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23754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21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牵引性优异且耐磨损性和耐偏磨损性也优异的充气轮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21、22),通过多条横沟槽(41)对被主沟槽(21、22)所夹的陆部进行分割,形成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块(50),在所述充气轮胎中,胎块(50)具有第一凸部(51)与第二凸部(52),所述第一凸部(51)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二凸部(52)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突出,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块(50、50)之间,一侧胎块(50)的第二凸部(52)与另一侧胎块(50)的第一凸部(51)在轮胎周向上有重叠。

Pneumatic tir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neumatic ti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neumatic tire with excellent trac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and wear resistance. The pneumatic tire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has a plurality of main grooves extending (21, 22), throug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grooves (41) of the main groove (21, 22) between the Ministry of land division, formed along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multiple mole arrangement (50), in the in the pneumatic tire tread block (50) has a first convex part (51) and second (52), convex part of the first convex part (51) side from the side portion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to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is prominent; the second convex part (52) on the other side protruding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tire the width direction to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tire,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of the adjacent mole (50, 50), (50) the second molar side convex part (52) a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le (50) the first convex part (51) in the tire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5-120346(申请日:2015年6月15日)为基础,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利。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同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对胎面进行分割,并形成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中央陆部和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陆部等。根据轮胎,中央部形成为沿轮胎周向连续的肋条。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示,有一种中央部被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槽分割成为胎块列的轮胎。由于具有胎块列的轮胎具有横沟槽,因此存在牵引性优异的倾向。尤其是若横沟槽较深,则即使胎面磨损加重,横沟槽因较深而保有残留,从而确保牵引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492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305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相较于在轮胎周向连续的肋条,胎块存在刚性较低且容易位移的情况,因此,具有胎块列的轮胎存在耐磨损性及耐偏磨损性较差的情况。尤其在横沟槽较深的情况下,耐磨损性及耐偏磨损性容易
降低。这样,以往很难兼顾牵引性与耐磨损性及耐偏磨损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牵引性优异且耐磨损性及耐偏磨损性也优异的充气轮胎。(二)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由所述主沟槽所夹的陆部通过多条横沟槽分割,形成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块,在所述充气轮胎中,所述胎块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二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突出,在轮胎周向相邻的胎块之间,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二凸部与另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一凸部在轮胎周向上有重叠。(三)有益效果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牵引性优异且耐磨损性和耐偏磨损性也优异。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胎面图案。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图3为实施例2的充气轮胎的胎面图案。图4为比较例1的充气轮胎的胎面图案。具体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圈部,胎体层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翻折并包裹胎圈部,并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架。在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带束层或带束补强层,在其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20。另外,在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还设置有胎侧部。除了这些部件之外,根据轮胎功能上的需要,还设置有其他多个部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20上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
三条主沟槽。三条主沟槽中,一条为沿轮胎赤道设置的主沟槽21,剩余的两条为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主沟槽22、22。这些主沟槽21、22、22呈锯齿状且沿轮胎周向延伸。这些主沟槽21、22、22的锯齿形顶点沿轮胎周向相互错开。胎面20的陆部被分割为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及胎肩陆部60、60,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由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主沟槽22、22所夹;所述胎肩陆部60、60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由主沟槽22和轮胎触地端25所夹。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被沿轮胎赤道的主沟槽21分割为沿轮胎宽度方向排列的两个中央陆部40、40。如图2所示,优选在主沟槽22的沟槽底设置用于防止咬入石头的小凸起27。小凸起27自沟槽底的突出高度低于主沟槽22的深度。优选沿主沟槽22的延伸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小凸起27。优选在沿着轮胎赤道的主沟槽21也设置小凸起27。此外,轮胎触地端25是指将充气轮胎10安装于标准轮辋并施加标准内压且负载标准载重的状态下的轮胎宽度方向的触地端。这里,标准轮辋是指在JATMA、TRA、ETRTO等规格中规定的标准轮辋。另外,标准载重是指所述规格中规定的最大载重。另外,标准内压是指与所述最大载重对应的内压。中央陆部40被多个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横沟槽41分割(此外,在将沟槽的延伸方向称作“轮胎宽度方向”的情况下,其不仅包括平行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方向,还包括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中央横沟槽41沿轮胎周向等间隔地配置。中央横沟槽41将夹着中央陆部40的两侧的主沟槽21、22的锯齿形顶点彼此连接,并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具有倾角。优选中央横沟槽41的深度为主沟槽21、22深度的70%以上。通过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两条中央横沟槽41、41和两条主沟槽21、22,形成中央胎块50。多个相同形状的中央胎块50沿轮胎周向等间隔排列,形成胎块列。中央胎块50具有第一凸部51和第二凸部52,所述第一凸部51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图1中为左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图1中为上侧)突出;所述第二凸部52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1中为右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图1中为下侧)突出,该中央胎块50整体呈大致S字形状。第一凸部51与第二凸部52向中央横沟槽41内突出,使中央横沟槽41的宽度变窄。这里,沟槽宽度是指与沟槽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沟槽长度。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胎块50、50之间,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二凸部52与另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一凸部51在轮胎周向有重叠。因此,中央横沟槽41在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二凸部52与另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一凸部51沿轮胎周向重叠的部分上,宽度比其他部分变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部51的顶部(中央横沟槽41宽度方向的端部)51a与第二凸部52的顶部(同上)52a分别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直线状,二者夹着中央横沟槽41平行。由于该结构,若在中央陆部40负载有轮胎周向的力,则轮胎周向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二凸部52的顶部52a与轮胎周向另一侧中央胎块50的第一凸部51的顶部51a接触,在其接触部使中央横沟槽41闭合。由此,使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中央胎块50、50相互支撑。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中央胎块50上形成有两端封闭的中央细沟槽55。中央细沟槽55具有位于中央胎块50中央的第一细沟槽55a、从第一细沟槽55a的一侧(图1中为上侧)端部延伸的第二细沟槽55b、以及从第一细沟槽55a的另一侧(图1中为下侧)端部延伸的第三细沟槽55c。第二细沟槽55b与第三细沟槽55c从第一细沟槽55a的两端部相互反向延伸。由此,中央细沟槽55整体形成为与中央胎块50形状匹配的大致S字形状。此外,第一细沟槽55a、第二细沟槽55b、第三细沟槽55c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及周向倾斜。优选中央细沟槽55与第一凸部51及第二凸部52二者在轮胎周向上具有重叠。
在中央细沟槽55的沟槽底形成有刀槽花纹57。从轮胎径向外侧观察,刀槽花纹57与中央细沟槽55为相同形状,其宽度比中央细沟槽55窄。优选中央细沟槽55的深度为主沟槽21、22深度的5%以上20%以下。进一步地,优选刀槽花纹57的深度为主沟槽21、22深度减去中央细沟槽55深度得到的深度的40%以上90%以下。在胎肩陆部60上形成有第一胎肩横沟槽61及第二胎肩横沟槽62。第一胎肩横沟槽6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并延伸,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主沟槽22的锯齿形顶点开口,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在胎肩陆部60内封闭。第二胎肩横沟槽62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在胎肩陆部60内封闭,其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到达轮胎触地端25。第一胎肩横沟槽61与第二胎肩横沟槽62分别在轮胎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另外,第一胎肩横沟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由所述主沟槽所夹的陆部通过多条横沟槽分割,形成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块,在所述胎块中,所述胎块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二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突出,在轮胎周向相邻的胎块之间,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二凸部与另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一凸部在轮胎周向上有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15 JP 2015-120346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沟槽,由所述主沟槽所夹的陆部通过多条横沟槽分割,形成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胎块,在所述胎块中,所述胎块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一侧突出;所述第二凸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部分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突出,在轮胎周向相邻的胎块之间,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二凸部与另一侧胎块的所述第一凸部在轮胎周向上有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块上形成有两端封闭的细沟槽,在所述细沟槽的沟槽底形成有刀槽花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细沟槽与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凸部在轮胎周向上有重叠。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冈刚史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