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3521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4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领域,目的是根据中医对经间期出血的认识机理而提供的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生薏苡仁150~500g、小蓟50~120g、生地黄120~320g、女贞子60~160g、仙鹤草100~160g、知母60~120g、地榆炭90~160g、地骨皮90~160g、丹皮60~150g、制香附50~120g、玄参150~260g、麦门冬60~160g、白芍100~200g、当归60~180g、牛膝50~160g、甘草30~150g;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药物是一个标本兼治的中药组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特别是供经间期出血患者使用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技术介绍
经间期出血,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称为“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西医称之为排卵期出血,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属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类型。排卵期子宫异常出血,中医称为“经间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有周期性的阴道出血,多发生于每次月经来后的第12~16天,或月经干净后的第7天左右。《本草纲目》记载:“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月水。”古人早已意识到,月经的变化如阴阳消长般,有一定规律。这种变化基于阴血生成,经血来潮,若阴血不足,则不能濡养子宫冲任,使脉络失养而异常出血。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如月经般的出血2~7天,但相较于一般经期,出血量较少,且多呈现周期性的发作。这些是排卵期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重点。由于病因不同,有些伴有小腹胀满疼痛、腰酸、白带增多、带下白质黏腻或赤白带下。临床检查可测量基础体温,一般在体温高低交替时出血,体温升高后停止,但也有体温升高后继续出血者,又称“经间后期出血”。中医认为:其主要机理,即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本病在育龄期的妇女中较为常见,也可见于年轻尚未婚育女性。月经规则者,多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若出血量少,病情可自动缓解,无需治疗;出血较多时,往往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还可造成心理上的不悦或情感上的压力,症状较重者,则可影响正常的排卵和月经周期,甚至可发展为“崩漏”,致出血不止。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近年来,本病的临床发病率有不断的上升趋势。现代医学针对临床某一症状的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找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法,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基于中医治疗经间期出血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标本兼治,虚实并治,内外通调,缓急兼收,筛选出滋养肾阴、健脾益气、化瘀止血的天然植物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备而成。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极小的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经间期出血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经间期出血的现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以解决经间期出血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其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经间期出血。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150~500g、小蓟50~120g、生地黄120~320g、女贞子60~160g、仙鹤草100~160g、知母60~120g、地榆炭90~160g、地骨皮90~160g、丹皮60~150g、制香附50~120g、玄参150~260g、麦门冬60~160g、白芍100~200g、当归60~180g、牛膝50~160g、甘草30~150g。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170~420g、小蓟60~120g、生地黄118~280g、女贞子70~140g、仙鹤草115~140g、知母70~100g、地榆炭100~140g、地骨皮100~140g、丹皮70~130g、制香附60~100g、玄参170~230g、麦门冬70~140g、白芍115~170g、当归70~160g、牛膝60~140g、甘草35~130g。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的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360g、小蓟100g、生地黄260g、女贞子120g、仙鹤草120g、知母90g、地榆炭120g、地骨皮120g、丹皮110g、制香附90g、玄参200g、麦门冬120g、白芍150g、当归140g、牛膝120g、甘草110g。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粉尘及干燥后,按照质量份比共研为极细末待用;B、按照传统制备中药水丸剂的方法,将研磨好的极细末药物过筛后,放入药器中混合拌均,然后制备成水丸(其水丸的粒度为:4.7mm-4.9mm),进而晒干,分装密封即可。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水丸剂药物以每日三次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5g/次,温开水送下。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月经间期未有出血,诸症皆除,病告痊愈。本专利技术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专利技术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生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等症;小蓟,性味:味甘、微苦、性凉,具有凉血止血、清热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疽肿毒;生地黄,性味:鲜地黄、甘、苦,具有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女贞子,性味:甘、苦、性凉,具有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仙鹤草,性味:味苦、涩,性平,具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知母,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等症;地榆炭,性味:苦、酸、涩,微寒,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地骨皮,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清虚热、泻肺火、凉血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劳热、骨蒸盗汗、小儿疳积发热、肺热喘咳、吐血、衄血、尿血、消渴;丹皮,性味: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制香附,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具有理气解郁、止痛调经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玄参,性味: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麦门冬,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燥干咳、肺痈、阴虚劳嗽、津伤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150~500g、小蓟50~120g、生地黄120~320g、女贞子60~160g、仙鹤草100~160g、知母60~120g、地榆炭90~160g、地骨皮90~160g、丹皮60~150g、制香附50~120g、 玄参150~260g、麦门冬60~160g、白芍100~200g、当归60~180g、牛膝50~160g、甘草30~150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150~500g、小蓟50~120g、生地黄120~320g、女贞子60~160g、仙鹤草100~160g、知母60~120g、地榆炭90~160g、地骨皮90~160g、丹皮60~150g、制香附50~120g、玄参150~260g、麦门冬60~160g、白芍100~200g、当归60~180g、牛膝50~160g、甘草30~150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丸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生薏苡仁170~420g、小蓟60~120g、生地黄118~280g、女贞子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兴贵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兴聚焦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