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1453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30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所述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4);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5‑20%,孔径为5‑50微米;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或者卷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不存在首次充电SEI成膜过程中对容量的损耗,也不存在SEI的不断修复及溶剂分子共插入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问题。同时电池不含隔膜,体积小、制作简单,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消耗等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行业得到全年世界的普遍关注。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价格适宜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在数码、储能、通信、电动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以每年50%的增长速率在推广。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等电化学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含锂化合物,负极一般使用碳材料,如石墨、硬炭、软炭等。然而,碳材料的克容量较低,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几乎达到极限。且循环过程中随着SEI膜的不断破损和修复,以及溶剂分子的共嵌入等原因,造成电池容量衰减较快。新型负极材料如硅类负极、锡负极等虽然具有较高的克容量,但依然无法避免循环衰减问题。同时,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中都包含有隔膜,传统的隔膜厚度较厚,占据了大量的体积,间接的影响的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在电池组装置需要将正负极进行隔离,较为费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本技术使用高分子量的聚酰亚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依靠聚酰亚胺分子中的酰基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完成能量转移。使用聚酰亚胺作为负极材料,不存在石墨类材料首次充电SEI成膜过程中对容量的损耗,也不存在SEI的不断修复及溶剂分子共插入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问题。同时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不含隔膜,体积小、制作简单,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所述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5-20%,孔径为5-50微米;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或者卷绕。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由聚酰亚胺负极浆料固化而成;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厚度为50-200微米;所述聚酰亚胺负极浆料包括70-83重量份聚酰亚胺、15-20重量份导电剂、2-10重量份粘结剂、1-3重量份致孔剂、40-80重量份有机溶剂;其中聚酰亚胺、导电剂和粘结剂的总和为100重量份。聚酰亚胺为一种特种工程塑料,其具有耐高温(400℃以上)、耐腐蚀、机械性能好、合成简单的优点,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酰基基团,由于酰基具有多重氧化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金属离子如锂离子、钠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而聚酰亚胺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本技术以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正极,以高分子量聚酰亚胺作为负极材料,依靠聚酰亚胺分子中的酰基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完成能量转移。使用聚酰亚胺作为负极材料,不存在石墨类材料首次充电SEI成膜过程中对容量的损耗,也不存在SEI的不断修复及溶剂分子共插入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问题。在本技术中,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为多孔状,能够依靠孔隙吸收电解液以进一步降低负极锂离子传导阻碍。同时,在聚酰亚胺负极表面均匀涂覆多孔的多孔陶瓷层,多孔陶瓷层替代传统隔膜,一方面多孔陶瓷层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可以传导锂离子,另一方面多孔陶瓷层起到了高温阻隔作用,在电芯发生内短路时,多孔陶瓷层依然能够阻隔正负极大面积接触,进一步防止电池热失控。此外,多孔陶瓷层具有较低的厚度,同传统的隔膜相比,使用多孔陶瓷层将会极大的降低电芯体积,提高电芯体积能量密度。本技术的聚酰亚胺的克容量可达180-240mAh/g。并且,在本技术中,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与多孔陶瓷层相配合,具有额外的有益效果:由于负极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为高分子材料,与陶瓷浆料中的粘结剂形成较强的结合力,因而多孔陶瓷层能够紧密的粘接在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上,不会发生将陶瓷浆料涂覆在传统负极上出现的脱落或掉粉等问题。正是由于多孔陶瓷层与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能够紧密的贴合,使得多孔陶瓷层与负极之间的接触界面更加紧密,有利降低锂离子传导的界面阻抗,提高电池倍率充放电性能。而且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由于是塑料材质,具有更好的韧性,在电池制作过程中将负极卷曲或弯折时,不易断裂,附着在负极上的多孔陶瓷层也不易脱落。作为优选,所述负极集流体为铜箔。作为优选,所述负极集流体为表面涂覆有导电涂层的铜箔。在铜箔上预涂有导电涂层,导电底涂层可以提高聚酰亚胺与铜箔集流体之间的粘结效果,并且进一步克服聚酰亚胺导电性不佳的缺点。作为优选,所述铜箔的厚度为8-12微米。作为优选,所述导电涂层的厚度为1.5-2.5微米。作为优选,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厚度为50-200微米;所述多孔陶瓷层的厚度为5-30微米。作为优选,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 。作为优选,所述正极材料层的材料选自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锰铁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作为优选,所述铝箔厚度为8-12微米,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为50-200微米。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用高分子量的聚酰亚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依靠聚酰亚胺分子中的酰基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完成能量转移。使用聚酰亚胺作为负极材料,不存在石墨类材料首次充电SEI成膜过程中对容量的损耗,也不存在SEI的不断修复及溶剂分子共插入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问题。同时本技术的锂离子电池不含隔膜,体积小、制作简单,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锂离子电池电芯正负极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锂离子电池电芯正负极组装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铜箔1、导电涂层2、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多孔陶瓷层4、正极集流体5、正极材料层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如图1所示,所述负极包括铜箔1、涂覆于所述铜箔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4。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5、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6。其中,所述铜箔的厚度为10微米;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厚度为125微米;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12%,孔径为5-50微米;所述多孔陶瓷层的厚度为10微米。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厚度为10微米,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为125微米。所述正极材料层的材料为磷酸铁锂。实施例2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如图2所示,所述负极包括涂有导电涂层2的铜箔1、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4。所述正极包括正极集流体5、涂覆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材料层6。其中,所述铜箔的厚度为10微米,所述导电涂层的厚度为2微米;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厚度为125微米;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12%,孔径为5-50微米;所述多孔陶瓷层的厚度为10微米。所述正极集流体为铝箔,厚度为10微米,所述正极材料层的厚度为125微米。所述正极材料层的材料为磷酸铁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4);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5‑20%,孔径为5‑50微米;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或者卷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包括负极集流体、涂覆于所述负极集流体表面的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3)、涂覆于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表面的多孔陶瓷层(4);所述多孔聚酰亚胺负极层的孔隙率为5-20%,孔径为5-50微米;所述正极与负极交错叠层或者卷绕。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为铜箔(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集流体为表面涂覆有导电涂层(2)的铜箔(1)。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箔的厚度为8-12微米。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孔聚酰亚胺负极高能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涛任宁孙延先常林荣陈单常福荣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