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箱机组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25257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5:04
抑制在蓄热箱内形成规定流路。使蓄热介质向蓄热箱(52)内部流入的流入管(55)和使蓄热箱(52)内部的蓄热介质从蓄热箱(52)流出的流出管(56)连接在筒状的蓄热箱(52)上,上述蓄热箱(52)贮存通过冷却而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介质。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位于比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还靠下方的位置处,在观看横截面时,流入管(55)在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向蓄热箱(52)的轴向排出蓄热介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蓄热介质的蓄热作用将冷热储存的蓄热箱机组以及利用该冷热来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所述,如下所述的空调系统已为人所知,该系统由蓄热回路和制冷剂回路构成,该系统利用蓄热介质作为冷热源,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蓄热回路主要由贮存蓄热介质的蓄热箱、使蓄热介质与制冷剂等载热体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用热交换器以及循环泵等构成。制冷剂回路主要由蓄热用热交换器和利用侧热交换器等构成。利用侧热交换器利用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从蓄热介质取出来的冷热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使用通过冷却来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材料(例如四正丁基溴化铵水溶液)作为蓄热介质。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将冷热储存在蓄热箱内,进行将已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被冷却的蓄热介质贮存在蓄热箱内的蓄冷运转。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0834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蓄冷运转下,存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的蓄热介质的通路(蓄热侧通路)被笼形水合物封闭而导致蓄热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降低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蓄冷运转时,进行利用载热体对蓄热侧通路进行加热的加热运转。这是由于通过对蓄热侧通路进行加热,将蓄热侧通路封闭的笼形水合物被从蓄热侧通路剥离,从而蓄热侧通路的封闭状态得以消除之故。剥离后的笼形水合物流入蓄热箱。在进行该加热运转之际,蓄热箱内贮存有已在蓄冷运转下被冷却的蓄热介质(具体而言是包含过冷却的溶液和笼形水合物的蓄热介质)。另一方面,在加热运转下,蓄热侧通路被加热,因此温度相比蓄冷运转时还高的(例如水合物生成温度以上的)蓄热介质流入蓄热箱。流入到蓄热箱内的蓄热介质使笼形水合物溶解,溶解后大致变为溶液的蓄热介质向蓄热箱的上部流动。然而,一般情况下,蓄热箱中蓄热介质的流入口位于比流出口更靠下部的位置上,而且,流入口和流出口均设置于箱体的侧壁上。作为溶液的蓄热介质有在箱体的侧壁等容易流动的部分上流动的倾向。因此,在进行加热运转时,在蓄热箱内会形成以最短距离将流入口与流出口相连的蓄热介质的规定流路。这样一来,在加热运转之后进行的蓄冷运转下,已在蓄热用热交换器中被冷却的蓄热介质在不使蓄热箱内的蓄热介质发生任何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以流入后的状态直接经过蓄热箱内的规定流路向蓄热箱外流出。这样一来,所需量的冷热难以贮存在蓄热箱内。此外,由于已向蓄热箱外流出的蓄热介质会再次流入蓄热用热交换器,因此在蓄热用热交换器内容易发生封闭,从而热交换能力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在蓄热箱内形成规定流路。-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蓄热箱机组,其连接到在通过冷却而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介质与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用热交换器29上,上述蓄热箱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蓄热箱52,上述蓄热箱52能够在内部贮存在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进行热交换后的上述蓄热介质,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流入管55,上述流入管55的入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出侧连接,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入管55使上述蓄热介质向该蓄热箱52内部流入;以及流出管56,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出管56的出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入侧连接,上述流出管56使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上述蓄热介质从该蓄热箱52流出,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位于比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还靠下方的位置,在观看横截面时,上述流入管55在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向该蓄热箱52的轴向排出上述蓄热介质。在该蓄热箱机组中,在蓄热介质被排向蓄热箱52内部之际,蓄热介质在蓄热箱52的大致中心处沿蓄热箱52的轴向被排出。于是,蓄热介质容易按照下述方式流动,即:蓄热介质从被排出的部位向四面八方朝蓄热箱52内部分散。由此,能够抑制规定流路pa形成在蓄热箱52内部。由此,所需量的冷热贮存在蓄热箱52内。此外,在蓄热用热交换器29中难以发生蓄热侧通路29b被笼形水合物封闭的情况,从而抑制热交换能力降低。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蓄热箱52内,上述流入管55向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中的下方排出上述蓄热介质。由此,蓄热介质如果从流入管55向蓄热箱52的底部侧排出,则蓄热介质容易一边沿着底部和箱侧壁向四面八方传开一边向蓄热箱52的上部侧流动。由此,抑制规定流路pa形成。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蓄热箱52内,上述流入管55向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中的上方排出上述蓄热介质。由此,蓄热介质如果从流入管55向蓄热箱52的上部侧被排出,则蓄热介质暂且向蓄热箱52的上部侧流动,与蓄热箱52所包含的蓄热介质中的笼形水合物层(料浆层)发生碰撞。然后,该蓄热介质容易一边沿着底部和箱侧壁向四面八方传开一边向蓄热箱52的上部侧流动。由此,抑制规定流路pa形成。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位于上述蓄热箱52的侧壁附近,上述蓄热介质大致沿水平方向被吸入至上述流出管56。这里,以溶液为主的蓄热介质若在蓄热箱52内的上部沿水平方向被吸入至流出管56,则向蓄热箱52的外部流出。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在观看横截面时,在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上述蓄热介质从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中的上方被吸入至上述流出管56。这里,以溶液为主的蓄热介质在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从上方被吸入至流出管56。由此,从流入管55排出后的蓄热介质在蓄热箱52内部更容易向四面八方传开并且向蓄热箱52的上部侧流动,蓄热介质在蓄热箱52内更难以发生偏流。而且,相比不是从上方吸入蓄热介质的类型的流出管56,能够使温度更高的蓄热介质从蓄热箱52流出。由此,相比采用了不是从上方吸入蓄热介质的类型的流出管56的蓄热箱机组,更难以发生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蓄热侧通路29b被封闭的情况,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热交换率能力也提高。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相比上述流出管56的管径宽。由此,即使蓄热介质中的笼形水合物附着在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的周缘部而堆积在该周缘部,该入口端56a也难以被封闭。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蓄热箱机组50;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具有供上述蓄热介质流动的蓄热侧通路29b和供上述载热体流动的载热体侧通路29a,上述蓄热侧通路29b与上述蓄热箱机组50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25,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25与上述载热体侧通路29a连接,并且能够将已贮存在上述蓄热箱机组50的上述蓄热箱52内的上述蓄热介质作为冷热源来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以及运转控制部100,上述运转控制部100能够执行制冷运转和加热运转,在上述制冷运转下,将上述蓄热介质作为冷热源来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上述加热运转如下:在由包含笼形水合物的上述蓄热介质封闭了上述蓄热侧通路29b的情况下,使温度比上述蓄热介质的水合物生成温度还高的载热体流向上述载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4/201580021393.html" title="蓄热箱机组和空调系统原文来自X技术">蓄热箱机组和空调系统</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箱机组,其连接到在通过冷却而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介质与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用热交换器(29)上,上述蓄热箱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蓄热箱(52),上述蓄热箱(52)能够在内部贮存在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进行热交换后的上述蓄热介质,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流入管(55),上述流入管(55)的入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出侧连接,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入管(55)使上述蓄热介质向该蓄热箱(52)内部流入;以及流出管(56),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出管(56)的出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入侧连接,上述流出管(56)使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上述蓄热介质从该蓄热箱(52)流出,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位于比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还靠下方的位置,在观看横截面时,上述流入管(55)在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向该蓄热箱(52)的轴向排出上述蓄热介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25 JP 2014-0918501.一种蓄热箱机组,其连接到在通过冷却而生成笼形水合物的蓄热介质与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蓄热用热交换器(29)上,上述蓄热箱机组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蓄热箱(52),上述蓄热箱(52)能够在内部贮存在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进行热交换后的上述蓄热介质,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流入管(55),上述流入管(55)的入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出侧连接,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入管(55)使上述蓄热介质向该蓄热箱(52)内部流入;以及流出管(56),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与上述蓄热箱(52)内部连通,上述流出管(56)的出口端与上述蓄热用热交换器(29)的流入侧连接,上述流出管(56)使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上述蓄热介质从该蓄热箱(52)流出,上述流入管(55)的出口端(55a)位于比上述流出管(56)的入口端(56a)还靠下方的位置,在观看横截面时,上述流入管(55)在上述蓄热箱(52)内部的大致中心处向该蓄热箱(52)的轴向排出上述蓄热介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箱机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蓄热箱(52)内,上述流入管(55)向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中的下方排出上述蓄热介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箱机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蓄热箱(52)内,上述流入管(55)向上述蓄热箱(52)的轴向中的上方排出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尾晃一藤本修二陈柯壁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