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4844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2 10:11
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包括接触板、插片和位于接触板、插片之间的过渡部,并且,所述的接触板、插片和过渡部是由同一个具有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弯曲而成的整体构件,并且接触板的厚度A与插片的厚度B不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将不同厚度的插片与触头接触板通过模具的锻压、落料、成型,无需铆接或焊接做成一个厚度不同的整体零件,这样就省去插片的铆接或焊接,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接触电阻和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特别是一种具有新型改进结构的小型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可用于空调用交流接触器,也可在所有带有插片的接触器上使用。
技术介绍
小型接触器因具有体积小的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如空调)中,这种接触器被称之为空调用交流接触器。小型接触器都包括接线端子和接触板,其中:接线端子用于连接接触器外部的电路,如空调的控制电路;而接触板用于连接接触器内部的电路,如接触器的动触片。传统空调用交流接触器的接线端子通常有插片接线和螺钉或接线座接线的方式,插片接线端子通常需要铆接或者焊接在接触板上,由于接线端子与接触板的功能不同而导致形状尺寸不同,如接线端子的形状尺寸须满足外部电路的连接要求,它的形状尺寸具有多样性或标准的约束性要求,而接触板的形状尺寸须满足内部电路的连接要求,它的形状尺寸须满足能承受动触片频繁的分断/闭合所致的机械冲击载荷的要求和电弧腐蚀的要求,而不同的要求使得接触板的尺寸(如厚度)与接线端子的尺寸(如厚度)不一致,因此,现有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接触板是两个独立的元件(下简称分体结构),它们之间须进行电气的、机械的连接。由于现有插片与触头接触板是两个零件,需要采用两副模具制造而成,加工成本高,加工复杂,且两零件之间采用铆接或焊接的形式连接,加工过程较难控制,而且,如果加工过程中如存在铆接不牢或焊接不均匀,会影响接线端子连接的导电性能,导致产品接触电阻过大,能耗高,严重时会导致接触系统烧毁。显然,现有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接触板的分体结构,不仅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自动化、高效率的生产,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的问题,而且还存在铆接/焊接不牢靠的问题,从而加大了机械失效和电接触电阻大等影响产品性能的风险。对于小型接触器(如空调用的接触器),其接线端子的形状尺寸还必须 满足与空调的控制电路的线路板中的插座孔插接配合的要求,这种插接配合也必须满足空调线路板的大规模、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意味着接线端子的形状尺寸还须满足较高的精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采用插片接线与螺钉接线或与螺柱接线一体式,从而解决现有插片接线端子通常需要铆接或者焊接在接触板上所存在的铆接不牢、焊接不可靠造成电路接触电阻大,能耗高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焊接和铆接均是将两个零件结合成一个部件导致加工成本也偏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包括接触板1、插片2和位于接触板1、插片2之间的过渡部20,并且,所述的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是由同一个具有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弯曲而成的整体构件,并且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优选的,所述过渡部20的厚度C至少与接触板1的厚度A和插片2的厚度B中的一个不相等。优选的,所述的接触板1的厚度A与过渡部20的厚度C不相等,并且所述的插片2的厚度B与过渡部20的厚度C相等,接触板1的厚度A大于插片2的厚度B。优选的,所述的接触板1与过渡部20成L型,过渡部20的两侧边向远离接触板1的一侧弯折设有多个插片2;多个插片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过渡部20所在的平面和接触板1所在的平面。优选的,所述的过渡部20包括连接在接触板1与过渡部20之间的第一弯曲部10,以及连接在过渡部20与插片2之间的第二弯曲部30;所述的过渡部20上设置有厚度过渡结构,所述的厚度过渡结构设置在过渡部20的第一弯曲部10上,或者所述的厚度过渡结构设置在过渡部20的第二弯曲部30上。优选的,所述的过渡部20包括连接在接触板1与过渡部20之间的第一弯曲部10,所述的过渡部20上设置有厚度过渡结构,所述的厚度过渡结构设置在 过渡部20的第一弯曲部10上;所述的厚度过渡结构包括位于接触板1上的凹陷部21和位于过渡部20上的弯折部22。优选的,所述的接触板1的厚度A为1.2mm至1.5mm,所述的插片2的厚度B为0.7mm至0.9mm。优选的,所述插片2的厚度B大于接触板1的厚度A的1/2。优选的,所述的接触板1上设置有用于紧固接触板1的螺钉通孔4。优选的,所述的过渡部20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和紧固所述的接触板1的卡接翼片3。本技术提出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方案和产品具备如下的优点:通过采用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的改进技术措施,形成了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为整体形式的同一个构件,而且其中的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从而不仅简化了接线端子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小型接触器的制造成本和加工难度,而且大幅度提高了接线端子的生产效率,使得接线端子的加工可采用大规模、自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工艺实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整体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接线端子的板状结构的平面展开示意图。图5是图1的D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图1至图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具体实施方式,从附图所示实施例的描述中可更清楚地看出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小型接触器的一个有益的特点在于:所述的接线端子包括接触板1、插片2和位于接触板1、插片2之间的过渡部20,并且,所述的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是由同一个具有不同厚度 的板状结构弯曲而成的整体构件,并且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其中:接触板1用于与接触器的内部电路(如动触头)连接,该连接可采用已知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插片2用于与接触器的外部电路(如空调的线路板上的插座孔)连接,如插接。本技术的接线端子与现有的分体结构的接线端子与接触板分别冲压成型必须采用两套模具和两个独立的冲压工艺才能形成接线端子和接触板两个元件相比,区别之一在于接触板1与插片2为同一个整体的同一个元件,接触板1与插片2之间无需焊接、铆接或其它任何一种连接结构,因此仅需一套模具和一个独立的冲压工艺,可避免由此类连接结构导致的结构复杂、加工和装配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区别之二是在装配过程中无需增加接线端子与接触板之间对应的电气连接的工艺。区别之三在于可以有效控制铆接焊接导致的接触电路以降低能耗。采用过渡部20是本技术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过渡部20不仅在于实现接触板1与插片2之间的形状连接,而且还在于实现接触板1与插片2之间的厚度过渡,通过它的过渡,可使接触板1与插片2能充分地满足各种的形状尺寸的需要和厚度尺寸的需要,从而解决了传统的接线端子与接触板由于功能不同、形状尺寸不同而不能合为一体的问题,使得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完全可以按照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选定,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本技术的再一个有益的特点是,所述的过渡部20上设置有厚度过渡结构,并通过该厚度过渡结构的过渡,使得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当然,所述的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也是由该厚度过渡结构实现的,同一个板状结构具有不同的厚度,也是实现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的必要条件。具体地说,将商品化的板材按设计要求并经加工(如冲压工艺)形成一种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在弯曲加工前,它的形状如图4所示的平面展开的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板(1)、插片(2)和位于接触板(1)、插片(2)之间的过渡部(20),并且,所述的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是由同一个具有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弯曲而成的整体构件,并且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板(1)、插片(2)和位于接触板(1)、插片(2)之间的过渡部(20),并且,所述的接触板(1)、插片(2)和过渡部(20)是由同一个具有不同厚度的板状结构弯曲而成的整体构件,并且接触板(1)的厚度A与插片(2)的厚度B不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20)的厚度C至少与接触板(1)的厚度A和插片(2)的厚度B中的一个不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板(1)的厚度A与过渡部(20)的厚度C不相等,并且所述的插片(2)的厚度B与过渡部(20)的厚度C相等,接触板(1)的厚度A大于插片(2)的厚度B。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触板(1)与过渡部(20)成L型,过渡部(20)的两侧边向远离接触板(1)的一侧弯折设有多个插片(2);多个插片(2)所在的平面垂直于过渡部(20)所在的平面和接触板(1)所在的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部(20)包括连接在接触板(1)与过渡部(20)之间的第一弯曲部(10),以及连接在过渡部(20)与插片(2)之间的第二弯曲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钰佳肖体锋张志文祝早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