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分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5444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氨分解装置,主要包括至少一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及一第二壳管式反应器。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接收一混合液,其中混合液包括氨水、亚硝酸钠及盐酸,并将混合液输送至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加热,以产生氮气及废水。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将氮气及废水传输至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最后由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氨分解装置,利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作为氧化剂、盐酸作为催化剂,将氨水分解产生氮气及水。
技术介绍
氨是工业上常用的物质,但使用后往往会产生含氨的废水,含氨废水若氨浓度较高可回收再利用,但若含氨废水的氨浓度较低则无回收价值,通常以分解方式处理。常用的氨分解方式是利用漂白水来分解氨,但此种方式须在特定的酸碱值反应区间才能进行,且酸碱值反应区间狭窄。使用漂白水来分解氨具有不易控制、分解速率慢以及药剂费用偏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分解装置,主要包括至少一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及一第二壳管式反应器。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接收一包括氨水、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及盐酸的混合液,并将混合液输送至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加热,以产生氮气及废水。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将氮气及废水传输至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最后由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排出。由于混合液反应会产生热能,因此将废水传输至第一壳管式反应器还具有回收热能的功效,使第一壳管式反应器中的混合液可被废水加热,产生氮气及水,增加氨分解的速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分解装置,主要包括至少一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及一第二壳管式反应器。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管以及一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覆第一导管,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包括至少一第二导管以及一第二壳体,第二壳体包覆第二导管。第一壳体接收一包括氨水、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及盐酸的混合液,第二壳管式反应器由第一壳体接收混合液,并将混合液输送至第二导管,使第二壳体加热第二导管内的混合液以产生氮气及废水。第一壳管式反应器由第二导管接收氮气及废水,并将氮气及废水输送至第一导管。由于混合液反应会产生热能,因此将废水传输至第一导管可使第一壳体内的混合液被加热产生氮气及水,增加氨分解的速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氨分解装置,主要包括至少一壳管式反应器及一混合槽。壳管式反应器与混合槽连接,并包括至少一导管以及一壳体,而壳体包覆导管。先在混合槽中将氨水、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及盐酸混合成混合液,壳管式反应器的导管由混合槽接收热混合液,并通过壳体加热导管内的混合液,使混合液反应产生氮气及废水。通过此装置,可使排出的废水,其含氨浓度符合排放标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氨分解装置,包括:一混合槽,用以混合一氨水、一氧化剂及一催化剂,以形成一混合液,其中氧化剂为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而催化剂为盐酸;及至少一壳管式反应器,连接混合槽,并包括:至少一导管,由混合槽接收混合液;一壳体,包覆导管,用以加热导管内的混合液,使得混合液产生一氮气及一废水。本技术还提供另一种氨分解装置,包括:一混合槽,用以混合一氨水、一氧化剂及一催化剂,以形成一混合液,其中氧化剂为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而催化剂为盐酸;及至少一壳管式反应器,连接混合槽,并包括:至少一导管,由混合槽接收混合液;一壳体,包覆导管,用以加热导管内的混合液,使得混合液产生一氮气及一废水。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包括多个第一壳管式反应器,这些第一壳管式反应器以串接方式连接。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混合槽,连接第一壳体。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过滤器,位在混合槽及第一壳体之间。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加压马达,位在混合槽及第一壳体之间。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混合槽用以混合一氨水、一氧化剂及一催化剂,以形成一混合液,氧化剂为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催化剂为盐酸。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混合液由混合槽依序输送至第一壳体、第二下槽及第二导管,而第二导管中的混合液被第二壳体加热并产生一氮气、一废水,氮气及废水依序由第二导管输送至第二上槽、第一下槽、第一导管及第一上槽,最后由第一上槽排出。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及第二壳管式反应器的材质包括塑胶。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导管及第二导管的材质包括石墨及塑胶。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下槽、第一上槽、第一导管、第一壳体、第二下槽、第二上槽、第二导管及第二壳体的材质包括聚丙烯。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二导管的操作温度范围为摄氏30至65℃之间。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其中壳管式反应器还包括一上槽及一下槽,上槽及下槽通过导管连接,且下槽连接混合槽,下槽由混合槽接收混合液,并将混合液输送至导管,而混合液受热所产生的氮气及废水则经由上槽排出。在本技术氨分解装置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过滤器,位在壳管式反应器及混合槽之间,过滤器用以过滤混合液中的一杂质,并将过滤后的混合液输送至壳管式反应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氨分解方法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图2为本技术氨分解装置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氨分解装置第二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氨分解装置第三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5A至图5B为本技术氨分解装置第三实施例的传输路径流程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20 氨分解装置 21 壳管式反应器211 下槽 212 上槽213 导管 214 壳体215 热能输入管 216 热能输出管23 混合槽 24 加压马达25 过滤器 30 氨分解装置310 第一壳管式反应器串 3101 起始端3102 终端 31 第一壳管式反应器311 第一下槽 312 第一上槽313 第一导管 314 第一壳体32 第二壳管式反应器 321 第二下槽322 第二上槽 323 第二导管324 第二壳体 325 热能输入管326 热能输出管 40 氨分解装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氨分解方法一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氨分解方法可包括步骤S101及S103。步骤S101为将氨水、氧化剂及催化剂混合成混合液,其中氧化剂为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而催化剂为盐酸。将具有亚硝酸根(NO2-)的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作为氧化剂与氨水混合,可产生亚硝酸氨(NH4NO2)。亚硝酸氨会分解成氮气与水:NH4NO2→N2+2H2O但在常温及碱性环境中,亚硝酸氨分解的速率较慢,不足以应付大量的工业废氨水。除此之外,混合液中的亚硝酸根会自我反应产生硝酸根,而硝酸根与氨反应会产生硝酸铵,硝酸氨分解则会产生温室气体笑气(N2O),造成二次污染。为此在本技术中,进一步加入盐酸,使亚硝酸与盐酸反应产生氧氯化氮(NOCl)及氯自由基(Cl):3HCl+HNO3→NOCl+2Cl+2H2O以抑制硝酸的形成,且氧氯化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分解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包括:一第一下槽;一第一上槽;至少第一导管,连接所述第一下槽与所述第一上槽;及一第一壳体,包覆所述第一导管;及一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包括:一第二下槽,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一第二上槽,连接所述第一下槽;至少一第二导管,连接所述第二下槽与所述第二上槽;及一第二壳体,包覆所述第二导管,并连接一热能输入管及一热能输出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分解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壳管式反应器,包括:一第一下槽;一第一上槽;至少第一导管,连接所述第一下槽与所述第一上槽;及一第一壳体,包覆所述第一导管;及一第二壳管式反应器,包括:一第二下槽,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一第二上槽,连接所述第一下槽;至少一第二导管,连接所述第二下槽与所述第二上槽;及一第二壳体,包覆所述第二导管,并连接一热能输入管及一热能输出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壳管式反应器,所述这些第一壳管式反应器以串接方式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混合槽,连接所述第一壳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过滤器,位在所述混合槽及所述第一壳体之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加压马达,位在所述混合槽及所述第一壳体之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混合槽用以混合一氨水、一氧化剂及一催化剂,以形成一混合液,所述氧化剂为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所述催化剂为盐酸。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混合液由所述混合槽依序输送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下槽及所述第二导管,而所述第二导管中的所述混合液被所述第二壳体加热并产生一氮气、一废水,所述氮气及所述废水依序由所述第二导管输送至所述第二上槽、所述第一下槽、所述第一导管及所述第一上槽,最后由所述第一上槽排出。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分解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莊金木
申请(专利权)人:亚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