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5097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化贴膜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安装平台的前侧依次设有载玻皮带线、玻片撕膜机构、玻片矫正机构、抛料传送带、贴膜机构和供膜皮带线,机架安装平台上设有载入模组、载出模组、送膜模组和成品传送带;所述载入模组上设有同步联动的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和第三机械手;所述在载出模组上设有与贴膜机构、成品传送带配合的第四机械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玻璃和背光膜从两个方向分别上料,玻璃通过同步的三组机械手按序列依次经过整列、转角、撕膜和贴膜前矫正工序,背光膜通过CCD对位后从下方与玻璃贴合;整体机构设置集成度高,运行稳定,能有效提高贴膜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贴膜加工设备
,具体指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
技术介绍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最具活力、高速发展的行业,LCD及TP制造技术都是信息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在LCD及TP制造过程中会多次用到贴膜和撕膜工艺技术,其中的膜是指玻璃基板、偏光片、OCA(透明光学胶)上附着的一层保护膜,对产品起到防尘、防滑和强化作用,在生产和流转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玻片在加工时需要撕去保护膜后再贴上背光膜片,贴膜面的清洁度决定了贴膜的效果,而现有的胶带撕膜技术和上撕膜加工方式,撕膜环节中空气中的粉尘容易掉落在贴膜面上,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LCD及TP制造设备的机构设置较为复杂,流转环节较长导致运行稳定性较差,且对于加工环境的空气净化度要求较高,难以满足实际生产中的工艺需求。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集成度高、稳定性好的背光模组组立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包括机架,机架的上端面为安装平台,所述机架安装平台的前侧依次设有载玻皮带线、玻片撕膜机构、玻片矫正机构、抛料传送带、贴膜机构和供膜皮带线,机架安装平台上设有载入模组、载出模组、送膜模组和成品传送带;所述载入模组上设有同步联动的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和第三机械手,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和第三机械手分别与载玻皮带线、玻片撕膜机构、玻片矫正机构、贴膜机构、抛料传送带配合设置;所述在载出模组上设有与贴膜机构、成品传送带配合的第四机械手;所述送膜模组上设有与供膜皮带线、贴膜机构配合的第五机械手。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载玻皮带线上设有整列机构。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的吸盘上均设有转角气缸,第一机械手设于载玻皮带线、玻片撕膜机构之间,第二机械手设于玻片撕膜机构、玻片矫正机构之间,第三机械手分别与玻片矫正机构、贴膜机构、抛料传送带配合设置。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玻片矫正机构包括基座和对位平台,基座与对位平台之间设有X轴变向装置、Y轴变向装置和旋转调节装置。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贴膜机构上方设有CCD矫正组件,贴膜机构下方设有背光撕膜机构。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合理,玻璃和背光膜从两个方向分别上料,玻璃通过同步的三组机械手按序列依次经过整列、转角、撕膜和贴膜前矫正工序,背光膜通过CCD对位后从下方与玻璃贴合;整体机构设置集成度高,运行稳定,能有效提高贴膜质量和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载入模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玻片矫正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2、载玻皮带线;3、玻片撕膜机构;4、玻片矫正机构;5、抛料传送带;6、贴膜机构;7、供膜皮带线;8、载入模组;9、载出模组;10、送膜模组;11、成品传送带;12、第一机械手;13、第二机械手;14、第三机械手;15、第四机械手;16、第五机械手;17、整列机构;18、转角气缸;19、CCD矫正组件;20、背光撕膜机构;41、基座;42、对位平台;43、X轴变向装置;44、Y轴变向装置;45、旋转调节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上端面为安装平台,所述机架1安装平台的前侧依次设有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抛料传送带5、贴膜机构6和供膜皮带线7,机架1安装平台上设有载入模组8、载出模组9、送膜模组10和成品传送带11;所述载入模组8上设有同步联动的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分别与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贴膜机构6、抛料传送带5配合设置;所述在载出模组9上设有与贴膜机构6、成品传送带11配合的第四机械手15;所述送膜模组10上设有与供膜皮带线7、贴膜机构6配合的第五机械手16。上述部件为本技术主体结构,载玻皮带线2和供膜皮带线7分别设于机架1平台的两端,抛料传动带5设于机架平台1的中部且与成品传送带11前后对应设置,玻璃和背光膜从机架1两端分别上线进行贴膜处理,玻璃在载玻皮带线2上依次排列,载入模组8、载出模组9和送膜模组10上均设有可沿其往复运动的活动组件,且活动组件通过伺服电机和传动丝杆副驱动;所述载入模组8上的活动组件上通过并联机构将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一体连接,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之间为等距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机械手12负责从载玻皮带线2上提取玻璃并传递给玻片撕膜机构3,第二机械手13负责将玻片撕膜机构3上已经撕除保护膜的玻璃传递给玻片矫正机构,第三机械手14负责将撕膜成功的玻璃传递给贴膜机构,而撕膜不成功的玻璃则抛弃在抛料传送带5上;上述的载入模组8通过支架结构悬设于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贴膜机构6的上方,玻璃在机械手传递过程中其贴膜面朝下设置,从而与玻璃撕膜机构3配合实现下撕膜工艺,避免空间粉尘对贴膜环节的影响,提高贴膜成功率和产品质量。所述载玻皮带线2上设有整列机构17,整列机构17包括了光电识别校验,整列机构17上设有矫正器,矫正器与整列机构17通过Z轴向的升降气缸连接,矫正器上具有X轴向和Y轴向的滚轮矫正组,从而调节载玻皮带线2上的玻璃工位,提高第一机械手12的抓取精度和稳定性。所述第一机械手12和第二机械手13的吸盘上均设有转角气缸18,第一机械手12设于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之间,第二机械手13设于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之间,所述第一机械手12上的转角气缸18用于配合玻片撕膜机构3,第一机械手12的吸盘抓取玻璃后通过转角气缸18转动一定角度,使玻璃以边角与玻片撕膜机构的粘接滚轮接触,从而提高撕膜成功率;而第二机构将撕膜后的玻璃抓取后,通过转角气缸18使玻璃恢复在载玻皮带线2上的初始角度,并将玻璃传递给玻片矫正机构4,对玻璃的贴膜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以配合后续与背光膜片的粘接,第三机械手14分别与玻片矫正机构4、贴膜机构6、抛料传送带5配合设置。所述玻片矫正机构4包括基座41和对位平台42,基座41与对位平台42之间设有X轴变向装置43、Y轴变向装置44和旋转调节装置45。所述贴膜机构6上方设有CCD矫正组件19,贴膜机构6下方设有背光撕膜机构20,所述CCD矫正组件19通过光电检测和XY轴向比对,使背光膜片与玻璃精确配对以提高贴膜质量。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上端面为安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安装平台的前侧依次设有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抛料传送带(5)、贴膜机构(6)和供膜皮带线(7),机架(1)安装平台上设有载入模组(8)、载出模组(9)、送膜模组(10)和成品传送带(11);所述载入模组(8)上设有同步联动的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分别与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贴膜机构(6)、抛料传送带(5)配合设置;所述载出模组(9)上设有与贴膜机构(6)、成品传送带(11)配合的第四机械手(15);所述送膜模组(10)上设有与供膜皮带线(7)、贴膜机构(6)配合的第五机械手(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组立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上端面为安装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安装平台的前侧依次设有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抛料传送带(5)、贴膜机构(6)和供膜皮带线(7),机架(1)安装平台上设有载入模组(8)、载出模组(9)、送膜模组(10)和成品传送带(11);所述载入模组(8)上设有同步联动的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第一机械手(12)、第二机械手(13)和第三机械手(14)分别与载玻皮带线(2)、玻片撕膜机构(3)、玻片矫正机构(4)、贴膜机构(6)、抛料传送带(5)配合设置;所述载出模组(9)上设有与贴膜机构(6)、成品传送带(11)配合的第四机械手(15);所述送膜模组(10)上设有与供膜皮带线(7)、贴膜机构(6)配合的第五机械手(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秀李祖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福和达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