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95364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6 0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包括发射端及接收端,两者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均包括正面微带结构、中间介质基板和背面微带结构,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下表面,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包括正面馈电线圈和双频线圈,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包括连接正面馈电线圈的外接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集总电容和电感及一个谐振线圈构成了结构简单的双频线圈模型,通过在馈电线圈上加载一个集总电容实现对双频带响应的独立调节,产生一个双频高效率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
技术介绍
无线能量传输实现了非接触的能量传输,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磁共振式的无线能量传输更是取得了许多的关注,尤其是该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移动通信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对多频无线能量传输展开了研究。与单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相比,多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可以提供多个频段传输能量或信息,提高了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然而,如何产生多个频段并且提高各个频段的传输效率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产生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方法。文献《G.Wang,P.Wang,Y.Tang,and W.Liu,“Analysis of dual band power and data telemetry for biomedical implants,”IEEE Trans.Biomed.Circuits Syst.,vol.6,no.3,pp.208–215,Jun.2012.》中,采用4个不同结构的平面螺旋谐振线圈构成双频无线能量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包括发射端及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及接收端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均包括正面微带结构、中间介质基板和背面微带结构,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下表面,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包括正面馈电线圈和双频线圈,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包括连接正面馈电线圈的外接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性能可控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包括发射端及接收端,所述发射端及接收端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均包括正面微带结构、中间介质基板和背面微带结构,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印制在中间介质基板的下表面,所述正面微带结构包括正面馈电线圈和双频线圈,所述背面微带结构包括连接正面馈电线圈的外接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馈电线圈由第六微带线(6)、第七微带线(7)、第八微带线(8)、第九微带线(9)、第十微带线(10)、第三电容(28)、第一微带线(1)、第二微带线(2)、第三微带线(3)、第四微带线(4)及第五微带线(5)依次连接构成,其中第五微带线(5)的末端及第六微带线(6)的末端分别通过金属化过孔与背面微带结构的外接端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频线圈由第一电容(25)及依次连接的第十三微带线(13)、第十四微带线(14)、第十五微带线(15)、第十六微带线(16)、第十七微带线(17)、第十八微带线(18)、第十九微带线(19)、第二十微带线(20)、第二十一微带线(21)、第二十二微带线(22)、第二十三微带线(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秀银林杰凯许冰媛李斌麦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