮凝前置库(6)分割为药剂絮凝区(14)和沉淀区(16);药剂絮凝区(14)设置有土筑弧形波状导流墙(17);磁絮凝前置库(6)与河道(7)之间设置有溢流坝A(29);磁絮凝前置库(6)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所述排水支管B(18)设置于排水干管(3)的末端,沿排水支管B(18)的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生态前置库(19)、强化净化区(22)和深度净化区(23);生态前置库(19)与强化净化区(22)之间设置有溢流坝B(30),强化净化区(22)与深度净化区(23)之间设置有溢流坝C(31);所述生态前置库(19)设置于地平面之下,近岸边处种植挺水植物(26);生态前置库(19)的一侧设置有一条土筑沟渠(20),土筑沟渠(20)与河道(7)相连通,土筑沟渠(20)内设置有闸门(21),以便在旱季维持生态前置库内水位的稳定;所述强化净化区(22),为一片叠水花台湿地,由阶梯状水池组成,阶梯状水池中均种植挺水植物(26),每个水池的出水通过跌水的方式进入下一个水池;所述深度净化区(23)内设置有3条土坝(24),由3条土坝(24)分隔出4条廊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丹宁孙井梅宋述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